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卉
《旅游日語》課程以職業為導向,以語言為載體,在情景教學法為主的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培養。讓學生在語言、文化學習的基礎上,掌握作為涉日導游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依托網絡信息化教學手段,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學生中心,將課前、課中及課后銜接起來,優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引言
《旅游日語》課程以職業為導向,以語言為載體,綜合培養學生從事涉日旅游行業工作的能力。與其他課程相比,《旅游日語》課程更加注重學生對日語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在語言使用規范的前提下,應更多體現專業性。要達到這一標準,就需要學生全面了解日本文化、日本社會等相關內容,即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旅游日語》課程存在的問題分析
《旅游日語》課程為理實一體課程,采用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模式,以旅游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為主線,強化以工作內容為載體的語言技能、專業技能與職業綜合素質訓練。使學生在了解旅游專業知識的背景下,能夠熟練的運用日語為游客提供日語導游服務,處理在整個旅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突發事件,順利完成接待日本游客的食、住、行、游、購、娛的工作全過程。從授課過程、授課效果來看,現行《旅游日語》課程存在問題如下。
(一)理論講授過多
課程理論部分主要通過任課教師的講授,讓學生了解旅游行業標準用語。因為日語有敬語的表達形式,尤其是服務行業,對敬語的使用有嚴格的規定,而敬語又是日語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師往往傾向于從語法分析角度對敬語本身進行分析,這容易造成過分強調語言部分學習而弱化知識活用的效果。
(二)實踐開展困難
因實際條件有限,實踐部分學習多是通過課堂模擬場景進行分組練習。課堂模擬與實際情況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的處理上。不能與日本人面對面進行交流,容易以中國式思維方式習慣性地對問題進行處理,不能更好的完成思維方式上的轉換。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文化包括語言,同時又支配著語言,每一種語言的結構、言語交際模式等都受到語言的文化內涵的影響與制約。語言的使用不能脫離文化,只有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才能將語言使用的準確、恰當。
(二)導游日語與日本文化
日語是日本文化的體現,是日本文化的有效載體。日本文化中雖然有很多地方與中國文化相似,但也獨具特色,標準日語的使用也恰恰體現了島國文化特色。
若想為游客提供專業滿意的服務,最基本也是最直接就是敬語的使用。當今日本社會雖然對敬語的使用已經不如封建社會那般嚴苛,但為體現長幼尊卑秩序,日語中敬語的使用依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服務行業。只有在深入了解日本敬語背后所涉及的文化,才能真正恰當、準確地使用敬語。另外,省略也是日語常用的表現形式,省略體現了日本人謙卑的性格特點,與中文表達形式不同。
三、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教師觀念轉化
傳統教學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多是被動接受知識,只注重語言上的學習而不是主動思考將知識活用。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從教育的“實施者”向“引導者”轉型,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注重學生素質培養,提高教學效果。
(二)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
依托網絡資源對《旅游日語》課程進行信息化建設,對教材、教學設計和網絡資源等進行立體化開發。《旅游日語》課程的微課資源庫建設是立體化教學模式的重點,將重點與難點問題用微課的形式進行展示,既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又能達到“化繁為簡”便于學生消化理解的目的。同時對與旅游、日本文化相關的日劇、電影等影視資料進行分類歸納,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有意識的進行角色代入,揣摩涉日導游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和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
《旅游日語》課程屬于要將日語知識靈活運用的課程,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高職學生來說并不容易。通過信息化手段,可以完成課前預習、課中參與、課后復習的學習過程。任課教師利用QQ、微信等常用網絡軟件在課前進行任務布置,讓學生了解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帶著問題來聽課。教師可以通過點擊率及下載率掌握學生對預習作業的完成情況,在此基礎上對課上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上課時教師創設情景,運用微課或PPT等信息化手段對重難點進行講授,引導學生充分學習。課后通過網上測試的形式,了解學生對重難點的掌握情況,搜集學生的反饋意見。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對高職日語教學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旅游日語》這樣的理實一體相結合的課程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更是重中之重。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優化教學內容和課堂設計。以項目化教學與情景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入網絡信息化教學手段,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各個環節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及日本人行為習慣特點,為做好涉日旅游服務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長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