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愛貞
河北省元氏縣第六中學
?
改進化學教學方法 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魏愛貞
河北省元氏縣第六中學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化學教學中不能機械地用一成不變的具有程式的教學方法,應靈活地變換和改進教學方法,但始終不變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處處圍繞這個目標改革教學方法,使教和學協同發揮最佳作用。怎樣從實際出發,運用好教學原理、教學規律來選擇好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這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新課程理念要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引導學生自主鉆研,鼓勵他們求異創新,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1.合作學習是化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新課程的實施中更注重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取進步,在互動合作中獲取知識應成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同學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教學生會把自己置于集體之中,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學會合作學習。
2.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在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實驗操作,努力發揮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激勵學生改進實驗方案,參與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于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于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
初中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
教師在給學生開始上化學課時,首先以實驗展示化學的奧秘世界:
(1)把一張已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晾干的掛在黑板上,再用裝有3%的氫氨化鈉的小噴霧器噴射在白紙上,立即呈現“化學”二字。(2)水中生火。(3)清水變牛奶。(4)燒不壞的手帕等上述實驗使學生情緒高漲,渴望知道其中奧秘,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告訴學生,這些奇特現象的奧秘,將在初中化學中一一學習。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給教師的空間很大,要求我們不僅能使用教材還要能駕馭教材、補充教材,開發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與人們生活越來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為化學學習資源;只有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設計成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從熟悉的周圍事物中學習,從身邊化學展開教學、理解知識,感受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命體的相互觸動、相互影響、相互強化,生命活動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饋。心理學習告訴我們,初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內在的學習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課堂氛圍等外在因素,因此,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濃厚的個人情緒,覺得有意義、有趣、得到了肯定、贊揚或鼓勵,他們就學得積極主動,反之,就消極、被動。這樣,課堂評價就成為調控學生,促進其發展的有效手段。但評價應注意不同程度的學生,如果千篇一律不但不利于激發學生,而且還會抑制學生思維。特別對于學困生更應給以恰當的評價、給以心理上的支持。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評價方式,就由單一走向多元,教學中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注重過程性評價,也重視結果性評價。
我們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應該盡一切可能地創設真實的教學情景,盡一切可能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情緒,盡一切可能地為學生搭建資源共享的交流平臺,使課堂成為激活思維的主要陣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方法的改進上,側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教學方法的探索,主要有“成功教育”、“和諧教育”、“娛樂教育”、等,這些教學方法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創設愉快的課堂教學情境,使學生樂學、在不斷地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側重學法指導,使學生會學、善學的探索,主要有“導學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異步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法主要體現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
化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應做到:教師要讓學生喜愛課堂。即寓情趣教學于課堂之中,把課堂搞活,顯有生氣,師生之間無距離感,放松學生情緒,置于知識的海洋,讓知識的海水慢慢浸入學生腦海。充分利用化學學科的特點,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即以化學實驗中千變萬化的現象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勤鉆教材,把握“標準”,破解教學重點和難點,只有吃透教材,把握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開發學生的智慧之門,為了便于學生易于學習和掌握,將每單元主要內容編成順口溜或歌訣,從而達到教與學的目的。面向全體,關愛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健康成長。關心、關愛、關懷學生不僅是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一種行為,而且也是完成自己教學任務,讓學生獲得知識的一種重要前提,教師對學生不偏愛、不溺愛、不袒護,從生活到學習處處無微不至,學生會把對教師的感恩體現在努力學習上。
改進教學方法是在課堂中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只有成功的教學方法才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材施教是成功教學規律,因此,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從大的方面而言,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側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教學方法,另一類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現在教就是為了將來不用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