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敏
鄉村旅游產業是以自然生光景貌、農業文化內涵、農村生活習俗等為主題,巧妙地把旅游產業與鄉村生產相結合,并且因此把旅游發展、推廣到農村。目前,農村經濟也將迎來千年不遇的歷史性改革,鄉村旅游業如火如荼。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帶動農民增收、創收,為促進縣域經濟、促進農業增效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擴大了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本文以江陰市為例,從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問題入手,淺談鄉村旅游發展路徑的幾點思考。
鄉村是相對城鎮而言的概念,是土地利用的一種類型。在中國一般指的是縣域以下所有的區域,不僅包括村莊,也包括農田、森林等。旅游是居民到居住地以外的地方,為了休閑、娛樂,而不從事賺錢的活動。鄉村旅游指的是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基礎上,根據農村土地、地貌,設計、規劃與施工,把農產品、農藝展示、鄉村建筑等融為一體,以滿足人們親近自然、享受自然,以帶給人們樂趣的一種社會活動。
一、江陰市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
從江陰市建設局和住建局獲悉,2011年開始啟動村莊環境整治工作,截止到2016年,江陰市3223個自然村得到了全面整治,480個規劃發展村莊中,有39個已建成省級星級康居鄉村。像江陰大道、海港大道、暨南大道沿線一些村莊的環境已經煥然一新,村莊環境、城鄉綠化、生態農莊等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紅豆村是江陰市的一個美麗小盆景,而如今卻已經變成了美麗宜居的后花園。顧山紅豆村只有7.4平方公里、6000多人口,卻有著被傳頌1500年的“紅豆相思”的故事。所以愛情文化便成為了紅豆村發展鄉村旅游明確的主題。臨港街道、月城鎮和青陽鎮等區域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依山傍水、資源稟賦,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好地方。
二、江陰市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旅游種類單一
江陰市鄉村旅游的發展多沿溪流、江海等為依托,大部分是以公司、集團的經營方式在運作,屬于典型的企業主導型。在經營項目上除了采摘、垂釣等,沒有有效結合其他的活動,比如:初戀草莓園吧,主要是采摘,沒有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要素進行精心設計,對地域文化挖掘不到位,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二)鄉村旅游規模較小
江陰市的鄉村旅游點除去溪流、停車場等固定場所外,供游客娛樂的地方較少,基本上以“一處餐館+一處旅館”為主,較多的偏重餐飲方面,而忽略了娛樂、體驗生活的場所。比如:雙涇農漁文化體驗園,由生態休閑區和農漁民俗館兩大部分組成。注重的是餐飲方面的打造,忽視了在娛樂場所、方式的建設。江陰雙涇農漁文化體驗園著重體現江陰本地區的農、漁文化和風土人情,缺少了讓游客參與的場所。
(三)鄉村旅游的游客多以自助游為主
由于鄉村旅游的時間較短、消費水平總體不高,而且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私家車的數量逐年增多,游客到達江陰的每一個鄉村旅游點都十分便利,因此來鄉村旅游的大多是散客,以家庭為單位的居多。因此鄉村旅游者多不愿意接團,導致旅行社與鄉村旅游點的合作一直處于低迷的狀態。江陰市沒有有效協調旅行社與鄉村旅游景點的合作關系。
三、江陰市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
經濟發展思路決定出路和成效。鄉村旅游不僅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辟了一條處理“三農”問題的有效路徑,并且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項目的發展提供了政治、經濟平臺。在鄉村旅游大發展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學會把握住歷史性改革的機遇,迎接挑戰,與江陰市的實際發展相結合,對此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堅持以黨和政府為核心,著力推進鄉村旅游建設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項目是由黨中央提出的重要戰略方法,因此它也將成為目前及以后階段內全黨人民為之努力的新內容。其次,江蘇省政府也增加了對農業旅游產業的經濟投入,并且在前三年已經完成的農村五件實事的基礎上,逐漸開展和建立一系列“千村示范、幫扶”工程。并且面對旅游業這個綜合性產業,它的發展實際上是與人民的生活與發展一樣,完全地依賴于黨的中心工作。2016年8月,江陰市“1310工程”全面啟動,牢固確立了“八大理念”:要用好山水資源,要挖掘歷史文化,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呼應重大設施,要堅守大氣精致,要永葆綠水青山,要統籌城鄉建設,要提升人文素養。所以要與黨和政府保持同一戰線,為推進鄉村旅游建設添磚加瓦。
(二)緊扣二十字總方針,積極建設新農村、新村莊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五句話二十個字,雖然簡單但是內涵豐富,這正是中央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它可以充分體現出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及農民心中的強烈愿望,也明確解釋了發展鄉村旅游的緣由和它們的未來發展趨勢。
通過農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也能使得農村容貌變得優美舒適,并且農民素質也會顯著提高。進行鄉村旅游項目,把可以用于旅游的資源與鄉村經濟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農業產業的優勢,擴大發展區域和加大發展力度。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始終緊扣二十字總方針,避免發展方向出現錯誤。
(三)遵循因地制宜,深入挖掘鄉土旅游文化
江陰市的每個村莊、每個鄉鎮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基礎條件等不同,且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發展鄉村旅游之際,要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原則。因人:農民一定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主力,所以對于那些適合發展鄉村旅游的景點,我們需要積極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激發他們進行旅游產業的興趣,通過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來吸引更多的農民,加入到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來,能夠積極配合政府等不同部門的工作。因地:一是由于鄉村旅游的游客主要是大中城市人群等,因此鄉村旅游景點應該安排在距離他們不遠的地方;二是對于鄉村所獨有的農副產品、特色產品等,要積極開發,深入挖掘,以此吸引大量的游客。因時:由于時間季節對農村旅游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度,所以應該學會坦然面對鄉村旅游發展過程的大起大落,保持不浮不躁的心態。比如在假期期間,它會吸引來大量的旅游人群,也會刺激旅游消費;而對于平時周末等,鄉村旅游會進入到淡季狀態,在這期間就不會具有大量的游客。當然,旅游產業也會受天氣,節氣等方面不同的影響,對于這些不可避免的因素,我們需要做到的是積極面對,挖掘鄉土旅游文化,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此觀光、游玩。
(四)規范經營,做好產品塑造、打造工程
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同時,需要做好產品的塑造,打造工程。對于之前的農業生活只是農民自己種莊稼、收獲農產品。但是現在的農民可以飾演不同的角色,農民可以變成銷售員,他們可以把農村的一切農業生產成果向游客銷售。比如蘇州西山橘子是早紅產品,但是它的味酸、果苦不能供人食用,反之它具有掛果時間長、顏色鮮艷等特點,我們就不需要砍掉樹,而是可以把它當做一種風景,可以用來供人觀賞。對于一些在農村隨處可見的農耕用具,比如水井、灶頭等可以讓觀光客人學習使用的方法,體驗農耕的樂趣。還可以讓客人對農家院里飼養的家畜進行喂養、捕捉等,這些都可以吸引游客進行消費。
江陰市應該根據本地所具有的特色、當地的風俗習慣、生活姿態等特點進行發展,設置出屬于本地的特色新興產業、本地的特色產品,打造特色的農村旅游工程。農村有了現代氣息,但是曾經向往的農村田園風光、鄉土氣息、農家美食,卻容易一去不復返。因此江陰市要多保留一些農村的“土氣”,保持當地民俗和建筑風格,讓“世外桃源”重回人們的記憶。
(五)必須“農”字當頭,樹立鄉土意識
農村旅游產業應該表現出的是田園、風俗、鄉村風格,重要的是對于農村產業中我們需要做到“農”字當頭,展現出一種令農民和城里人都滿足的風景。沒有農民,就沒有農村;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因此,鄉村旅游必須體現出一個濃濃的“農”字,需要以“農”為根,尤其是以“農民”為根。可以總結得出的是農村產業旅游可以吸引人的是“三農文化”,即:農家習俗、農耕景象、農民的憨厚淳樸。
當然鄉村旅游對那些不同經歷和不同文化的游客,所具有的意義也是不同的。比如對于那些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村生活的人,到農村旅游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以前只能在課本上看到的山水、村宅、雞牛羊、莊稼等,都能在農村、農莊見到。對于那些曾經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他們到農村旅游是為了自己進行一定的追憶,尋找自己的童年感受;當然,對于不同文化程度的游客,他們到鄉村旅游都是因為他們喜歡農村帶給他們的一種自然、快樂、幸福的感覺。因此,鄉村景象就需要保持農村本該具有的特性。也正是由于城市與農村就有不同的水平和形態,具有各自不同的風味。而對于城市里的人,他們喜歡的正是農村特有的純天然、小清新、大自然的五彩世界,原汁原味的鄉土本色,農村特有農民淳樸風格和特有的新興產業項目。
四、總結
鄉村旅游是人們全新的一種生活體驗,是一種特有的放松娛樂去處。發展鄉村旅游也是富裕農民、實現小康的有效辦法。發展鄉村旅游也從某種程度上,讓城市居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味,開拓了眼界。同時發展鄉村旅游也能有效的保護環境、保存原有的水土風貌。總而言之,江陰市鄉村旅游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民眾所望,相信能夠進一步拉動、推進江陰市整體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陰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