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秀
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鎮第六小學
?
小學語文教學中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李桂秀
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鎮第六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識字、看書、作文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培養能力是重點;搞好自學是關鍵,那么,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本人通過對多年來從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和概括,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他會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自己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遇到某些問題時,可作適當提示引導后,鼓勵學生自行解答,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如在講第九冊課文《蛇與莊稼》一課時,讓學生對是否要保護蛇展開辯論。甲方觀點是:要保護蛇,乙方觀點是:不要保護蛇。在激烈的辯論中,甲方同學總結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幫助人類保護糧食和讓莊稼獲得好收成,所以要保護。乙方的理由是:蛇雖然能保護莊稼和糧食,但是它有毒,人類不小心也會受到它的傷害,為了保證人類的安全,不應保護它,人類可以保護和繁殖貓和貓頭鷹來除“鼠害”。在這一辯論中,甲乙雙方各從不同的側面去認識和評價蛇,各說有理。通過這一辯論,既培養了學生辯論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1.在平等合作中樹立信心。
將師生關系由上下級轉變為平等、合作關系,這是幫助學生樹立自學信心的又一種辦法。美國著名作家愛默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使教育變得生動、活潑。建立一種平等和諧、情感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一種輕松自如的學習環境,有利于鼓勵學生上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思想和知識交流。所以,要徹底改變課堂上由教師說了算,學生只有聽從的現象,并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例如,要求學生查工具書,自己解決字、詞、句、段、篇的一些疑難或錯誤問題,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還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讓他們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地動腦思考。對在課堂上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扶一扶,讓其通過自學解決。要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動手、動口、動目、動腦。這樣既確保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又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培養了學生自學的信心,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2.及時正確反饋促信心。
根據小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注意教學的反饋,給予及時、正確的評價,使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要知道學生是十分看重教師對自己學習的反饋即評價的。教學評價不當,否定評價過多,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那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有實驗表明:一個人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就能發揮其潛能的80~90%,甚至更高;否則僅能發揮其潛能的20~30%,甚至更低。自尊心是人的基本要求,只有采取滿足措施,才能促進積極行為的產生。例如我們批改作業,不要總是找有錯的學生訂正作業,全對的,就擱在一旁,受冷遇。應該在作業本上寫幾句老師的話,采用第二人稱的手法與學生娓娓交談,盡量抓住學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優點加以贊揚,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信心。而在考試評分時,也盡可能不要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這有利于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因為打了不及格分數的考卷,它的主人是羞于別人看到的。更不要不打分數,學生是想知道自己究竟得了多少分的,他得分的過程就是一種教育。對那些一直不及格的學生,好不容易考了58分,那我們教師應設法從一些評分彈性較大的題目,比如造句、閱讀和作文等題擠出那幫助他跨過60分大線的幾分,跨過60分大線同樣是學生學習上的一次飛躍。我們助學生成功,學生覺得我們偏愛他,他就會更努力。所以,我們不要吝嗇筆下的分數,不用分數卡學生,而應用分數作動力,激勵學生。因此,我們應把學生視為一個個具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精神世界的“個體”。我們的評價更多的是針對個體各方面的進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點滴進步,從犯錯周期的逐步延長或者有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人皆可以為堯舜”,教師的欣賞、夸獎、激勵,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快樂,帶來更多的投入,帶來巨大的信心。
1.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訓練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取得識字的主動權:首先我讓同學們過漢語拼音關;然后在新學期伊始專門上好兩至三節培養學生識字能力的理論課。講漢字的特點規律,講自學漢字的方法,并進行具體輔導。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項細致、復雜而艱巨的教學任務。那么怎樣培養呢?我反復閱讀、研究、思考找出這類記敘文的特點和規律,簡略歸納為兩點:(1)要把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明白。(2)在記敘過程時,要把重要的場面、中心話語寫具體生動。教學時,揭示以上規律,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按以上兩點自學,邊閱讀、邊思考、邊討論,只用了一堂課,使學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學到了知識,又初步培養了學生閱讀和寫作這類記敘文的能力。
教學的實踐,使我嘗到了重視培養學生能力的甜頭,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從一堂課中增長知識:識字能力、閱讀的能力、寫作的能力。慢慢“入了門”、“上了路”有了自己皖,獨立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成了學習的主人。
此外,還有課前預習、勤翻工具書的習慣,獨立思考和完成作業的習慣,及時復習鞏固的習慣,先寫提綱后寫作文的習慣,文必加點、文必分段的習慣及自我測定自我總結的習慣等等。總之,正如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語文園地里反復實踐,使其養成良好的語文自學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