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生福/編繪
老上海風情畫
范生福/編繪

1箍桶師傅 箍桶是木匠派生出的一個支系,又稱“圓作”。箍桶師傅手藝高超,他們制作腳桶、馬桶、吊水提桶、浴盆等。此類木質(zhì)桶使用久后,局部地方會腐爛漏水,鐵箍會爛斷,經(jīng)過箍桶師傅整修后,還可使用多年。

2賣棉花糖 舊時街頭常見做棉花糖的攤販,孩子們看著小販把白砂糖放進制棉花糖機芯,腳踏皮帶輪,瞬間就有棉絮的糖絲噴出,小販用竹簽纏繞,即成又香又甜的棉花糖。

3西瓜攤 夏天,西瓜上市,在熱鬧的路口就出現(xiàn)西瓜攤,整個的西瓜堆成小山似的。攤主挑些好的,用刀切成船形、大小一樣的塊,一塊一塊排在圓板上,有的還罩上紗罩,手拿蒲扇,一邊吆喝,一邊趕蒼蠅。

4縫窮婆 “縫窮婆”是一些窮苦的年輕婦女或老嫗,她們每天從早到晚,手挽藤籃,在工廠碼頭區(qū)、馬路旁為窮苦勞工縫補破衣褲和襪子。她們是越縫越窮,逃不掉貧苦的命運。

5端午裹粽子 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最主要的是吃粽子。小時候我家粽子也是自己做的,花式很多,有肉粽、豆沙粽、白米粽、赤豆粽,味道真好。過端午還有一個風俗,就是從小菜場買來菖蒲、艾蓬,扎在一起,掛在門口,表示壓邪。

6大餅油條脆麻花 上海人的早點,多半是大餅油條。清晨,還有一些小孩或老嫗手挽竹籃,籃里除大餅油條外,還有脆麻花,上面蓋一塊白布,走街串巷叫喊“大餅油條脆麻花”。

7說書先生 說書先生是舊時以說書為職業(yè)的藝人,上海人指的說書乃蘇州評彈。評彈是評話和彈詞的總稱,藝人們在茶樓、書場演出,講述百聽不厭的書目,吸引大批書迷。蘇州說書先生最早是在上海老城隍登場。

8破布頭換糖 舊時弄堂里常有挑著擔的小販吆喝“破布頭換糖”聲。擔子的一頭放著一塊用麥芽糖制成的大糖餅。小販根據(jù)你破衣爛布多少,就切多少糖給你。窮苦孩子平時哪有糖甜嘴,一年里也難有一回用破爛布換糖吃。

9紅頭阿三 1884年,上海租界內(nèi)出現(xiàn)一支由印度人組成的巡捕隊伍。印度巡捕身材高大,皮膚黑黝,頭纏紅布,上海人叫其“紅頭阿三”。“紅頭阿三”是英國人的忠實看家狗,整天警棍亂舞,讓老百姓吃盡苦頭。

10生煤球爐 上海人燒飯煮菜用的幾乎全是煤球爐。一幢房子里多的就有六七只煤球爐。一條弄堂里要有多少只?小時候我家住老北門,讀書學校在董家渡,一路上生煤球爐的熱鬧場面可謂壯觀。

11旗袍高跟鞋 上海女性最早將清人寬大的旗袍改良得緊身修長,高開叉,盡顯女性優(yōu)美曲線,再配上玻璃絲襪高跟鞋,將女人的千嬌百媚演繹得風情萬種。海派旗袍已列入上海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12小仆歐 “小仆歐”是音譯,指的就是小勤雜工。老上海的大飯店、旅館、舞廳門口,站著一個頭戴橄欖帽,上身紅制服,紅條白褲,腳穿一雙黑皮鞋的拉門小郎。小仆歐每天站十小時,有客人進出時要拉動幾十斤重的玻璃大門。

13削水片 郊區(qū)的河、溝渠是削水片的好地方。孩子們用一塊薄磚瓦,以下蹲的姿勢,盡可能與水面保持平行手勢,然后用力把磚瓦片往河面扔出去,只見那薄瓦片“刷、刷、刷”地在河面上飛行、彈起,十分好看。

14撐駱駝 彎腰、雙手撐膝似駱駝狀,后面的人快跑雙手撐“駱駝”背上,跳躍而過。跳不過去,就要做“駱駝”。撐駱駝要膽大,彈跳好。有時十幾個人一起玩撐駱駝,不斷地往前跳,場面煞是好看。

15馬路音樂家 新店開張或生意清淡時,老板就從“軍樂隊”請來樂師,在店門前,一個吹喇叭,一個敲銅鼓,吹吹打打招徠顧客。這支兩人樂隊,吹奏的是20世紀20年代的流行歌曲,有時還吹奏周璇唱的歌。

16斗蟋蟀 每年秋濃,大人小孩都愛養(yǎng)蟋蟀,以斗蟋蟀為樂事。蟋蟀亦名蛐蛐,此蟲勇而好斗,兩蟲搏斗,非你死我活不休。童年時,我也喜愛蟋蟀,有一次,我捉到一只蟋蟀,此蟲身體黑褐色、頭大、鳴聲響。第二天我就去與弄堂里的小伙伴斗,果然厲害,一連斗敗他們幾只蟋蟀。其中一個比我高大的男孩一定要與我換,沒有辦法,打不過他,只能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