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云
[摘要]影片《大魚》至今仍有綿延無窮的審美韻味與藝術價值,堪稱奇幻影片經典。它的內在魅惑或許就在于影片中諸如“大魚”“成長”“音樂”等紛繁復雜的意象與意象敘事。諸多意象敘事背后蘊藏著耐人尋味的象征意味以及多重性“美國”文化精神與審美意蘊。而“美國”文化精神美學化的呈現與轉換最終凝結為一種普泛性文化精神追求,并對當下中國文藝、社會現實及人們個性品質重塑不乏有益的影響。
[關鍵詞]《大魚》;意象敘事;象征意味;審美意蘊
《大魚》是美國名導蒂姆·波頓(Tim Bur-ton)執導的奇幻力作。影片改編自華勒斯(DanielWallace)的同名小說《大魚》(Big Fish)。由麥克格雷格、芬尼等主演。影片上映后廣受好評,除獲得較好的票房業績外,還先后榮獲“青年藝術家獎”“金球獎”等獎。
一、《大魚》的“典范”魅惑:紛繁的意象敘事
人們不禁要問,投資額并不算大的《大魚》獲得普遍點贊,其主要藝術魅惑及成功奧秘究竟何在?
《大魚》“逆襲”的緣由復雜多樣,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導演“另類”的執導風格;二是演員們精妙的演技。除此之外,還有電影本身在“意象”藝術形式上的突破與創新,以及借此而散發出來的多樣化象征氣息與審美意蘊。
古希臘神殿上刻著蘇格拉底的至理名言:“認識你自己?!焙髞泶嗣员谎由旖忉尀槿藨搶τ谧陨砀鞣矫婢星逍训恼J知與反思。波頓在導演理念及拍攝上的探索可謂深得此語之精髓,他曾經不無自嘲地說:“我在電影敘事技藝上并沒有什么天分?!北M管如此,他的另類風格執導依然魅惑了觀眾。
誠然,與斯皮爾伯格等好萊塢電影敘事大師相比,波頓的確不太擅長精細、繁復之電影敘事。相反,他藐視甚至顛覆好萊塢電影界傳統敘事模式,而別出心裁地塑構及演繹奇特、怪異、陰郁的影像新風尚。譬如《蜘蛛俠》《剪刀手愛德華》等,便一反好萊塢電影明朗、輕快之敘事風格或日格調,而轉為追尋詭異、神秘及前衛的拍攝技藝和影視風格,并大獲成功。
值得說明的是,在拍攝《大魚》的過程中,波頓已觸碰到了繁復敘事藝術的堂奧,《大魚》便是其影片敘事技藝有意探索及成功轉型的標簽之作。只不過,人們似乎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大魚》影片風格、情緒氛圍、精神基調的巨大轉變上,而還沒來得及關注及分析發生此種裂變的緣由。
所以,《大魚》敘事技藝“轉型”與裂變的標志主要表現為波頓對影片中諸多意象的巧妙描繪和獨特使用,以及由此浮出的象征意味和審美意蘊。譬如“大魚”、愛德華的傳奇、音樂創設等饒有意味的意象(群),均被波頓不遺余力地在電影中加以圖像化敘事技藝處理,并附帶上了深遠的象征意義和審美內涵。
二、“大魚”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匈牙利批評家貝拉指出,作為表意性的意象,除了帶給觀眾身心的直觀感受之外,更要傳遞的是一種象征意味與文化精神。就此而言,《大魚》中的“影眼”——“大魚”,便不僅僅是一個鮮活的動物形象,更是含有別樣意味的意象比擬與藝術景物隱喻。
電影伊始,一條黑色粗壯的“大怪魚”在水底游來游去,四周卻布滿了魚餌、魚鉤。畫外音敘述:“它是阿拉巴馬最多人想釣的魚,但卻沒人釣得到它?!彪S后,愛德華在河邊給小孩子繪聲繪色地描述“大怪魚”的故事:“有些魚人們抓不到,不是因為它們壯碩敏捷,而是因為它們擁有別的特質?!北M管他強調說這只是“傳說”,可是聯系“敏捷”“特質”“精明”等修飾詞,不由令人驚奇萬分,對匪夷所思的“大怪魚”浮想聯翩,此“魚”究竟是何方圣物?
第一,大魚象征愛德華。理由在于:愛德華的個性及經歷就像大魚,充滿了幽默氣息與冒險精神,極具傳奇色彩。他在兒子婚禮上直截了當地說,他跟大魚有“相同的命運”“相同的人生”。的確,小愛德華就像“小池塘里的大魚”,一直夢想著走出小鎮去尋找更大的成長空間。所以當他在百科全書上讀到“養在小魚缸里,金魚就會一直維持它的大小。若有更多空間,金魚就會數倍化地成長”時,他恍然領悟。影片的結尾,老愛德華被放回水中,變回一條大魚。
第二,大魚喻指愛德華的妻子。因為愛德華在兒子威爾的婚禮上說:“我的婚戒,是我對妻子忠貞的象征……”還解釋說“那象征被怪魚吞入肚子里的戒指”,正是他釣起“大怪魚”最好的“魚餌”,就像“要套住一個無法捉摸的女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她套上一枚婚戒”。這顯然是夫子自道,愛德華還進一步指出,“我一直認為它是個‘他,結果它其實是個‘她”。
第三,大魚是威爾的象征。因為在影片中,威爾的出生是一個非常令人忍俊不禁的場景:小威爾竟然像魚兒一樣從床上滑落,再滑到了走廊上,卻毫發無損,真是不可思議。還有,威爾對于父親在婚禮上講述大魚的故事而氣悶地離開,愛德華反問:“做父親的不能談談他的兒子?”語帶雙關,意思是說:我就不能談談“大魚”(兒子)嗎?可是威爾并沒有理解父親的暗示,厭煩地答道:“我只是故事里的小注腳?!备缸觽z沒有對上“編碼一象征一解碼”之信息流。
如果再從文化層次上來看,“大魚”是人類民俗學象征。在東方文化中,人們對于魚整體上持喜愛乃至崇拜的姿態,比如中國有“鯉魚跳龍門”一說,日本有“鯉魚旗”制作習俗。但在西方文化里,魚更多地被賦予神秘、怪誕色彩,譬如《老人與海》等作品中,魚是可怕、毀壞的象征。從美國民俗文化來看,“bigfish story”有“吹牛”之義,所以《大魚》實際上暗示了愛德華所講述的故事并不真實,就像威爾批評他:“你全在講你的冒險故事,大多都是杜撰的。”
三、成長敘事與“美國夢”的追尋
顯然,對于“大魚”的理解成了打開《大魚》奧秘的第一把鑰匙。我們已然知道,圍繞“大魚”的可信度,愛德華與威爾發生了矛盾,以至于父子關系日趨淡化,最后威爾遠離喜歡滔滔不絕的父親。這似乎印證了“任何敘事都是一個話語”。而影片中父子話語權的爭奪,其實反證了美國傳奇式“心靈成長”的故事與魅力,即通過一些具體但又別有設計的意象與場景陳述來展現一種烏托邦化“美國夢”及文化精神。
譬如spectre小鎮是影片第二個核心意象。居民們在小鎮上過著快樂無憂、自由淳樸的生活。到處是青青草地,一派生機,人們在草坪上赤足行走和盡情玩耍。男女們衣著整潔,富足而有修養,就連天空也是晴朗蔚藍,放著金光……小鎮勝似天堂,象征著愛德華以及人們的富足、幸福和歡樂。
愛德華似乎沒有理由“逃離”小鎮。但他說:“我還沒準備要落腳在任何地方。”影片為此設計對比性物象進行暗示,spectre鎮口懸掛的鞋子便是關鍵物象:一方面,鞋子起著保護及避免腳受到外界傷害;另一方面,一旦穿上鞋子,也就失去了與大地親密接觸的機會。所以,鞋子既是保護也是束縛。而Jenny把鞋子拋出去,則象征了愛德華對于小鎮的掙脫,以及由此夾雜著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與不安。
因此,圍繞著愛德華成長的意象,表面上是具體物件或實際環境的映照,其實襯托了主人公心靈的歷程及其不懈追求精神。一言以蔽之,“小人物”愛德華的傳奇經歷及心靈成長敘事其實就是“美國夢”的象征與書寫。以“小人物”來輸出“美國夢”與美國文化精神,是好萊塢大片固有的敘事模式。
所謂“美國夢”,簡單說就是美國人深信只要通過自身不懈的奮斗和追求就可以過上美好生活。自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美國夢”逐漸成為美國文化的核心。而愛德華正是一個充滿了雄心斗志、樂觀向上的美國硬漢形象。他一個人勇敢地走進女巫的房子;在艾許鎮獲得橄欖球、籃球等冠軍;高中時發明打蛋機;從著火的房屋中救出小狗……一直到他“成了艾許鎮的大人物”等,均有意無意地象征了“美國夢”的追尋及其艱苦、美好與幻想。
有趣的是,愛德華心靈成長敘事發生巨變的契機出現在“巨人”卡爾身上。當小鎮上的人們都對巨人群情激憤時,他自告奮勇地充當“和平”說客,用激將法迫使巨人離開了小鎮,“大人物就該去大城市”“這里太小容不下你,也容不下我的雄心壯志”。因此,卡爾不如說是另一個“內心的他”,或者說是內心抱負的外在表征。
總之,在愛氏身體及心靈成長中所遭遇到的諸多意象及意象敘事,從大魚、女巫、小鎮、巨人、spectre鎮,一直至他生命盡頭,都充分折射了“在路上”的“美國夢”及美國文化幽靈。而他所擁有的勇敢、自信、奮斗、樂觀等秉性及對事業、愛情等“遠大前程”的編織,都只不過是“美國夢”追尋的形象縮影而已。
四、音樂敘事與多重性審美意蘊
音樂敘事在現代電影中承擔著較突出的作用。除“大魚”“鞋子”等意象(群)凸顯前臺外,還有藏在帷幕后之音樂敘事,它的巧妙創設與用心配置不僅推動了故事進展,而且能展現出影片人物之間各種情緒、情懷。當然,最關鍵的還在于它傳達了某些重要的文化內涵。
這一切要歸功于作曲家艾夫曼對《大魚》配樂的多樣化創設,或詭異緊張,或柔和動聽,或有趣輕松,或平靜舒緩,并外化為各種具體意象之音樂敘事。于是,音樂此時已不僅是某種聲音節奏、旋律回環的簡單展示,而是指向了影中人的主觀心緒,具有特定的歷史意味和文化心理內涵。
縱觀《大魚》的配樂,它們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成為影片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這里我們試列舉幾個比較典型的背景音樂敘事,并對其所指向的美學意蘊做簡要分析。
首先是愛德華的戲劇化出生場景。為了配合此種情調,影片中插入驟雨般“嘟嘟嘟嘟……”音樂敘事,并呈現產婦、醫生、護士以及剛出生的嬰兒圓睜雙眼的特寫鏡頭,顯得歡快、驚訝、好玩、大膽而又極具冷幽默??焖偌贝俚囊魳窋⑹嘛@然比較貼近孩子即將生出來時那種既緊張、害怕又期盼、欣喜的心情。最后隨著孩子的哭聲由急促到戛然而止,音樂隨即隱退,就像最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氣,大人和小孩均安然無恙。揭示了美國文化中的輕松、率真及快樂。
其次是愛德華和小伙伴尋找女巫。此時的音樂敘事較詭異,當其他幾個小孩子都害怕靠近女巫的住所時,小愛德華要強地獨自走去,不過步伐緩慢,一走一頓,東張西望,突然躍出的野貓嚇了他一跳。音樂敘事由之前輕微、低弱逐漸變強,伴著清晰可斷的節拍,既詭異,又映襯了他七上八下的緊張心理。尤其是女巫打開門的一剎那,就連觀眾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音樂的聲調這時變到最高,很符合小愛德華在看到女巫面目時那種驚恐萬分的情狀。反映了美國文化中懸疑、冒險的品性。
最后是愛德華追求桑德拉的浪漫敘述。愛德華想“娶她,然后和她共度一生”。整個追求過程中,音樂連綿、悠長、輕柔,極富浪漫氣息。這與愛德華的所作所為也很“搭”,為了獲得女友的芳心,他的報酬是請老板每天告訴他桑德拉的狀況。向桑德拉求愛時,他采用了飛機噴灑LOVE、從五個州買來遍地盛開的黃水仙花等。表現了美國愛情文化的執著、浪漫。
總之,作為一種無形語言的音樂,它通過聲音敘事較好地呈現了與畫面內容相符的人物情感和文化心理內涵。所以,用心靈去捕捉與體味音樂敘事,可以加深理解電影主人公的文化品格及所指向的多重性審美內涵。
五、每種文化中都有“大魚”情結
綜上可知,《大魚》講述了“小人物”愛德華的“傳奇人生”,此固然是本原內容,但“大魚”、音樂等多種意象敘事及其象征意味與精神文化內涵,毋庸置疑亦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
更進一步說,該影片的藝術創造還有如下影響和價值:其一,對于中國導演來說,意象敘事及對其真實與虛幻交融象征化處理具有藝術技法與美學觀念上之參照。其次,電影所反映的勇敢、自信、堅貞、執著、樂觀、奮斗等精神特質,對于當代中國人及“中國夢”建構亦有影響。其三,從跨文化語境來說,影片中展示出的文化自由、交往對話精神頗具普泛式實踐意義。
也許,每個人以及每個民族內心深處都有一條“大魚”。“大魚”作為一種隱秘的文化心理意識,成為每種文化中揮之不去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