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當代,叱咤二戰的巴頓將軍,應該也能成為頂級的商人。他的這句“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越來越能寫進現實。
2003年的哀牢山上,王石嘗試用這句話詮釋褚時健的一生;2016年“野蠻人”入侵,王石正試圖用它定義自己的未來。
反彈力的探討,也是商人對商業現實的追問。正如兩年來,我們想要創業環境更溫暖如春,所以追問資本寒冬何日融冰;我們想要實體經濟、供給側車如流水馬如龍,所以追問馬云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怎樣沖擊各個行業。
回望這兩年,經濟壓力與創業鏈條熔斷雙向、雙側施壓,無數企業與企業家敗走麥城,我們期待他們擁有巴頓式的反彈力,卷土重來未可知。
壓力越大,預示反彈空間越足。而這個索引與變化的時代,信息迭代和流動無限加快,已經改寫了幾乎所有產業的結構。結構的改變,同時又引發了產業與企業里,社會關系和交易的空間結構轉型。這又為反彈縮小了阻尼系數。
所以,人口紅利消失、消費升級、產業重心轉移,這些變量疊加到以互聯網+、大數據、供應鏈整合等為主的企業商業模式、組織結構變化上,我們面對挑戰,更嗅到機遇——老工業開始追逐年輕態,快速反應的小眾品牌開始蘇醒,快消、餐飲等業態由買賣關系的單一向量,向集合消費、娛樂、休閑等復合型微生態迭代。
回望這一年,挑戰與機遇為這個時代注入了更多的腎上腺素,變化為這個時代的商業拓展了無限的邊界。新模式、新技術的涌現,打破了商業的邏輯空間和結構,邊際效應、時間成本等基礎經濟學概念正被一遍遍刷新和改寫。
我們應該感謝這場商業的探底,這是數千年商業歷史不曾遇到的孤本,恐慌不是這個時代的形容詞。因為我們發現,實體產業正在開辟時間戰場,萬達茂、Line等,用場景革命、體驗經濟延長消費者時間,連接讓線上回歸線下。更有大疆、獵豹等一批企業,從誕生起便以全球性資源和視角創業、創新,成為新一代“天生全球企業”。
顯然,商業從底層邏輯開始進化,無數企業為之興奮,他們希望成為這個孤本里的經典范式。正如橫看成嶺側成峰的2016年,一些驚喜與改變正在發生——王文彪為沙漠帶去農業;張士平為“過?!碑a能賦能;趙濤從商業再出發,尋求商人的更寬邊界……
還有什么比進化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