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金融化的問題與對策


近年斷來加,快中并且國藝日術漸引金融人矚產目品,創但新與的此步同伐時不,藝術品金融化亂象也層出不窮,以致于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金融險區”。以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國發[2011]38號)的發布為標志,由中國證監會牽頭的各類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范圍內開展。但時至今日,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例如,2014年12月發生的索賬3年未果的幾十名鄭州文交所投資者“占領”河南省金融辦事件;又如,截止發稿前,天津文交所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業務依然在進行并還能夠辦理新開戶手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近年來中國藝術品金融化歷程進行一番回顧和分析,無疑既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也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1.藝術品金融化研究者的“滯后化”研究狀態
在國外,關于藝術品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被視為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的藝術品投資領域,關于藝術品金融化的研究則顯得十分薄弱。相比之下,由于中國藝術金融產品創新的步子比國外邁得更大更快,因此,關于藝術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研究成果也更為豐富。
總的來看,盡管藝術品金融已經成為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上的一個熱點話題和難點問題,然而,學術界關于藝術品金融化問題的系統性研究成果卻不多見,并呈現出“新聞報道多,學術研究少”和“重個案點評,輕理論建構”的鮮明特點,全面而系統的前瞻性研究成果更是罕見,在整體上呈現出顯著的“滯后化”研究狀態。由于理論研究跟不上實踐需要,中國藝術品金融化進程中日益凸顯的很多嚴重問題卻很少得到理論界的正面回應和系統解答,從而制約了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
2.藝術品金融化實踐者的“擦邊球”創新勢態
雖然中國藝術品金融化進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早已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但解決起來卻殊為不易。因為根據國務院38號文件“防范金融風險,規范市場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的精神,并沒有“一刀切”地堵死中國藝術品金融創新之路。既然沒有完全“叫停”,對利潤極其敏感的各種資本就還會繼續嘗試,不斷尋求新突破口。這意味著,問題并未真正得以解決。

例如,在面對國務院38號文件時,一些文交所甚至投資者就都還停留在摳字眼,希望繼續打“擦邊球”的狀況。天津文交所在國務院叫停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后的3年多時間內,就既沒有停止份額化交易,也沒有出臺整頓和善后方案。這其實是藝術品金融化實踐者一直以來的“擦邊球”心態使然。假如市場參與者不能真正領會中央文件關于“防范金融風險,規范市場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的精神實質,而只是糾結于具體的條條框框,那么,仍然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3.藝術品金融化參與者的“從眾性”僥幸心態
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市場參與者不僅是重要的行動主體,而且決定著市場的發展方向和廣度深度。在近年來的藝術品金融實踐中,之所以出現那么多的問題,不能只怪藝術金融機構的盲目和冒進,藝術金融產品的投資者也應該負相當大的責任。因為無論藝術金融機構,還是投資者,都普遍存在非常嚴重的“從眾性”僥幸心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從眾性”僥幸心態并非投資者獨有,藝術金融機構身上同樣存在,甚至負面影響更大。
例如,自從國投信托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國內率先推出首款藝術品信托產品以來,中國的藝術品信托市場從無到有地迅速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度發行的中國藝術品信托產品為10款,發行總額為7.58億元;2011年度發行的中國藝術品信托產品為45款,發行總額為55.01億元。從產品數量來看,2011年度的同比增長幅度為350%;從發行總額來看,2011年度的同比增長幅度為626%。但隨著中國藝術品信托“井噴”式發展而來的就是2012-2013年出現的拐點。由于信托周期太短、市場行情切換、內部管理不善等諸多原因,中國藝術品信托規模迅速縮水到個位數。如果說,投資者的盲目跟風是非理性之舉,那么,藝術金融機構為什么也如此不計后果地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正處于歷史高點之時推波助瀾呢?

假如從改革開放算起,當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是以個人資金為主導的個人收藏時代,90年代末到新世紀初是以產業資本為主導的機構收藏時代,現在則正在走向以金融資本為主導的藝術品金融化時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已經不是討論“該不該有”藝術品金融的時候,而是到了研究“怎樣發展”和“如何監管”藝術品金融市場的階段。為了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防范藝術金融風險:藝術品金融化創新的底線
從事藝術金融創新的機構,必須一方面吃透中央文件精神,另一方面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真正將防范藝術金融風險作為藝術品金融化創新的底線。假如風險管理做不好,引發一系列連鎖事件,最終一定會自食其果。
2.完善行業自律機制:構建自律與他律的隔離帶
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不能只寄托于加強監管。因為監管并非萬能的。藝術金融機構必須具有前瞻意識,通過完善行業自律機制來構建自律與他律的隔離帶,用主動的自我約束讓監管者和投資者放心。
3.加強投資者的教育:強化信息披露與風險意識
加強投資者教育與保護,遵循“把風險講夠,把規則講透”的原則,以多種形式開展投資者教育與保護工作,建立健全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機制,改變投資者在發生金融風險時總將政府部門視為“最終善后主體”的傳統觀念。
(文章來源:雅昌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