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萌+段漢明
本文從資源的視角來分析解讀山水城市,分別從山水資源的景觀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多方位體現山水城市的多功能性。并選取各具代表的幾個山水城市加以詳細分析,從而使大家更了解山水資源的在山水城市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對未來山水城市的建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錢學森先生論山水城市及其內涵
1984年,錢學森先生信中表述園林式的城市,之后,他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從一個問題:“能不能把中國的山水詩詞、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創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到后來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去建設發展山水城市,最后提出更高層次的具有意境美和蘊含中國文化精華的山水城市。
在錢學森等人的研討中,山水城市的概念形成,理論也更加完善,各種想法也豐富起來,隨之出現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山水城市是集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于一體的,它根植于中國古典歷史文化,傳承體現著傳統的中國文化,在此基礎上,融合現代的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迎合了人們向往自然的走向。在山水城市想法提出,到如今相對比較成熟的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中,山水城市直擊城市現代建設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同時也是放眼未來,面向城市未來發展方向而提出的一個跨學科、跨文化的較科學的概念。如今,山水城市這樣的表述方式已是在城市規劃中相當有影響力的,并為建設這樣的一個山水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是未來城市建設中一個美好的愿景。
根據錢學森先生山水城市的諸多論述,將其理論內涵進行簡單的歸納:山水城市是園林城市、文化城市、藝術城市、高科技城市、全方位的以人們大眾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城市之和。
二、對山水資源的辯證認知
在人和自然一個復雜的系統中,人的發展改變離不開自然資源的利用開發,而自然資源本身系統也在隨著人的作用變化而變化,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在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同時也需要彼此之間的資源互補和一個動態互動。
山水是自然的另一個名稱,在地理學角度看山水,他是有典型性的,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有著文化的積累沉淀,他是集美學、社會、交通、經濟、文化等于一身的自然景觀的綜合體。同時,山水也是供人們游覽欣賞、科研、文化教育等活動的主要地方。自然山水與城市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是主客觀上的相互存在。山水作為他們的載體,在人們的生活圈中,變得備受關注,也尤為重要。
中國大多城市都有著豐富的山水資源,自古以來,城市都選擇依山傍水而建。由于這豐富的山水資源,許多巧奪天工的城市建設作品便呈現我們眼前,如今,城市規劃的建設者們都在為建設山水生態城市而努力。山的因素在城市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山也是城市規劃設計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山的處理常常表現出一個地方的場所精神及其歷史文脈。我國許多城市都位于山體、丘陵地帶,因而,處理好“山”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對建設城市至關重要。水是城市設計中既有靈性又能使城市充滿生機的一個因素。我國許多城市都與水有著密切的關聯,有擁有著大面積水域的城市,有以河湖為中心而建設的城市,有的城市臨江而建,有河流穿城而過的,有河網分布的縱橫交錯的城市,等等。水在城市中不同的位置造就了獨特的城市風貌。正確處理城市與水體的關系,既能保護有效利用水資源,又對城市建設起到有效有利的作用。不管是水資源還是山資源,把握好這個平衡點,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有效資源,才能利于城市建設,才能建設更舒適更美好更科學的城市,這樣,也有利于城市風貌特色的保護。
三、山水資源的有限性與文化的無限性
山水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與山水形成的各種關系,人們利用山水資源、改造山水資源,從而使人們本身的智慧、欲望要求、生活需求等凝聚在山水之間,山水資源便成了人們特有的創造,是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因而在有限的山水資源上賦予無限的文化力量。
山水資源中蘊含著的文化影響著中國歷時已久,它與國人密不可分。在中國的文化領域中,山水有著極為特殊的影響力,同時,它也賦予著一定的地位,在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逐漸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山水”以一種顯性的狀態直接影響著城市中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結構,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山水文化成為隱性基因,雖沒有像以前那般對城市建設中影響的直接,它仍潛意識的存在于當代中國社會人們的心態之中。比如,魏晉時期,由于社會的動蕩不安,士大夫很多寄情山水,以田園為安身之所,從而發現并挖掘中國各地山川河流之美,并以詩詞歌賦的形式來表達,大量的文學作品層層出現。
盡管山水資源有限,卻造就了無限的山水文化。山水城市的建設發展離不開山水情感,也離不開山水文化。
四、山水資源對城市發展的支撐作用
城市是一個多系統交雜的巨系統,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山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反山水資源也會對城市的發展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至關重要。
由以上對山水資源的辯證認知,充分說明山水資源對城市發展的重要程度。依山傍水而建,既是客觀外在的必然性,又是主觀內在的選擇。山水資源的多功能性表現在:山水資源的文化功能、山水資源的交通功能、山水資源的景觀功能、山水資源的經濟功能、山水資源的社會功能。
五、山水資源文化功能的代表城市:杭州
杭州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運河南端,風景秀麗,地形多樣,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環境使其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資源。杭州山水文化中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突出一種靈動、別樣的意境。杭州城市建設中,水的布置安排是一種重要的空間形態,山水既是表現了該城市的活躍的景觀元素,又凸顯出城市靈魂。杭州文化景觀從公元9世紀一直傳承發展至今,世界遺產啟示錄中西湖遺產保護小組成員表示,杭州西湖景色與湖泊自然景觀相比,杭州的人文景觀是最為豐富的;與具有人文景觀的水系相比,西湖又是最美的。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中就有杭州市,山水資源打造出的這些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保護區,都為杭州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優勢,又彰顯了獨一無二的杭州特色。杭州便是自然美與人文美完美結合的典范。
六、山水資源交通功能的代表城市:武漢、重慶
武漢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的東部,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市內100多處湖泊星羅棋布,數十座山峰蜿蜒其間,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和“江城”的美名。這里也是千年荊楚文化的發源地,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武漢的山水有自身的味道與別具一格之處,有的山體緊緊包圍著著江水,有的是幾座山簇擁著湖水,山環抱著湖水,湖水倒映著山,真正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近幾年,武漢市政府提出并實施了“碧水藍天”、“顯山露水”工程,將山水融入城市,將除長江、漢江外的許多湖泊水系連通,形成完整的循環、相交的水系。在科學的城市規劃下,山水變成了武漢市特有的亮點。同時,武漢地處華中地區的中心,具有承東啟西、連南貫北之地利。作為交通樞紐的要地,再加上無與倫比的天然條件,充分展現武漢獨有的韻味。
重慶市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國家“一帶一路”重要戰略節點。同時,地跨東經105°11~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重慶市內江水河水交錯縱橫,峰巒起伏,山明水秀,景色秀麗,建筑布置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素以“山城”、“江城”著稱于世。兩江交匯、大小山脈縱橫的自然基礎賦予了重慶優美的山水格局。重慶的道路系統無論平面還是立面,它都是順應地勢而布置的。與平原城市的方格網狀布局相比,平面設計它更為靈活自由,局部顯示出無序的一種狀態;而豎向坡度起伏變化較大,部分支路坡度高達9%-10%。為了緩解這樣的高差,因而出現了隧道、盤山路、高架橋等多樣化的交通載體。由于江水隔離的局限性,20世紀60年代,重慶大都依靠輪渡運輸,對現代重慶來講,往日的活力已逐漸消逝。如今,在發展快速的現代化的內陸城市中,重慶的航運仍有著其別具一格的魅力。除了繼續承載傳統的運載能力,如今新興的觀光旅游功能則更為精彩;由于長江和嘉陵江對城市的分隔,跨江大橋便應運而生;“水”要素帶給重慶的是一些道路的建設,如濱江路的建設,它不但緩解交通壓力,也成了該城市的一大特色。
七、結語
當然,除了以杭州為代表來表現山水資源的文化功能;武漢、重慶在展現其交通功能之外,還有桂林、肇慶來豐富其景觀功能,山水資源的景觀功能,相對來講,是最直接最易顯現的一個功能,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山形水勢等特征;區位優越的銀川市利用山水資源,能夠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潤”,充分表現了其經濟功能;藏傳佛教中,人們把山看做神靈聚居的地方,水則是靈魂歸宿之所,在藏區神山、圣湖之類靈異之地甚多。山水資源的社會功能相比較下,便是一種暗含的屬性,山水資源在拉薩市中像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卻無形的彰顯著其重要的社會功能。文章僅僅用了幾個城市來稍作描述。山水城市不僅得益于其絢麗的風光,更是它本身的屬性將山水的作用與功能發揮出更大的潛力與價值。從資源的視角來解讀山水城市,讓我們跳出對山水城市一個簡單的表層的理解,從而看到真正的山水城市。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