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藝
不可不知的10幅中華書法傳世名帖
文/王 藝


懷素《自敘帖》
書法是中國古典藝術的瑰寶,在世界各國文字書寫中,沒有任何其他文字的書寫,像漢字的書寫一樣,最終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并且源遠流長。
中華書法留下了無數名作,讓后人嘆為觀止。這10幅中華書法傳世名帖,得帶你走進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文化。
《三希寶帖》是現存最為古老的書法真跡,為歷代奉為無上至寶、書法鼻祖,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神品,分藏于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遠帖》后,將其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并藏于養心殿,合稱為“三希寶帖”,并御書“三希堂”匾額。
《三希寶帖》是現存最早的晉人書法真跡,被歷代學書之人奉為圭臬。《三希寶帖》現分藏于兩岸故宮博物院內,且分別為兩院“十大國寶”之首。
1.《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是“書圣”王羲之的書法精品。縱23厘米;橫14.8厘米,行書四行,二十八字。
《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王羲之《快雪時晴貼》
2.王獻之《中秋帖》

《中秋帖》草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獻之,東晉大書家,字子敬,山東臨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書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稱為“二王”。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歷(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3.王珣《伯遠帖》
此帖為晉代真跡,王珣書,故列希珍之寶。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后歸吳廷,曾刻入《馀清齋帖》。
釋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游。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伯遠帖》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法帖相傳之本,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祭侄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書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
印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于”、“樞”、“鮮于樞伯幾父”、“鮮于”等印。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

麻紙本,行書縱28.2厘米、橫75.5厘米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蘇軾《黃州寒食帖》局部
《黃州寒食詩帖》為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一說存臺灣私人手中。
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

《仲尼夢奠帖》卷,紙本,縱25.5厘米,橫23.6厘米
行書《仲尼夢奠帖》,是歐陽詢晚年的行書代表作,所書行書共78字。
這幅行書作品用筆險峻,結體謹嚴,體態修長又顯得挺拔,老筆橫披,豐棱凜凜,誠屬稀世之寶。此帖的筆路極近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卷,由此可以說明歐書確實是繼承王羲之而又有所創新。
《自敘帖》是懷素晚年草書的代表作。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上下呼應如急風驟雨,可以想見當年操觚之時,心手相師,豪情勃發,一氣貫之的情景。
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于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自敘帖》局部

米芾《蜀素帖》局部
米芾《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書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

米芾《蜀素帖》 墨跡絹本 行書 縱29.7厘米 橫284.3厘米

《草書千字文》局部
《草書千字文》是難得一見的宋徽宗草書長卷,以用筆、結體的熟稔精妙乃至書寫意境而論,與懷素相比,委實伯仲難分。
這卷筆翰飛舞的墨跡,書于全長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龍箋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圖案,是由宮中畫師就紙面一筆筆描繪而出,與徽宗的墨寶可謂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這篇空前絕后的曠世杰作!
趙孟頫博學多才,學識過人,詩文、書畫、音律均善,亦旁通佛學,明何良俊譽之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的人物。
客觀地評價,趙孟頫書風能籠罩于元、明、清諸代,首先應歸功其深厚的藝術造詣,歸功于其對傳統的精確闡釋。
當代姜澄清先生的評價較為精當:“書法至趙孟頫才最終確立了‘婉約’的地位。而趙書的出現,是與時代潮流相感應的,并不偶然。”


趙孟頫《前后赤壁賦》局部

《草書詩帖》紙本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草書詩帖》,被譽為明代奇才草書絕品,明祝允明所作。書曹植《樂府》四首,是祝允明的代表作品。
古代民間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也評價道:“天下書法歸吾吳,祝京兆允明為最,文待詔徵明、王貢士寵次之。”
(文章來源:人民網-書畫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