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蘭
《旅游政策法規》是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科目之一,也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但在實踐教學中,由于諸多原因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教學效果不佳。本文將對該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從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加強教材建設、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索職業院校《旅游政策法規》的課程改革。
《旅游政策法規》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旅游政策法規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在理論知識方面,要求學生掌握旅游法的相關內容;在基本技能方面,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旅游法規知識分析、解決旅游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培養高技能的旅游應用型人才。作為職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必須開設的專業課之一,因為一些原因導致學生興趣不濃,教學效果不佳。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就職業院校該課程教學現狀出發,探討課程改革的重點。
一、《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教學現狀
(一)旅游業快速發展對人才要求高,教學難度大
國家旅游局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國內旅游突破40億人次,旅游收入過4萬億元人民幣,出境旅游1.2億人次。中國國內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國內消費、境外旅游消費均列世界第一,我國旅游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10.2%。旅游從業人員不僅需要具備旅游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必須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才能確保旅游活動順利開展。因此,對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旅游法》施行后,教材更新慢
中國首部旅游法已于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不僅使國家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有法可依,更是中國旅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中國旅游業全面進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旅的新時代。但現行教材存在著嚴重滯后性,很多教材內容沒有及時更新,目前使用的教材針對本科生的比較多,適合職業院校學生的非常少。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補充《旅游法》的相關內容,做好教學知識的更新。
(三)法律基礎知識缺乏,學生存在畏懼心理
職業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普遍缺乏法律基礎知識,《旅游法》頒布以后,行政性指令較多,理論性強,內容抽象、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難度,加上職業院校生源素質水平差異大、基礎不平衡,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把握、分析能力具有一定差異性,過多的法律條文和沉甸甸的教科書讓學生對本課程產生畏懼心理,導致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四)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有待革新
目前在職業院校中,擔任該課程的教師并非法律專業出身,而是由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師來承當。有的教師對教材部分內容也是一知半解,在給學生講解的過程中,無法將知識講解透徹,學生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同時,目前在職業院校課程講解中,還是采取教師講授為主,不符合旅游職業學校學生求新、求變的學習心理,教學模式比較單一。
二、《旅游政策法規》課程改革重點
(一)明確教學目的,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職業院校旨在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管理服務人才,不僅要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教學目的應以學生就業為指導,以行業的需求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旅游業的政策、法律法規條文,并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在專業領域中運用黨和國家政策、旅游法律的能力,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旅游業應用型人才。
(二)精心準備講義,加強教材建設
近年來旅游相關法律法規已進行了很多修訂,尤其是《旅游法》頒布以后,教材更是滯后于現行法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隨時關注行業最新動態,及時補充新的法律法規內容。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新的變化——新《消法》規定有關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存在欺詐行為的懲罰性賠償,增加賠償的金額由“一倍”提高到“三倍”。但仍然有一些教材沒能及時更新,教師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教師應該認真學習《旅游法》相關內容,做好教學知識的更新,精心準備講義,把《旅游法》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去。
(三)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采取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案例分析法、分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擬法等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與學效果。
對于教師而言,可以通過進修、培訓等多種途徑獲得法律方面的專業知識。教師只有既懂法律又懂旅游,才能站在一定高度分析教學內容,給予學生正確指導。
(四)采用網絡課程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1.針對課程專業性強,學生法律知識缺乏的現狀,運用現代化技術設備,制作教學光盤,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讓學生能夠根據需要重復學習,反復消化,增強教學效果。
2.豐富網絡教學資源,建立架構合理并且能夠支撐網絡課程正常運行的硬件環境,致力于網絡教學環境的建設,建立專門的教學網頁,教師積累的相關材料例如典型案例、法規匯編、習題集、模擬題等能及時上網供學生共享。
(作者單位:蘇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