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英
文章結合連南瑤族非物質文化節遺產的各種主要表現,來分析連南瑤族同胞對其非物質文化節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論述了連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性,并結合目前連南開發的現狀來進行論述,探討了在連南瑤族在開發過程中,著力開發高品質瑤族文化風情的旅游資源,引導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在實踐上朝著正確方向進行。
一、基本概念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
綜上所述,在聯合國教科文與中國國務院在下發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包含的內容是一致的。
二、連南瑤族的非物質文化主要表現形式
這塊充滿神奇色彩的瑤族聚居區,位于廣東省西北部清遠的連南瑤族自治縣,他們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連南瑤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有多項申報成功,國家級:連南瑤族婚俗耍歌堂瑤族長鼓舞。省級:“瑤族扎染”和“排瑤牛皮酥制作技藝”,瑤族銀飾制作技藝、瑤族長鼓制作技藝,排瑤民歌等,連南瑤族的非物質文化多種多樣,瑤族人民用實踐不斷傳承和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一)瑤寨歌舞
瑤寨是歌舞之鄉,瑤族人民愛唱歌,日出唱到日落坡。十月十六盤王節、耍歌堂,七月七開唱節、新春游坡節等盛大節日,瑤家男女老少,打山歌擂臺,或對歌,或盤歌,或斗歌。其中,“耍歌堂”已成為連南瑤族自治縣傳統的民間盛會,還有剛勁粗獷的長鼓舞,龍騰虎躍,鑼、鼓聲、牛角號炮聲震撼群山,響徹群山,非常壯觀。“耍歌堂”“長鼓舞”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瑤歌是瑤族人民的家常便飯,瑤胞自幼就開始學唱歌。瑤家每年除夕之夜,長輩就教晚輩唱歌。男的學唱紅白喜事的"賀歌",待人接物的"禮節歌",生產勞動的"氣節歌"、"知識歌"等等。女的學唱"繡花歌"、"生孩子歌"等等。老人們在茶余飯后喜唱敘事長歌,瑤歌的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世事萬物皆有瑤歌;“禮節歌”;“生產歌”;“情歌”;有傳播宗教信仰的《師爺歌》;還有漢區,壯鄉流入的《劉三妹》、《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及歌唱新生活的各種頌歌等等。
除了唱歌,排瑤民族還喜歡跳舞,“長鼓舞”、“游神舞”、“師爺舞”、“過州舞”等等。這些舞蹈反映了瑤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瑤族獨特的風格。舞蹈語匯模仿上山落嶺、過溪越谷、伐樹運木、斗龍伏虎等等,瑤族還舉行民族文藝會演,繁榮瑤山文藝如《繡花舞》《采茶舞》《打獵舞》《傘舞》等等,流行于瑤區,并選送上省市、全國參加各種會演。
(二)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主要有傳統節日節慶、祭祀、禮儀和婚俗等
瑤民們每年有春節耍年、開耕節、開唱節、盤古王節等8個節慶。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為排瑤的“開耕節”,又稱“踏青節”,瑤家當天殺雞、磨豆腐,敬奉土地神和祖先神靈,祈求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開唱節農歷七月初七,相傳是盤古王的生日。傳說盤古王開天辟地造人丁造五谷,造瑤歌瑤經。為了紀念盤古王,瑤家這一天大唱《盤王歌》贊頌盤古王的恩情。盤古王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相傳是盤古王婆誕辰日,又傳是盤古王于這天仙逝。“收割節”或“還愿節”。是日,排瑤各寨均在盤古王廟舉行以姓氏為單位的隆重的祭祖還愿、慶祝豐收的民俗文化活動,還推選數位老歌手演唱《盤古王歌》,各戶皆以酒肉、豆腐、糍粑等豐盛食品過節。
瑤族的傳說、歌謠、少數民族史詩、民間故事源遠流長,如:連南八排瑤地區梅山事件:連南金坑搜集的瑤經《送鬼書》,梅山十洞”這一名詞在排瑤經文中的重復,梅山應為瑤族文獻記載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是瑤人心目中的圣地。
連南瑤族每年的盤王誕辰,吟唱《盤王大歌》、《流落歌》、《連州三廟歌》、《得符神歌》祭祀盤王的實踐活動,強化了對瑤族人祖先崇拜的教育,增強了族群凝聚力,瑤族人民還有朗朗上口的民歌,在瑤民族群中為鑄就瑤族人民團結、堅毅、勤勞、善良的民族性格特征發揮著重要作用。
瑤族人民的婚俗,自古以來,他們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嚴格限制血緣婚,婚俗分訂婚、認親、擇日、舉行婚禮(沒有新郎的婚禮)、回門五個過程,充分體現了瑤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2010年,瑤族婚俗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國后,瑤民獨特的婚戀風俗仍然保留著。古老婚俗與現代價值并無沖突,瑤族獨特的婚俗后面,是一種深厚的文化的積淀。瑤族新娘出門前,挑擔人代表男家送給新娘父母各一個紅包利是,一般是代表一年12個月的12元或代表一年360天的36元,錢不論多少,但一定是雙數。這里面體現的就是對新娘父母的感謝,感謝新娘的父母對新娘的養育之恩。除此之外,按照瑤族的風俗,不管聘禮是否齊全,合不合婚俗、規矩,都一定要罰的。所謂“罰”即是“發”,因為瑤語中“罰”和“發”同音,就是要恭喜這對新人發財,要他們從新生活開始就發起來,今后生活富足美滿。族其他的一些文化活動也正是在婚禮這個喜慶的活動上得到了發揚,唱瑤歌,耍長鼓舞,瑤族盛裝刺繡,在為婚禮增添喜慶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三)瑤族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有蠟染、挑花、刺繡、編織等工藝
蠟染早在宋代,瑤民就用藍靛和黃蠟在白布上染出精致的花紋圖案,稱為“瑤斑布”。至今,瑤家仍喜愛自織布匹,稱“家織布”,然后染成藍色、黑色,再制作衣服、被單、頭巾、腰帶、圍裙、背袋、花布鞋等。
瑤族婦女刺繡有平繡、結子繡、長針繡、鼓紗繡多種。一般用于婦女兒童服飾,如套袖、衣領、圍裙、褲腳邊、鞋面、童帽等,繡底以自織布為多,用紅、黃、白、綠、紫色絲線繡成精靈的花紋圖案,立體感很強。從漢代傳承“好五色衣”到“衣斑斕”,瑤族用五色線繡衣已載入歷史。刺繡工藝在瑤族民間廣泛流傳而經久不衰。瑤族婦女楊菊貞繡制的“八仙飄海”、“鯉魚跳龍門”等圖案的四片枕頭花,選送到長沙和北京展出。
(四)瑤醫確實歷史悠久,而且醫術精湛
瑤醫以其特有的療效不僅深受本民族人民的愛戴,而且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瑤族由于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全靠以山歌、故事等形式口口相授,可以說山歌給了瑤族醫藥的血與肉,賦予了瑤族醫藥新的生命。
(五)飲食文化
瑤族的飲食文化是具有可開發的潛力的旅游資源,它不僅豐富多樣,同時其制作過程還具有很強的體驗性的特點,傳統食品制作過程的集體性與互動性方面,是瑤族飲食文化旅游過程中發展互動性強的旅游項目。瑤族的舂糍粑、包粽子、燒竹筒飯、制五色飯和打油茶等等飲食活動大大滿足游客在品嘗美味佳肴的同時體驗民風民俗、感受瑤族民俗氣氛環境,并且,瑤族傳統飲食文化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飲食習慣、飲食禮儀等也是進行旅游開發設計的重要內容。
三、連南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利用的踐行——以旅游為契機,大力發展民俗旅游
連南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如歌舞戲曲、節慶、口頭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有關自然界民間傳統知識豐富多彩,將連南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旅游產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為連南瑤族地區旅游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使之成為當地旅游的重要載體,并使瑤族非物質文化外在形式向多元化發展,從而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的目的。
如千年瑤寨、瑤寨街區、古城等物質遺產在開發中,旅游者在對這些古建筑的參觀游覽活動中體驗傳統手工藝制作,瑤繡、蠟染的技藝展示,瑤族傳統節日慶典等的表演,這樣更洋溢瑤族人民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瑤族民族風情游,白天參觀游覽,欣賞瑤族歌舞,晚上參加簧火晚會等項目,挖掘瑤族風俗習慣,創造一種少數民族生活的詳和的場景與氛圍,開發瑤族地方戲曲、設計文藝表演、技藝表演等項目,提升了旅游開發層次,更迎合了當代體驗旅游的趨勢。
總之,連南瑤族人民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從而更積極地保護、挖掘遺產文化內涵,甚至創造性地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良性循環,連南瑤族民族風情園。
古老的瑤寨風光,奇特的生活方式,色彩繽紛的服飾,到這里,你能感受文化園的正殿,手握巨斧傳說中開天辟地的人類始祖:盤王的傳說,篝火晚會的表演;耍歌堂、長鼓舞、紅頭巾、太陽傘、天黑歌、酒葫蘆、五月簫等等,匯成千古不老的情歌。在這里,聽一首瑤語清唱,感受瑤族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瑤族人民代代傳承的產物,更是全世界人類的共同財富。
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巨大,應該得到保護,在連南瑤族旅游開發過程中,高品味的旅游資源,集中于瑤族風情進行開發,引導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在實踐上朝著正確方向進行。
(作者單位:清遠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