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卡
通過分析我國高爾夫產業現狀和高爾夫產業發展平緩的原因,提出后奧運時代我國高爾夫產業發展的趨勢。通過分析發現,隨著后奧運時代的來臨,高爾夫回歸運動本質化,我國高爾夫產業呈現出體育賽事、旅游休閑業、球具制造業、“互聯網+高爾夫”等發展趨勢。
一、問題的提出
高爾夫是一項健康與休閑的體育運動,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和人們對休閑生活方式多樣化提升,高爾夫運動逐步步入大眾的生活。奧運會是享譽全球的超大型體育盛會,借助奧運的平臺,高爾夫運動應該是極大的激發人們對這項運動的關注和支持。從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高爾夫運動項目、尤其是我國高爾夫運動員馮珊珊奪得高爾夫球項目女子銅牌引發的影響力來看,業界一片贊譽,普通民眾知之甚少。盡管業界人士認為,高爾夫與奧運的搭臺,極大顯示出該項運動本質與魅力,然而國人對高爾夫的理解與接受仍有較長之路要走。本文從產業發展的現狀和低谷期原因的分析,來探討未來我國高爾夫產業的發展趨勢,為地方發展高爾夫產業提供思路。
二、我國高爾夫產業現狀分析
從整個國內產業發展的形勢來看,高爾夫產業依舊與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旅游省市,從產業發展情況來看,當前高爾夫產業仍處于低谷時期,發展較為平緩。
從1984年中山溫泉高爾夫球會的建立開始到2016年,高爾夫球場建設呈現波浪式發展,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發展緩慢,球場數量不足百家;2003年至2013年是高速發展的十年,十年期間高爾夫球場數量增加了上百個,朝向數據顯示,2009初至2013年底的四年期間,球場增長率達到49.7%,年均增長10.6%。2014年是發展的轉折年,據中信朝向白皮書統計資料發現:2014年我國的高爾夫打球輪次首次出現了負增長;2015年打球輪次持續下滑,全年產生總打球輪次從2014年的1190萬下降至1002萬輪次,降幅達15.8%;平均18洞打球輪次則從18949下降到17610輪次,降幅為7.1%;高爾夫核心人口從2015年的41萬下降至39萬,降幅為4.9%;2015年全國有球場設施總數為438家共9753個球洞,折合約542個18洞,有108家高爾夫設施全年未營業,其中11家高爾夫設施自2014年以來已經連續兩年停業。2015年營業中的高爾夫設施的總量較2014年凈減少了100家,折合凈減少114個18洞球場,下降幅度分別達到18.6%和17.4%。
三、我國高爾夫產業發展平緩的原因分析
(一)環境因素
我國高爾夫產業2014年開始發展平緩,分析其中原因,國際經濟大環境的衰退是宏觀因素,但受到直接沖擊的則是國家政策。中央政府2004年后多次聯合發文整頓高爾夫球場,直到“八項規定”的嚴厲反腐執行,多項政策才落到實處,也直接給高爾夫球場帶來巨大沖擊,球場經營效益不足原來一半。
在國家政策因素影響下,國內高爾夫行業去浮躁化,高爾夫運動參與人消費理性化、運動規則科學化、高爾夫球運動品質化導致高爾夫人口總量不大且增長緩慢,同時沿海地區如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國外客流量大幅減少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從朝向白皮書數據中發現2014年和2015年全國打球輪次與2013年相當,可以說高爾夫人口的自然增長抵消了部分打球輪次的減少。其次,很多球場在地區激烈競爭中,調整打球價格和服務策略,降低消費價格,也刺激了對價格比較敏感的高爾夫人口,增加了打球頻率,而這部分對價格敏感的群體,多為非核心人口。
(二)產業發展因素
高爾夫作為舶來品進入中國,從一開始的發展就與運動無關。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高爾夫球場作為改善招商引資環境引入中國;進入2000年后,高爾夫球場數量的快速增加,其中一個因素是外資經濟狀況的促動,據我國高爾夫產業調查報告統計,我國內地各省市的GDP的多少和實際利用外資情況與當地高爾夫球洞數目高度相關。從省份上來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爾夫球洞數與其GDP的相關程度為55%,與實際利用外資的相關程度高達89%。從擁有高爾夫球場的城市來講,與其GDP的相關程度為64%,與實際利用外資的相關程度也高達75%。
其次,從我國房地產項目的開發階段來看,房地產項目與高爾夫球場結合,跟提升地產高附加值之間存在相關性。也就是說,我國高爾夫球場數量的快速增長另外一個因素來自高爾夫地產項目的開發。王慶《淺析高爾夫綜合資源對高爾夫房地產的影響———以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為例》一文中指出,廣東多個高爾夫球場當中有房地產項目大約有40個。熊曉露《高爾夫球場對其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基于Hedonic模型的北京市高爾夫住宅價格特征分析》一文通過數據分析,指出高爾夫球場和房地產業結合產物即高爾夫地產創造出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即經濟效益驅動也是高爾夫球場數量增長的原因。
再次,從高爾夫運動來看,它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們精神生活上對休閑、運動的一種消費形式,其社會屬性明顯。同時,吳亞初在《試析高爾夫文化的歷史演變與社會發展特征》一文中提到,高爾夫運動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表現特點,即高爾夫運動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盡管我國高爾夫打球人口破百萬,核心打球人口也有39萬,然而從社會文化層面上來看,我國高爾夫運動仍處在高爾夫運動與中國運動文化的相融階段,該運動需要的運動文化土壤仍不夠厚實,造成了我國高爾夫運動的普及化程度不高。當受到政策動蕩影響時,浮在高爾夫產業上畸形發展的行業內功利性因素褪去,留下的則是運動產業本身,而高爾夫運動及賽事的發展在我國一直都在穩步增長,
可以說,從國家層面上看清理整頓,其目的正是將高爾夫產業的畸形發展因素剔除,留存健康、有序化的市場,沉淀期的高爾夫產業暫時出現低谷現象,是產業的穩定蓄發期,并不影響高爾夫整個行業穩步向前發展。
四、后奧運時代我國高爾夫產業發展的趨勢
高爾夫產業是一個融合了體育、旅游、地產、賽事、會展、娛樂休閑等多個產業的集合,隨著后奧運時代的來臨,高爾夫回歸運動本質化,我國高爾夫產業也將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從當前形勢來看,消費者對參與高爾夫僅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純粹的商業社交往來的觀念已經發生改變,健康的運動觀念已經隨著經濟的發展、競技體育與休閑體育的發展和高爾夫產業的政策整頓日漸趨向于合理化,這也將引來高爾夫運動產業的新一輪發展。
(一)高爾夫賽事持續增長、賽事影響力在擴大
高爾夫產業基石是以運動為核心的系列產業集合,尤其是高爾夫運動作為奧運會及全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后,我國的高爾夫系列賽事依舊保持較穩定的增長勢頭。經筆者調研,納入中國高爾夫球協會(簡稱中高協)賽事體系的各級各類賽事活動由2006年30起發展到2016年129場,期中2009年到2014年期間賽事總數每年以10%的數目穩定增加。許沛冬等在《中國高爾夫賽事發展現狀及趨勢》一文研究指出未來我國高爾夫賽事總數應該以平穩增長為主,年增長率在5%左右,2020年預計在175場左右。陳盛熾、李鵬、趙全斌、鄭青等學者對海南、江蘇、沈陽、湖南等地區的分析中,發現職業賽事和業余賽事的賽事規模在增長,其賽事的受關注度也在提高。
(二)旅游業的持續增長,刺激高爾夫旅游業持續發展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游聯動力增強,國家層面推動休閑旅游業發展的舉措,如2008年下半年,國務院批準機構改革方案中賦予國家旅游局引導休閑度假指南的任務,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休閑工作真正的歸屬。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把旅游提到了重要的戰略地位,明確部署治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除此之外,海南、廣東、北京、江蘇等地方政府也陸續推出各具各色的旅游休閑促進計劃。據WTTC、中國國家旅游數據中心測算數據(2015)顯示,2015年旅游業占全球GDP10%,占就業總量9.5%,而中國國內旅游、出境旅游人數和國內旅游消費、境外旅游消費位列世界第一。樂觀的數據也給高爾夫旅游市場帶來良好的發展時機。
高爾夫運動是一項重要而別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從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調整的典型體現,在上述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高爾夫產業也將獲得難得的發展空間。
(三)高爾夫球具制造自主品牌涌現和“互聯網+高爾夫”新趨勢
2015年是高爾夫行業觸底的一年,也是李克強總理提出深化產業供給端改革的一年。隨著高爾夫運動回歸運動、趨于大眾化,職業賽事和商業賽事等各類賽事的蓬勃發展,互聯網+高爾夫APP的新趨勢,以及中國涌現出了一批國內自主品牌,合資品牌的高爾夫球桿,出現了國人主導的先進單位。2015年for-mostvolvik球開始受歡迎,喜力科斯高爾夫球包紅火大賣,number品牌占有率穩中有升,朝向、觀瀾湖等集團化公司開始介入教學和高爾夫、旅游度假領域投資。恒泰信的模擬器自主研發銷量良好,同時,球具工坊也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
五、結語
隨著高爾夫運動回歸體育本質,尤其是步入奧運時代之后,雖然球場增長速度放緩,從我國438家高爾夫球場,以及逐漸大眾化的高爾夫運動趨勢來看,賽事活動項目、高爾夫旅游度假區、球具工坊、教學中心數量仍將會平穩增加,高爾夫產業依舊以高爾夫球場為核心,但是呈現出體育賽事、旅游休閑業、球具制造業、房地產業、傳媒業、互聯網業等多元化蓬勃發展趨勢。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