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濱
河北省冀州市小寨鄉中學
?
例談初中生物課的教學活動
李銳濱
河北省冀州市小寨鄉中學
初中生物作為非中考科目,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學得輕松、樂學、愛學。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化教學,能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同時為學生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從而激發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快樂中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發展,從而讓生物課堂更加精彩。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思考,尋找各種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骨的結構時,很多學生對“長骨的管狀結構,既堅固又輕便,適于人體的運動”感到難以理解。在課堂上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景:取兩張大小相同的白紙,一張攤開展平豎直放好,另一張卷成筒狀,然后讓學生將一本書分別置于其上,看哪張紙能夠承受住書本的重量。通過實驗,大家都明顯看到當然是卷成筒狀的那張。然后我讓學生動腦想一想:長骨的管狀結構與卷成筒狀的白紙是否相似?通過大家的思考,從而讓學生明白:長骨的這種管狀結構不但可以使骨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減輕自身的重量,令運動更加靈活。學生通過思考,自己總結出答案,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設置問題情景,釆用講故事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想象,調動學生動腦動口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學習了植物的輸導組織和蒸騰作用內容之后,讓學生編寫這樣的故事:“水的旅行”。假如你是土壤溶液中的一滴水,請說一說你經過植物的根毛,最終到達大氣中的旅行過程。學生經過積極思考,把所學的知識加以疏理,展開想象的翅膀,最后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文章。通過這種說一說的教學形式,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訓練,生物知識也在編寫故事的過程中得以理解和記憶。
教材中的閱讀欄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很強的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教師指導得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使學生從中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在學習“青春期”一課時,我沒有把青春期時身體的變化情況直接告訴學生,而讓學生自已通過閱讀教材,并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分析,最后總結出男生、女生在青春期時心理變化和生理特征。通過這種讀一讀的形式,不僅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學生發現通過自學也能得出問題的答案,從而產生一種滿足感、成就感,極大的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并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競賽活動,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能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培養學生的競爭意思,在競賽中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樂趣。如:在學習過“鳥類的特征”一節后,讓班上的男生和女生進行比賽,看看誰知道的鳥類最多。開展愛鳥識鳥知識競賽。學習過“昆蟲”一節后,也可以開展中學生昆蟲知識競賽等等。在競賽中,小組成員為了取得好成績,同學之間主動想點子、出主意、查閱資料。學生的責任心表現的非常強烈。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其中。通過這樣的比賽,學生在緊張而又和諧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組織辯論活動,把學生分為正反兩組,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和明辯是非,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學習過“激素”一節課后,利用多媒體播放兩組動畫:一是小明感冒發高燒,醫生給他注射了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很快燒就退了;另一組是小明的媽媽服用了另一種激素類藥物來治療腎炎,結果吃成了大胖子,然后讓同學們討論到底是激素好,還是不好。這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兩組,一方堅持“激素好”的觀點,另一方堅持“激素不好”的觀點,讓他們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時反駁對方的觀點。再如學習過“鳥類的特征”一節之后,讓學生展開辯論:蝙蝠屬不屬于鳥類。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鳥類特征”的理解。
通過這種辯一辯的教學方式。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收效也特別大。
“演一演”就是通過多種形式,如朗誦、詩歌、相聲、小品等,生動地反映生物之間的聯系,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那些典型材料,選擇主要的角色,指導學生排練,盡量使全部的學生都參與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增長知識,培養其創造能力和交際能力。例如,學習生長素的發現時,當講到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那里時,我讓一個學生進行了一段小品表演: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忽從一側射來一束燈光,黑暗中直立的他會有什么反應呢?我讓另一個同學用預先準備好的一個不透光的紙箱罩住頭部,他無動于衷。將紙箱套在頭的下部,他立即朝著光源做了一連串的轉頭側身彎腰的滑稽動作。學生恍然大悟,異口同聲道:“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的下面的一段。”通過這種恰如其分、惟妙惟肖的表演形式,課堂氣氛活躍,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學生印象深刻。
課堂小結是生物課堂教學中既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視的環節。生物課堂教學中的理一理活動,是指在完成某項教學任務的終了階段,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總結和轉化升華的行為方式。例如在學習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時,可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制作的步驟:一擦二滴三取四浸五蓋六染七吸。再如學習過“昆蟲的特征”一節后,讓學生用口決總結出昆蟲的特征:體分三部頭胸腹,兩對翅膀三對足;體足觸角都分節,骨骼奇特生外部。通過這種理一理的教學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可以誘發學生極積思維,強化學生的記憶。最后教師利用板書展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綱要,通過比較,讓學生找出自己和老師間的差異。為以后更好的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