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不再,豬也從風力減小的風口中跌落,2016年迎來了互聯網科技生態圈的集體反思。雷軍之小米,李彥宏之百度、賈躍亭之樂視,從不同角度的自我剖析,恰好構成了生態主義下半場的生存之道。
進入2016年,曾經被捧到天上去的小米、百度、樂視三家公司不約而同地陷入反思調整的尷尬之中:小米手機業務逐漸落后于華為、vivo與OPPO,百度陷入企業道德批判的漩渦之中,樂視被質疑屬于另一種“龐氏騙局”。三家公司的估值或市值均遭遇大幅度調整。
三家公司,均聲名鵲起于生態模式的打造,他們的背后還有無數公司暢想著生態主義的美夢。因此,我們有必要從三家公司的反思中探尋一個問題:生態模式究竟陷入了怎樣的麻煩?
雷軍:回歸常識
嚴格意義而言,雷軍沒有反思,因為只有失敗者才反思。但是他承認,小米確實該“降降溫”了。
在小米最輝煌的2013年、2014年,一切都是OK的。在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小米的三板斧“硬件高性價比”“MIUI米粉經濟”“線上營銷為主”成為同行競相模仿的利器。比如華為榮耀就是一款互聯網渠道手機,一些競爭對手甚至原樣抄襲了小米的產品發布會,把自己裝扮成另一個“雷布斯”。
但是,當“顛覆”變成“套路”,觀眾對發布會的招數都已經摸得一門清時,小米的一切又好像都是錯的。
第一,硬件高性價比固然重要,但自有專利數量、供應鏈管理等基本功依然是立身之本。當消費性電子產品進入硬件軍備競賽的階段,粉絲們不再具有忠誠性,饑餓營銷亦成為無米之炊。此時,誰能最快地拿出有底氣、有數量的產品才是制勝關鍵。
第二,粉絲經濟固然重要,但服務及硬件對用戶的吸引力才是關鍵。
在理想狀態下,小米形成硬件生態鏈,涉及手機、盒子、電視、筆記本等,借由其軟件生態、社區服務形成閉環,可謂一個線上版本的Costco,僅會員收入就應非常可觀。
然而這一切也是建立在核心技術與產業鏈上游的掌控力基礎上的,同時需要維護核心硬件小米手機的品牌影響力。在而今小米手機被部分視為“低端機”的情況下,小米很難提升其他20多個硬件品類的品牌檔次,無法圈住中產階級對于性價比的需求,更難以實現所謂的生態內會員收入。
第三,線上營銷固然厲害,但線下渠道依然決定命運。在中國這樣大的國家,顛覆者必然會遇到所謂中產階級分布不均的問題。因此線下渠道在二三四線城市依然是主宰力量,華為、vivo、OPPO都是堅持傳統渠道的勝利者。
線下渠道、傳統營銷、供應鏈、產品定位升級都是傳統問題,但如今看來全是不能忽視的常識。
當競爭對手華為都開始向蘋果、三星收取“專利保護費”時,顛覆者小米勢必需要從“發燒”回歸常識:如買下微軟專利,組建“探索實驗室”投資前沿科技,雷軍親自抓供應鏈,投放線下渠道小米之家……
心中有詩與遠方,卻也要腳踏實地。從2016年開始,小米正在變成一家“正常公司”。
李彥宏:堅守價值觀正確
毋庸置疑,以搜索為核心構建的百度生態,已經構成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環。然而,當魏則西事件被爆出,百度廣告門持續發酵,人們開始害怕百度為之構建的生態,甚至其合法性都遭到廣泛質疑。
在最危急的時刻,李彥宏發出了“百度離破產就真的只有30天”的吼聲。他必須要反思,為何百度的過去備受尊重,而今卻正在失去用戶的支持。
也許,李彥宏是生態反思者中頭腦最清醒的人。他在反思信中寫道:我更多地會聽到不同部門為了KPI分配而爭吵不休,會看到一些高級工程師在平衡商業利益和用戶體驗之間糾結甚至妥協,用戶也因此開始質疑我們商業推廣的公平性和客觀性,吐槽我們產品的安裝策略,反對我們貼吧、百科等產品的過度商業化……
正是生態管理層對員工短期KPI的追逐,導致了生態整體價值觀的扭曲。當業績增長凌駕于用戶體驗,簡單經營取代了“簡單可依賴”,百度也就與用戶漸行漸遠,生態主義者與所謂的壟斷集團也就沒有絲毫的分別—而且沒有人說過,壟斷集團是不會倒掉的。
事實上,百度已走到懸崖的邊緣,其市值已被阿里巴巴、騰訊遠遠甩下,其商業模式的原罪正經歷刮骨療傷般的痛楚。百度從領先墮入“掉隊”,無疑會讓生態夢想家們思量自身的底線,明白地看清從大企業到偉大企業之間遙遠的距離。
賈躍亭:生態須有邊界
樂視面對的生態問題既復雜又很簡單:貪多嚼不爛,三個蓋子蓋不了十個瓶子。
生態構建者的資金問題,本質上是野心與能力的匹配問題。成功的企業基本上都會有負債、有杠桿,底線則是還得上、還得起。而當野心沖脫能力的韁繩,燒錢的速度遠超預期收益的邊際,那么夢想越大騙局也就越大。
據稱,樂視在供應鏈上的欠款多達數十億元,其在美國的造車項目被傳停工,而樂視生態中大多數項目都無法自行造血,仍在燒錢度日。賈躍亭也在反思信中坦承:我們蒙眼狂奔、燒錢追求規模擴張,全球化戰線一下子拉得過長……為化解“缺錢”危機,賈躍亭表示:樂視在新階段七大子生態縱深發展、非上市公司板塊業務要以經營為導向、上市公司要以實現全面盈利為目標。
從某種程度而言,賈躍亭的反思是適當的,直擊問題本質,至于及時與否則有待時間檢驗。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賈躍亭反思的方式是嚴重錯誤的。
與雷軍、李彥宏所面對的問題完全不同,賈躍亭面對的問題是“直接要命”的。面對資金問題,恰當的反思應是默默地舔舐傷口,而絕不能撕開傷口公示于眾人。所以,賈躍亭公開承認“缺錢”,相當于坐實了之前外界的各種揣測,極易產生資金出逃的踩踏效應,導致“更缺錢”。
樂視生態“缺錢”,其深遠意義可能導致2016年被視為互聯網創業環境的轉折年。
2016年以前,商業模式的想象力是關鍵,大家都愛談愿景,談未來,談上市,談生態會做得有多大,就是避而不談如何盈利,為此也不需要承擔任何的道德譴責。
2016年以后,不考慮盈利的一味擴張將被視為“瘋子”,互聯網里的生意回歸到傳統生意的邏輯圈層里了。
畢竟,這個年頭,VC家也沒有余糧啊,靠多輪融資套現的方式一旦失靈,說不定就砸在自己手里了。
一個明顯信號是,本身就能夠盈利,但因資本誘惑陷入補貼和快速增長黑洞的公司越來越少,越來越低調,美團、滴滴概莫例好。人們已經意識到,融資可能斷檔,而盈利能力是需要長期打磨和不斷探索的,盈利需要比融資置前。
正如劉強東所說,沒有龐大的現金流,京東很難支撐物流的建設,金融業務發展,云計算業務的發展。
言外之意,資金安全是生態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