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本校一位教師執教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一課,前前后后經歷了四次試教。有意思的是,小練筆的設計悄然發生著蛻變,一步步解答了“練什么”的問題,為提升學生的言語品質打開了通道。
【練筆一】
作者緊扣小艇,將人們的活動與景色結合起來寫,為我們展示了威尼斯的民族風情。威尼斯的人們對我們的生活也很好奇呢!請你圍繞本地的出行方式,寫寫本地人們生活的場景,展現本地的景物和風情。
提示:
1.挑選不同的人物(如有男有女,有老有小,有不同職業,有點有面)。
2.運用不同的關鍵詞(如走下小艇,在小艇里,坐著小艇,走上小艇)。
3.動靜結合,順著活動路線描寫靜態的景色。
【練筆二】
作者緊扣小艇,將人們的活動與景色結合起來寫,展示了威尼斯的風情。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發:介紹一個地方,不僅可以描寫自然景色,還可以描寫人們的活動,展現當地的風情。請你圍繞本地的某處景物(如小區、街道、廣場、公園),寫寫本地人們的活動,展現本地的風情。
提示:
1.選擇人物廣泛,代表本地大眾(如有男女老少,有不同職業,有個體有群體等)。
2.描寫不同活動,展現本地風情(如或忙碌或悠閑,或輕松或嚴肅等)。
【練筆三】
作者緊扣小艇,將人們的活動與景色結合起來寫,展現了威尼斯的風情。小艇是威尼斯的名片,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實威尼斯不止小艇這一張名片,橋與人們的生活同樣密不可分。在交錯的運河上,一共有401座各式各樣的橋。請你圍繞橋,寫寫人們的活動場景,寫寫這里的景色,體現橋與人們關系的密切。(教師播放有關橋的視頻)同桌合作寫,一人圍繞橋寫人們活動的場面,一人由橋寫景,展現威尼斯的風情。
(提示略,同練筆二)
【練筆四】
作者緊扣小艇,將人們的活動與景色結合起來寫,展現了威尼斯的風情。小艇是威尼斯的名片,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馬鞍山也有名片,比如本地特產茶干、景點雨山湖,都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上周也布置了觀察任務。請你緊扣馬鞍山的一張名片(如茶干、雨山湖),寫寫人們的活動場景,體現這張名片與人們關系的密切。
提示:
1.選擇人物廣泛,代表本地大眾(人物在變,如有男女老少,有不同職業,有少數有多數等)。
2.緊扣名片來寫,體現關系密切(語言在變,如走下小艇,在小艇里,坐著小艇,走上小艇)。
3.描寫不同活動,展現本地風情(活動在變)。
小練筆是讀寫結合最為常見的方式,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在閱讀中習得的方法運用到自主表達當中去。“讀”是“練”的前提和保障,“練”是“讀”的反饋與鞏固。“怎么寫”已在閱讀中做好準備,“練什么”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從上述小練筆的設計來看,我們需要規避幾個常見的誤區。
規避一:不走“封閉僵化”的死路。
練筆一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本地出行方式來寫。在文本中,“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作者圍繞小艇來展示威尼斯的風情。于是,教師不敢越雷池一步,依樣畫葫蘆。這么一來,練筆的立足點不是文本的表達特色,而是“小艇”所代表的出行方式。首先,選擇某種出行方式,并不能反映本地的特色,除非當地確實有典型的出行方式;其次,學生在“出行方式”里打轉轉,反而看不到能反映本地特色的代表性景物;最后,即使學生日后發現代表性的景物,也錯失了當堂遷移的有效時機,能否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成了未知數。教師將學生推進了一條死路,學生的視野被封閉,學生的思維受限制,何談將習得的知識融會貫通,乃至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
規避二:不走“改旗易幟”的岔路。
練筆二中,教師意識到不能限制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選擇某處景物來寫。表面上看,學生獲得了極大的自主權,對比第一個小練筆產生了質的飛躍。可問題又來了,學生隨意選擇的“小區、街道、廣場、公園”并不能反映本地的特色,這些景物處處可見,并不具備典型性。“將人們的活動與景、物結合起來寫”的確是文本的表達特色,但并不是核心特色。《威尼斯的小艇》的核心特色是“借艇寫城”,“小艇”是代表性的景物,“將人們的活動與景、物結合起來寫”是建立在“借艇寫城”的基礎之上。學生的練筆只是停留在文本局部,并沒有掌握文本的核心價值。教師將學生推向了一條岔路,片面理解了文本的表達方法,于文本之外重新拉起新的旗幟,生生切斷了“讀”與“寫”的連接點,何談體現文本價值,鞏固習得的表達方法?
規避三:不走“脫離實際”的邪路。
練筆三中,教師的目光重新聚焦文本的核心表達特色。這一次練筆,得到了不少教師的推崇。從整體看,這一練筆符合文中情境,與前面的閱讀形成統一的氛圍,讓威尼斯的風情在課堂上肆意流淌;從局部看,這一練筆不僅可以透過橋寫人們的活動,還可以透過橋寫當地的景色,彌補了練筆二沒有寫景的遺憾。理想很豐滿,可現實很骨感。學生并沒有在威尼斯生活的真切體驗,僅憑轉瞬即逝的視頻,難以捕捉人們有特色的活動,難以描摹威尼斯獨特的景色,要展現威尼斯的風情無疑成了空中樓閣。為了滿足教師的愿望,學生只能睜眼說瞎話,全憑想象完成練筆,展現的是虛假的風情。教師將學生推向了一條邪路,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漠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表達真情實感”的目標全都化成泡影。
基于上述考量,“練什么”逐漸浮出水面,自有它內在的規律,并在練筆四中加以驗證。首先要走“一通百通”的活路,掙脫文本的束縛,消除思維的定勢,靈活地運用表達方法,比如尋找本地的名片,可以是本地特產,可以是代表性景點,還可以由此想開去;其次要走“旗幟鮮明”的大路,指向文本的表達特色,領會文本表達的關鍵,準確地運用表達方法,比如文本是“借艇寫城”,我們可以“借茶干寫馬鞍山”,圍繞城市名片將人們的活動同景、物結合起來,展現馬鞍山的風情,在實踐中掌握文本獨特的表達方法;最后,要走“貼近生活”的正路,指向學生的生活實際,服務于學生的感情需要,合理地運用表達方法,比如學生不熟悉威尼斯,但熟悉馬鞍山,他們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內心充滿介紹家鄉的自豪感。
教師循著正確的路徑選擇“練什么”,學生才能有點可尋,有法可依,有話可說,真正將“練”落到實處,有力提升自身的言語品質。
(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太白中心學校 24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