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澎
[摘要]好萊塢電影對全球的電影市場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伴隨著影像傳播和跨國消費模式的產生,本土的電影市場也在發生著變化。本文從“唐人街”出發,探討全球化傳播的想象景觀,分析本土電影的新體驗,總結了跨國景觀生產的雙重作用,一個是本土電影針對消費模式和跨國傳播做出有力的回擊;另一個是對海外華僑的身份和影像進行構建和補充。電影可以通過跨國取景的方式進行媒介的轉移,從而為大眾提供全球化景觀的體驗,并且在這種體驗的過程中創造出更進一步的消費空間。
[關鍵詞]“唐人街”;跨國傳播;本土電影;全球化景觀
隨著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本土化和全球化互相沖擊,新中國的電影市場如何創造出全球化景象?如何在穩定本土電影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積極與全球化電影市場對接,定位自身的目標和發展空間?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問題。
一、跨國創作中的全球化
我們可以通過電影的傳播領略世界各地的風景,電影產業的發展讓我們能夠隨時隨地認識到外面世界的變化情況。尤其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影構造出的時空感可以全面解釋“時空壓縮”及“時空延伸”的概念,從而進一步縮短世界的連接距離,進一步強化電影的可視性、可感知性和可讀性,最終形成新的電影影像互動體驗的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已逐步將影片的傳播消費推向全球市場之中,在影片制作的同時,利用廣泛的跨國景觀思想,將全球化想象加入到影片中。此外,演員跨國和跨地合作,推動了電影技術的改進和電影資金的充分融入。電影工業打破了固有的地域限制,促進了影像敘事的多維度傳播,也逐漸從本土的傳播轉向全球化的傳播,形成一種差異共促的新常態。
針對新中國電影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現階段全球化想象最明顯的表達方式就是跨國景觀在電影中的應用。主要存在兩種表達形式:一種是跨國取景;另一種則是虛構出想象的跨國空間。
關于跨國取景,就是采用跨國拍攝的方式,向觀眾呈現出全球景觀,有許多影片就充分地應用了跨國取景思維。由徐崢執導的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五天票房突破3億元,最終取得了12.69億元票房的好成績。故事背景發生在泰國,全部為實景拍攝,電影上映后掀起了泰國清邁游的熱風。由薛曉路執導的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圖》,一方面成功地向經典影片《西雅圖夜未眠》致敬;另一方面將中國本土的故事恰當地移植到美國西雅圖,為觀眾呈現出了一段跨國愛情故事。由徐靜蕾執導的影片《親密敵人》,講述了銀行家們的并購和收購故事,向觀眾呈現出了一段錯綜復雜的商業戰爭愛情故事,這部影片取景地也是相當多,有成都、香港、倫敦、南非和澳大利亞等地。從以上影片可以看出,多地拍攝和跨國取景已在電影中成為一種時尚的潮流,如果不緊跟潮流,將會很快被電影市場所淘汰。
關于虛構出想象的跨國空間,指的是為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沒有真實呈現出跨國景觀,把虛擬的空間隱含在電影之中。由趙薇執導的處女作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講述的是一群青春少年在大學校園期間的愛情故事,以及畢業步入社會后對生活抉擇的故事。影片故事雖然涉及美國求學,但是沒有實景的鏡頭呈現。由張一白執導的影片《匆匆那年》,講述了一個陽光少年與一個癡心女孩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涉及了英國求學故事。以上兩部影片為了配合劇情的發展需要,才虛構出想象的跨國空間。
二、“唐人街”——跨國傳播中的想象景觀
被稱為中國城的唐人街,是世界各地的特殊地區。在中國本土電影中,它是一個重要的景觀。它有著特殊的典型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海外華人構成了聚居地,形成了文化圈;另一個則是海外華人在中國電影產業中反映的不多,常常被忽略,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唐人街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表現空間。
唐人街具有獨特的中國色彩,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權力空間,有著特別的意義。唐人街是華人的落腳點,形成了一個臨時空間,但是隨著時問的推移,這個臨時空間得到迅速發展,逐漸構成了一個特殊的居住地方,并且由臨時向永久發展。本土城市和本土電影在不斷發展,成為西方城市和西方電影的補充景觀,它們逐漸占據著都市空間,越來越有影響力。這就是補充空間,形成了一種全球化的標志,也就是城市空間的一種補充形式。它不僅僅是空間、結構的抽象描述,更是代表著有生機的時空存在。唐人街在電影中的呈現不僅僅是街道、社區、地點,它還傳達了更多的文化和情感。
影像語言具有直觀性,它為多種因素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比如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傳播。影像語言使得電影成為世界的寵兒,受到大眾的歡迎。中國電影在國際上遭遇生存的困境,主要由于不同地方的華人以及當地居民抵觸與中華文化之問的接觸,中間透露出文化的脆弱性和敏感性。通過電影深層次地觀看,影像反映出了唐人街社會不斷受到沖擊,比如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社會矛盾的突出以及交流阻隔。這些文化差異是由于長期歷史的發展所形成的,來自于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環境。這些道德判斷和價值觀念都有著自身的形成過程,逐漸敏感化和脆弱化,并且更加突出。盡管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時期,不同地方的文化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但是中華文化的本質性是無可替代的。
在早期的中國電影中,唐人街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跨國景觀就已經呈現過,它們在港臺影片中出現的比較多。由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這三部影片實際上講述的是在唐人街發生的故事,影片將唐人街的景觀呈現給觀眾。由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的影片《甜蜜蜜》,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在歷經艱辛之后,最終在唐人街再次相遇。唐人街為海外華人提供了相聚場所,并且創造出了相遇的機會。同樣由鄒佡導演的影片《一生一世》,講述了一段跨國愛情故事,男女主角從兩小無猜到情竇初開,最后在唐人街再次重逢。唐人街成為絕大部分電影的標志,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唐人街文化也逐漸跟隨全球化的腳步,不斷地發生變化。
三、全球流動中的跨地實踐
全球化的影響非常重大,它不僅僅是改變著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和一個地區的形式,而且在更深層次上促進著全球范圍內的交互和融合。吉登斯認為,全球化一方面促進了地域性的變革,加緊跨時空社會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影響著區域文化的自我認同和地方的自我管理。隨著全球化交流平臺的多樣化,文化多元化也在不斷增加著,一方面改變了國際之間的秩序;另一方面影響了人們的日常行為,使其更加復雜和混合多樣。
電影媒介作為大眾傳播的一種重要媒介,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變化的文本和遷移的觀眾被全球化所影響,內爆事件將全球化的壓力形式轉移到政治化的舞臺中,通過全新的方式形成地方性。由于地域性、不同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沖突和融合,才最終產生了具有文化復合體形式的中國電影,它在電影文化的傳統中流動著,同時存在地域意識。
跨地實踐在一開始的時候并不存在,并沒有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明顯現象,也沒有作為全球化發展的結果。跨地實踐是在其他因素的基礎上成為一種新的全球互動形式的,比如社會交往不斷深入,信息交流不斷發展等。媒介為社會交往的加速發展和跨地實踐的快速傳播提供了便利的通道。某些由于地理阻隔的原因導致的信息的不流暢,無法及時理解民俗和事物,也通過媒介得到了展示。媒介不僅可以讓人們的視野不斷開闊,不做井底之蛙,不再受一方水土所約束,還可以強化人們的社會關系,打破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區域隔閡,可以把不同地方的社會環境進行連接。在全球化的今天,電影媒介可以作為一種新的方式,為社會和人類提供關鍵的文本信息和參照。它不僅為公共空間和社會生活敞開了大門,更把個人體驗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相連接,相互構建和融合,進而形成了一種全球化的通用標志,并且有利于陌生人之問的人物角色共享。雖然電影媒介從一開始就具有傳播性和流動性,并且不斷突出和強大,但是其影像文本信息的核心內容是所表達的生活方式、文化內涵、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等信息。
四、多地互動中的電影生產與反思
全球化問題針對的是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間的關系。隨著電影全球化和跨地域流動,使得它的信息傳播范圍突破了社區和本地受眾的瓶頸,跨越了不同國家之間的地理邊界,給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體驗條件,將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情感和文化進行了相互融合,聯系得更加緊密。這種聯系空問并非孤立、邊緣和狹小的,而是成為現階段文化空間和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為電影媒介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中國電影產業包含了跨地性特點,一方面使得電影的合作生產更加廣泛和深入;另一方面使得電影市場不斷拓展。原有的電影傳播觀念也逐漸被淘汰,比如傳播方式一成不變,民族和區域空間固定等。中國電影跨越地域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成為一種趨勢,在全球化的推進過程中,不同地域之間的合作意識更加強烈,突破了地域邊界的阻礙,從而能夠在多層面和多維度上進行融合。這種模式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并且在這種模式下獲得了許多經驗價值。
好萊塢電影對全球的電影市場有著深遠的影響,伴隨著影像傳播和跨國消費模式產生,本土的電影市場也在發生著變化,從單向接受方式轉為雙向互動方式。這種改變有兩個方面的基礎,一個是借助電影的消費和傳播來完成;另一個則是新的傳播內容涉及了許多的跨國景觀。跨國景觀不僅僅為觀眾呈現出畫面景象,而且借助拍攝不同地方的景象,將別處的畫面向本地的畫面進行轉變。因此全球化的體驗得到了運用,并且針對這種體驗模式創造出全新的消費空間。
跨國傳播的這種消費空問存在矛盾。首先,這種景觀制造是想象空間,不能完全還原真實的空間體驗。電影為我們提供的是一個光影交錯的虛擬空間。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虛擬技術得到跨越式發展,電影制作過程中的效果逼真,又創造了另一種“現實”。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綜合的計算機仿真系統,是一種三維動態實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它可以創建環境,并且能夠體驗虛擬世界。這種模擬環境具有交互性,有多源信息進行融合交互,可以讓用戶沉浸在環境之中,可以感知和交互。伴隨著這種逼真的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跨國景觀的需要也日益迫切。跨國景觀在發展過程中,遭遇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在碰撞中,產生積極與負面共生的影響。尤其是為了景觀而景觀,對影片的情節推動、故事深化并沒有顯著作用的實踐活動,更是將跨國景觀制造帶入了困境。
五、結語
全球化浪潮的不斷發展為中國電影市場制造了新的景象,為中國電影的跨國傳播創造了想象景觀和新的體驗。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介紹:第一,跨國創作中的全球化,中國電影工業打破了固有的地域限制,促進了影像敘事的多維度傳播,逐漸從本土的傳播轉向全球化的傳播,從而形成了一種差異共促的新常態;第二,“唐人街”——跨國傳播中的想象景觀,在電影中的呈現不僅僅是街道、社區、地點,它更多的是傳達文化和情感;第三,全球流動中的跨地實踐,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沖突和融合,產生了具有文化復合體形式的中國電影,它在電影文化的傳統中流動著,存在一定的地域意識。筆者最后對多地互動中的電影進行了反思,認為電影全球化和跨地域流動,在一定程度上為電影媒介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多地互動模式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并在這種模式下獲得了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