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玉娟
汽車電子標識的特征、現狀與發展
文/趙玉娟
汽車電子標識,即應用在汽車上的一種無源、非接觸式、超高頻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系統由電子標識、讀寫設備以及后臺應用軟件三部分組成。依托路面讀寫設備通過感應天線讀取途經車輛電子標識信息,實時傳輸到后臺數據庫進行數據比對和分析處理,從而實現在秩序管理、停車管理、客貨車及黃標車等重點車輛監管、打擊逃逸及假套牌車輛違法行為、交通誘導、電子收費等交通管理領域的應用。

汽車電子標識系統工作原理
不置可否,汽車電子標識存在無法獨立確認車輛違法行為、無法提供車輛違法的可視證據,但相比于傳統交通管理技術,其具備明顯優勢。一是身份識別唯一。電子標識唯一的TID(Tag identifier,標簽識別號)實現了“一車一卡”,難以偽造、拆移,能夠有效解決牌照 “假、套、改、擋、污、損”導致的無法識別車輛真實身份問題。二是快速精準識別。電子標識能夠在200km/h以內的車速下自動快速遠程采集,識別準確率可達99.9%,遠比只能在車速不高于20km/h的情況下識讀標簽的ETC技術更加強大。可以解決當前視頻識別設備受光照、溫度等環境因素影響大,而導致的取證圖像質量不佳、識別率差、準確率低的問題。三是信息采集豐富實時。RFID標簽可存儲信息量大,能夠提供車輛號牌、保險、年檢、車主姓名等身份信息和行車速度、方向等實時信息,采集的信息更為豐富及時,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反映車輛運行狀態。四是技術包容性強。能夠兼容性地將年審、保險、環保等多種車輛信息整合到一起,解決汽車擋風玻璃滿屏標簽、紙質證件繁多的困擾,方便促進公安交警、保險、環保、交通、稅費等多行業的信息融合共享。五是通信與數據安全性高。讀寫設備與電子標識之間的無線通信支持雙向身份認證、分區授權訪問控制、數據動態加密等通信安全保護手段,有效解決了信息傳輸過程中的安全風險。六是設備安裝便捷。電子標識一般安裝在汽車前擋風玻璃,直接手工粘貼即可;固定式讀寫設備安裝在路面上方,能夠與現有的警用視頻抓拍設備共用安裝桿。七是使用壽命長。實驗表明,電子標識的數據信息保存時間可達10年,數據可擦寫次數大于10萬次。八是標簽成本低。目前使用廣泛的ETC不停車收費設備,采用微波頻段,使用電池供電,三至五年即需更換,標簽成本較高。而汽車電子標識成本和安裝費用只需30元。
(一)國內
近幾年,國內汽車電子標識應用積極開展,目前已有無錫、深圳、重慶、南京、滄州等十多個城市開始建設應用。總體來看,國內各城市應用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建設目的較為一致。各城市建設電子標識的基本目的均基于交通管理,且應用方向稍有不同,故而各城市對汽車電子標識的名稱略有差異,如重慶稱為“交通信息卡”、銀川稱為“交通環保卡”、蘭州稱為“車輛電子信息卡”、廈門稱為“射頻識別電子標簽 ”。二是安裝車輛分布集中。各城市普遍采取重點車輛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方式開展應用。銀川在1300輛公交車和5300輛出租車上安裝了交通環保卡,無錫為貨運車輛、出租車等發放安裝約兩萬枚汽車電子標識,深圳在新能源汽車和建設施工單位散裝物料車(俗稱“泥頭車”)上安裝了8500多枚汽車電子標識,車輛分布范圍較為集中。三是技術標準不盡相同。由于一直以來汽車電子標識未出臺國家相關技術標準,各地在建設過程中使用的技術標準各不相同,絕大多數使用的是國外芯片,依據的是國外技術標準,如重慶、南京采用RFID UHF頻段(基于ISO-180006C標準)。目前,汽車電子標識國家標準正在研究制訂中,無錫和深圳正在同步開展試點工作。四是法律法規日漸完善。汽車電子標識的應用普及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雖然目前全國還沒有統一的法律規定,但各地正在努力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日益完善。重慶、深圳分別于2006年、2015年通過人大常委會審議,將汽車電子標識的使用納入地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從法律層面進行強制推動;南京、蘭州、滄州等市政府專門制定相關規定,統一規范電子標識設置,在本地區進行推廣。
(二)國外
隨著RFID技術與互聯網、通訊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目前在新加坡、美國、墨西哥、巴西、挪威、瑞典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展了汽車電子標識應用,它們在發展中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應用方向較為廣泛。新加坡1998年起實行ERP系統,利用電子車牌識別技術實現了多車道、自由流的區域限行收費;美國1991年起啟動載重車輛電子車牌項目,應用于快速通關和在途貨物監控和超載限制監控;墨西哥2004年起將RFID第三號牌標簽用于跟蹤出入美墨邊境的車輛,如今在查緝假牌套牌、黑名單車輛方面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巴西2011年起強制車輛安裝RFID標牌,主要目的是遏制搶車、盜車案件的頻繁發生,同時為交通管理提供支撐。挪威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應用AUTOPASS自動收費系統進行電子收費和交通執法。英國的汽車電子標識系統側重于特種車輛的管理。馬來西亞政府為加強車輛安全管理,減少車輛被盜,要求在全國各類汽車上安裝“電子車牌”。
二是技術選擇因地制宜。新加坡根據其氣溫常年高于-4℃的特點,選擇了啟動溫度高于-4℃的帶電池有源RFID。墨西哥、巴西安裝的是無源RFID標簽,都是基于ISO-18000 6C標準。巴西又根據車輛類型,在客車、貨車安裝無源擋風玻璃RFID標貼,在摩托車上安裝無源金屬RFID標牌。挪威、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則采用DSRC技術對車輛進行識別,同時配合使用視頻圖像采集設備。
三是使用效果較為顯著。新加坡的電子標識應用最為成熟,目前全國80多萬輛機動車全部安裝有源RFID標簽/標牌,并實現在180km/h時速下可靠識讀;美國的RFID技術與北美的EasyPass高速路收費RFID系統兼容,保證了美加邊境的運輸效率和在途貨物安全性、可視性;墨西哥全國近900萬輛機動車在擋風玻璃上安裝無源RFID標識,在180km/h時速下能被可靠識讀,RFID系統在讀取REPUVE(全國公共車輛登記)標簽的同時,具有攝像頭捕獲車牌圖像的功能;挪威電子收費車道上僅安裝DSRC讀寫設備和視頻圖像采集設備,車道通過能力較強,行車速度可以達到60公里/小時。
四是推動力度持續增大。新加坡、墨西哥、巴西等國家強制要求全國范圍內的車輛安裝RFID標簽,并持續推動。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正著手開展“電子車牌”項目建設,目標是為全市約90萬輛機動車安裝電子車牌,達到90%-95%的發卡量。
從不少已啟動或正在推行電子標識應用的城市可看到,我國電子標識發展已經走出“無標準、無先例、無經驗”的困境,在新一輪科技創新深刻改變著人們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時代背景下,RFID電子標識特有的技術優勢給創新交通管理和執法服務帶來了新機遇。作為新事物,汽車電子標識的發展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有:一是全國性的法律法規支撐滯后于地方規定;二是相關國家標準制定與產品研發滯后于各地的推行應用;三是對大眾的宣傳普及與認識引導滯后于實際安裝工作。
因此,從全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角度考慮,需要梳理總結當前各地的做法,做好頂層設計,指導各地理性推廣應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子標識。建議:一是給予法律保障,明確身份地位。一方面確認電子標識作為機動車電子身份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通過立法逐步推動電子標識能夠在各類機動車安裝。二是推行國家標準,奠定技術基礎。引導有需求的地方政府采用基于新國家標準的電子標識開展建設應用,一方面避免各搞一套引起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實現對各地汽車電子標識的統一名稱、統一標準、統一系統的管理,為今后跨區聯合信息共享奠定基礎。三是做好宣傳引導,積極理性推動。面對一些地方出現的“類電子標識熱”趨勢,宣傳引導各地論證需求、明確目標、制訂計劃,積極穩步開展應用;針對普通群眾對電子標識的盲區與誤區,做好科技知識普及,宣傳電子標識的便捷優勢,消除隱私泄露擔憂,理性推動全國推廣。四是建立出廠安裝機制,實現車輛全程管理。制定完善車輛出廠安裝電子標識機制、全生命周期信息采集機制,采集包括車輛生產制造、銷售、上牌、路面行駛、維修保養、事故、違法等多源信息,實現對車輛全過程、全方位、全維度的監管和服務,將對提高車輛生產質量、規范車輛買賣行為、提高維修服務水平、改進交通管理手段起到不可預估的作用。
總之,汽車電子標識是“互聯網+”時代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基本載體,對于強化車輛管控、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服務水平、改善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針對我國汽車電子標識使用管理存在的空白,亟須加強汽車電子標識立法認證、基礎技術標準、實踐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推進,加快汽車電子標識推廣應用,為全面提供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作者單位為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