文/季 濤
季濤:古玩藝術品收藏已到了細分時代
文/季 濤


潘天壽《鷹石山花圖》
近些年,藝術品古玩市場、珠寶玉器市場紛紛出現了調整。在調整中,可以觀察到這樣的現象:投資者和收藏者在調整中的表現更加趨于理性,市場逐漸在走向進一步的區分和細化。
首先可以見到的是,拍賣場上精品與普品的價格差距變大。買家對于拍品的要求更高,希望拍賣品多一些流傳有序和來源可靠,多一些精品、“生貨”,少一些“普品”“大路貨”。
以往,買家買書畫都習慣按平方尺價格來計算。如今,由于人們對于藝術品品質的深入理解和鑒別,對于真精新的藝術品,已經常常不再簡單用平方尺來衡量。買家考慮的是,如果這次買不到,以后還能不能再有機會?比如,中國嘉德2015年春拍“大觀”夜場中,一幅潘天壽的《鷹石山花圖》最終以2.79億元創下潘天壽畫作拍賣的最高紀錄。這幅作品的成交價比起同時期其他潘天壽的作品用平方尺計算肯定是太貴了,但這件作品之精,以及其在潘天壽作品中的突出地位,是完全不能用其他“普品”價格來衡量的。
因此,大名家、高價位、精品“生貨”多的夜場上,買家多,舉牌的人也多,常常會出現天價拍品;而拍賣日場的拍品相對普通、“大路”,看的人少、場上坐的人少,競爭也不激烈。夜場與日場之間人氣、買氣的兩極分化也是當今拍賣市場更加成熟的一大特征。
拍賣品保真不保真的價格差別也越來越大。按照文物古玩的交易特點,拍賣行一般都不會為拍賣品保真。但拍賣場中還是能經常出現“開門真”、流傳有序,或者被國家文物部門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拍品,這些普遍被看真的拍品往往會拍出高價,甚至比一般模棱兩可的“普品”價格提升一倍到幾倍。當文物管理部門認定是一級文建議國有文博機構優先購買時,實際上就相當于文物部門為拍品保了真,定了品質,因此,場上出現買家當仁不讓、志在必得的競買氣氛也不足奇怪了。
拍賣品種市場走勢上的分化,由今年春拍可觀察到,古代書畫、古籍善本、古代佛像以及瓷器精品,都受到買家追捧。這主要因為古代文物的稀缺性十分明顯。而當代書畫、當代藝術品種受關注的程度就沒有如此火爆,因此,市場出現一些品種調整下滑,一些品種繼續創新高的分化走勢。
強者恒強——拍賣企業間差異也在逐漸拉大。近兩年,大型拍賣行的成交額穩中有升或略有下降,而中小拍賣行成交額下滑較多,體現出強者恒強,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市場集中度明顯增加的市場態勢。當市場進入深度調整,各種資源上的競爭異常激烈時,客戶會更加看中拍賣企業的品牌、誠信、規模和專業水準,往往會摒棄那些新、小、差的中小拍賣行。
收藏者對于古玩藝術品鑒定上的需求也更加細化。以往,古玩藝術品的愛好者常常有一個誤區,認為古董專家應該什么都懂。在過去的收藏市場的成長過程中,許多人的收藏品種無所不包,成了收藏“萬寶囊”,古玩專家跨界鑒定的現象也十分普遍,到處都是“萬事通”。隨著市場的更加成熟,隨著假貨、高仿的更加逼真,要求古玩藝術品鑒定專家的知識層次要更加深厚,鑒定經驗要更加豐富,更需要深入執著于研究某個單一品種。

古代書畫鑒定家朱紹良在指點學生如何鑒定
國外的藝術品鑒定專家往往畢生就研究一位畫家或一個畫派,他們往往有自己的著作、論文,有為各大博物館購藏藝術品的經驗。在國內,什么都懂一點的“萬金油”鑒定專家如今也越來越不受重視。為什么有些博物館人員在為民間藏品“鑒寶”和開具鑒定證書中被人們所批評?也是因為,他們在民間遇到的藏品常常超出了他們原來研究的知識領域,不說幾句會顯得自己沒本事,只好硬著頭皮給自己本來不太懂的藏品做鑒定。鑒定瓷器的常常鑒定不了書畫,研究古代書畫鑒定的人,一般也看不懂現當代書畫,這本來十分正常。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公開表示說,文物鑒定專家分工很細,博物館門類分得很細,某個領域的專家只能接觸到他研究的領域,無法接觸到其它任何領域,部門之間不太來往,搞銅器不一定懂陶瓷,搞陶瓷的不一定懂銅器;其次,博物館專家只了解自己館藏的真品,不了解贗品仿品的具體情況,所以沒有識別真假的能力,不懂市場,也不了解價格。
收藏者在觀察鑒定專家的鑒定結論時,要看他有沒有判斷依據,條理是否清楚。如果僅僅真或者偽這樣海闊天空的隨便講,說明該專家對所鑒定的文物未必了解。文物門類分工比較細,沒有專家是全能的,有一些專家可能在某一領域無人能及,但在其他方面就未必能夠深入了解,甚至是一竅不通。收藏愛好者在選擇鑒定專家時,一定要對他所擅長的門類清楚了解。
(文章來源:鳳凰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