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韶華
周韶華:什么是畫家的實力?畫家靠什么安身立命?
文/周韶華

什么是畫家的實力?畫家靠什么安身立命?對這個問題人們有著非常不同的認識并表現出反差很大的人生態度。有些人把功名利祿看得很重,尤其“官本位”對人的誘惑很大。但另一些虔誠學子則安于寂寞,對藝術的執著和極力追求,實質上是他們對內在人格的覺醒與對人生價值取向的無盡頭的追求。因此他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抓住今天不放,不放走每時每刻,最不放過的就是堅守住藝術本體,夯實與完善藝術本體,守住這方精神家園,這是他們畢其一生為之奮斗的歷程。以上這兩種不同心態,在今天的反差是很大的。
要守住夯實和完善藝術本體,這在今天是個很難的問題。不但要排除金錢崇拜和物欲引誘,而且需要解決一系列認識和實踐問題。首先應具有大視野、大思維、大格局、大氣象的藝術素質。這個大視野、大思維,應能視通萬里,思接千載,貫通古今,融匯中西,把古往今來納入視野,思維開闊,流觀宇宙,優化選擇。藝術是不尚雕蟲小技的,它不擅言表,崇尚表意暢神,以弦外音、畫外畫玄機妙得,始終著眼于表現大格局的藝術魅力,并把這種魅力擴張為整體的藝術氣象,在整體氣象中讓人感受到藝術生命之永恒。在恢弘光大的氣象中含有數千年優秀民族文化的某種氣息,同時也還包容著人類文化中某種有益的成分,它們是各種文化碰撞和融化的異質同構,是以當代東方藝術的風神顯示藝術生命力的。

周韶華 國畫作品

周韶華 國畫作品
從傳統走向現代是因為以往的傳統其生存空間和人文環境是農業社會,一切源于自然,是自然生態文化。現在是人造城市,基本上是人化自然,是產業化農業,是網絡化信息文化,一切都是現代化,文化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雖然我們還必須觀照傳統、解讀傳統、承接傳統,而且還要有大傳統觀念,并在豐厚的大傳統土壤中滋養和發展自己,但同時還必須能對以往大一統的單一模式予以打破,來重構傳統,張揚藝術個性,對視覺形式進行新的選擇和拓展,尤其是在信息網絡時代到來時,不能脫離當代的人文環境和當代的物質基礎,應把思維視野引向新的發展空間,主動探索新的視覺樣式,主動地與當代中國人進行心靈溝通,這是時代的需要。
根據以上認識,我想談談自己是怎樣選擇自己的藝術形式并建構一套相匹配的系統的。
緊扣住中國水墨畫從古典形態轉變為現代形態這個時代命題,始終不渝地把探索的重心放在對傳統藝術向現代的創造性轉換這個基本點上,并且從精神內涵和形式語言這兩個層面上雙向推進,是我一貫的發力點,并為此進行了長期準備。在近20年中我走訪了約20萬里路,幾乎橫跨了亞、歐、美三洲,跑遍了中國的名山大川。離開對這一無比廣闊的自然空間的深切感受,視野打不開,只圍著古人轉,是難以創造出鮮活多姿的藝術形象的,這是我的第一資源庫。第二資源庫是上下五千年求索,這是更高層次的資源,它關系到藝術創造的文化品位,是川流不息的藝術資源。與此相關的是我寫了不少于百萬字的書籍,舉辦了50多次畫展,出版了十多種畫集、文集。這需要不斷總結、反思,是調整的必要過程,都是為夯實藝術本體殫精竭慮。

周韶華 國畫作品
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畫家作為主體結構,應有綜合性的藝術才能。一是要具有對民族文化理解的深度,二是要具有對人類文化的關照能力,充分占有人類文化資源,特別是要面對新的人文環境,背靠新的經濟基礎。對此不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是進行新的綜合與新的分化的基石,是明確文化針對性和文化定位的依據。只有把自己置于歷史和未來的鏈接中,置于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實踐中,既承接傳統文化,不失東方文化神韻,又重構當代圖式,才具有藝術上的大視野、大思維、大格局和大氣象。
其次,對周邊相鄰藝術要能引進滲透,包括設計藝術、建筑、雕塑、民間藝術和其他姐妹藝術。以往的藝術是在既定的媒材載體中守住邊界,原地推磨轉圈,現代藝術則打破疆界,向周邊藝術擷取語匯,藝術已從單因子遺傳變成多因子復合結構。雖然我們還要回歸到水墨畫的范式里去對對號,溫故知新,但探索發展的多種可能性是勢所必然的,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只有在交流的平臺上互補互動才能夠使中國畫具有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再次,理論研究要與繪畫實踐同步互動,重要的是要正視當代人文環境。藝術的當代文化環境已與古代根本不同了,離開這個現實問題去談論傳統或當代性都不在點子上。在這個前提下談論主體意識的文化建構,理論思維才是清醒的,探討藝術語言的綜合能力才有現實意義。
從古典形態轉變為現代形態,最根本的是要能真正抓住傳統精華,而不丟失傳統最寶貴的東西。要突破傳統就要以全新的要素來重新建構,以新的優勢取代舊的僵化的東西,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在價值標準上不妨變筆墨獨尊為多元結構第一,變游戲筆墨第一為樣式新穎第一,變小趣味第一為大氣勢第一,變功夫第一為膽識第一,進行反向思維,反其道而動之。實際上這并非消解筆墨,而是以新的感悟去發揮筆墨,從整體上推動中國水墨畫結構向現代轉型,重建筆痕墨跡的現代結構,咬合點線塊面的形式化及水墨與色彩膠合后的意象象征,顯示水墨畫的現代優勢。這就是為什么我設計的創新總是要和通盤解決一系列新課題相關的原因。其中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在古代與現代之間找到一個鏈接點,在東方和西方之間找到一個融合點,在古今中外的經緯線上給自己選定坐標,創新不是泡沫行為,不是嘩眾取寵,創新應有扎實的解題方案,要拿出貨真價實的東西。
為2005年巡回展和出版畫集而創作的大型組畫《漢唐雄風》是我歷次個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其中共分四大系列:1.漢唐雄魂;2.幻夢的凈土;3.古往今來;4.天地人和。選擇這個歷史時段的文化素材和立意脈絡是20年前創作《大河尋源》以來的思路合乎邏輯的結果,是我的傳承觀與發展觀的必然歸宿。
漢代藝術的氣魄與力量空前無比,魏晉的風骨與氣度非凡超群,盛唐之豐滿華貴、輝煌燦爛,都是不可企及的藝術高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不從這里汲取力量,中國畫的發展正需要從這里找回已經失落了的精魂。它們是我這一大型創作的藝術思路的主線。我覺得夯實藝術本體,不但要沿著這個大傳統的脈絡繼續發展,而且要根據新的人文環境和新的觀念創造新的樣式,在多種可能性上進行自我選擇。
雖然藝術創造是心靈的閃光、內氣的勃發,是超常的靈魂力量、人格力量、知識力量和情感力量的表現,但是要把靈魂的力量提到中心位置,必須追溯五千年的文明傳統,一定要在著眼于當代文化轉型的建構上,把堅持民族文化立場和展示當代文化身份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這不是二元對立,更不是去為追逐功名利祿而奔波,把心用在藝術本體上,不搞嘩眾取寵,不搞泡沫創新,不拉虎皮作大旗,一心一意地夯實藝術本體,才能做一點切實有效的工作。用作品說話,作品就是力量,勿忘本體,勿忘學術。
曾獲屈原文藝創作獎,2008年獲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稱號。2015年獲評2014年度“中華文化人物”。多年致力于中國畫理論與創作革新的探索與研究,是中國畫氣勢派的開宗創派者與理論建樹者。
(文章來源:《美術天地》)
周韶華,1929年10月出生于山東榮成市石島,1950年畢業于中原大學美術系,先后擔任湖北省美術院院長、湖北省文聯主席,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現任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受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湖北美術學院、西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中南民族大學、日本名古屋藝術大學客座教授,是西安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