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英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絲綢之路項目申遺成功為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張提供了良好契機,在此背景之下通過對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資源(R)的評價、文化遺產旅游市場(M)的分析,提出絲綢之路視閾下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的構想。
一、研究背景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它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歐洲經濟圈。另外,《世界遺產名錄》中包含陜西省的八處景點。陜西省西安市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這樣良好的契機之下,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面臨著更好的機會和契機。
二、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陜西省是文化旅游大省,多年來名揚海內外,吸引了大量游客來陜西旅游,感受陜西的旅游文化。近幾年,陜西加大對旅游資源的投資與利用,尤其是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方面,占得比例較大,需要對這部分資源加以開發利用,當前陜西旅游的支柱產業就是文化遺產旅游,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如“大唐西市文化旅游型RBD模式”較為成功的發展模式?!按筇莆魇小笔且豁椌C合性商業地產項目,以商業為主線,又獨具絲路風情,文化特征明顯,獨具旅游特色,是我國截至目前唯一一項在原址重建的重點項目,包含了博物館和步行街等項目,可使游客參與其中盡享文化樂趣。
陜西省以文化遺產分布為基礎,形成了以西安為中心,向東、西、南、北輻射的多條旅游線路,形成了大小雁塔、鐘鼓樓等良好口碑的景區,但這些景區尚未形成統一的旅游品牌,各景區聯系不緊密,存在資源整合不足,未形成成熟的絲路旅游線路,各區域只注重自身發展,沒有較好的利用絲綢之路這一共同的主題形成協同促進作用。
三、絲綢之路視域下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的RMP分析
(一)RMP分析
昂譜(RMP)分析模式是關于旅游產品開發的系統理論,主要從資源(Resource)、市場(Market)和產品(Product)三個方面進行評價,這種模式既考慮了對旅游資源和旅游市場的分析,同時兼顧了對旅游產品創新環境的分析。
(二)絲綢之路視域下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資源(R)分析
1.種類豐富等級高。文化遺產旅游最主要是包含兩方面,一是物質文化遺產,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絲綢之路跨國申遺中陜西省有八處入選,所占比利是非常大的,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絲路文明的見證和傳承。陜西省作為文化大省,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眾多。此外陜西省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種類豐富等級也很高,具有5A級景區4家,4A級景區6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6項,十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部擁有,而省級文化遺產更是不在少數,這為開發類型多樣、互補性強的旅游產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文化底蘊深厚、多民族文化融合與交流。陜西省作為文化大省,連接中國東部、中部、西北和西南的咽喉位置,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更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悠久的歷史為它遺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自古以來,絲綢之路都是各國交流的連接線,同時也是多個民族的聚集地,薈萃了中西方文化的精華,在多年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多民族長期共存的局面,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景象。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道教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等都在絲路留下了它們的痕跡。
(三)絲綢之路視域下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市場(M)分析
陜西省作為我國的旅游大省,在國內、入境旅游發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發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2014年境內外旅游者達到33218.8萬人次,同比增長16.5%,旅游總收入2521.4億元,同比增長18.1%;2015年境內外旅游者達到38567.1萬人次,同比增長16.1%,旅游總收入3005.8億元,同比增長19.2%.陜西省入境外國游客仍占入境市場的絕對份額,2015年,全省接待外國人次占入境旅游總人數的66%,全省接待入境游客總人天數8671591人天,同比增長11.47%,高于人數增幅1.43個百分點。這表明我省旅游產品和服務接待能力不斷完善和提高,使入境游客在陜的停留時間有所延長,“山水人文、大美陜西”的國際旅游形象對入境游客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形成了韓、美、英三大新客源國,成為陜西省入境旅游市場新引擎。
陜西省主要以歷史文化類旅游資源為主,因此,來陜的旅游者多以文物古跡旅游資源為其首選。此外自2013年至2015年以來,以休閑度假、觀光游覽為主要旅游目的來陜游客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分別為:54.89%,59.19%和70.47%。由此可見陜西省旅游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休閑度假和觀光游覽為主,探親訪友、商務會議為輔的產業格局(如圖3-1),為進一步轉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由此可見無論從出游目的還是旅游偏好出發,陜西省發展絲綢之路旅游產品存在較好的市場條件。
(四)絲綢之路視域下陜西省文化遺產旅游產品(P)分析
1.產品類型。昂譜(RMP)分析模式將產品作為中心,產品是在充分分析旅游資源特性和市場選擇下,通過整合與創新旅游地的內外環境因素,從多樣的旅游對象中依據市場導向,充分考慮外部時空組合,開發具有針對性、獨特性的旅游項目和內容。
根據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的關系(R-P關系),將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轉化劃分為資源產品共生型、資源產品伴生型和資源產品提升型三種模式。資源產品共生型即直接利用,這類旅游資源本身品味較高,不需要大規模開發,即可將現實的遺產文化旅游資源在保持其原生態的基礎上,直接開發為一種文化旅游產品。資源產品伴生屬于輔助型旅游資源,需要進一步充實產品的內容、提升產品品質。資源產品提升型這類資源屬于深層次旅游資源,需要大力發掘其內涵,進行資源整合、加工放大,開發出相應的旅游產品。
2.陜西省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路徑。(1)加強絲綢之路國際國內段之間的合作:遺產廊道是一種線性的文化景觀類型,是一類極為特殊的旅游資源復合體,遺產廊道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區域旅游合作息息相關,“絲綢之路”即是典型的遺產廊道型旅游資源。2014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其中包含33處遺產點,中國段有22處,分布在陜西、河南、甘肅、新疆四省區。因此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旅游的開發,重在沿線城市和國家的合作,要集合各國各省之優勢,建立王牌旅游景點,打造精品國際與國內旅游路線,尋求共贏的合作機制,以此帶動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全面發展。(2)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增強旅游宣傳: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給陜西省絲綢之路遺產旅游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中亞五國合作交流的頻繁、立體交通網絡的建設,為絲綢之路遺產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過去三年中,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的駛出、首屆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商品展在陜西西安曲江會展中心的舉行、西安絲綢之路地鐵專線的開通,這一系列活動的舉辦,為絲綢之路的宣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人們對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資源的整體認知深度需要進一步加強,因此應進一步完善旅游標識解說系統,制作多元化、個性化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宣傳書籍以及音像制品,輔以獨特的觀賞形式塑造絲路文化遺產的旅游形象。(3)打造特色絲路旅游產品,形成知名品牌:目前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突出問題在于主題不突出,未形成統一品牌,缺乏主題特色旅游線路??梢酝ㄟ^舉辦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旅游節慶活動、建立文化遺產博物館、展覽館、打造特色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旅游線路等形式,在區域合作之下,打造統一品牌,形成特色絲路旅游產品。
四、結語
陜西省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較好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其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在開發過程中應重視區域合作,特色旅游產品的打造以及宣傳方式的多樣化等問題,緊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的東風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