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銳麗
根植僑鄉 入心入行——訪江門海事局副局長李世斌
文|本刊記者王銳麗
通常,一個行業在經歷了悠久漫長的醞釀期后,會迎來突發式增長期。在這一時期,充滿了原始的激情和混亂,野蠻與生長共存,往往會出現若干匹傲視天下的“黑馬”。它們顛覆一切,超乎想象地生長,是行業的標桿、領軍。江門海事,就是交通文化領域的一批黑馬。

李世斌(左一)向廣東海事局領導及同事介紹品牌logo設計理念。
在廣東海事系統,文化品牌很多,從“海盾文化”到“軍營文化”,從“橋堡文化”到“順帆文化”,再到“勁弩文化”、“海眸文化”、“爭先文化”,無一不是精品。2014年,廣東海事甚至評選出十大文化品牌,但其中并無江門海事的影子。
時至今日,江門海事的“僑海睦舟”文化橫空出世,卻毫無違和感,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本刊記者專訪了江門海事局副局長李世斌。
“文化建設,不是要做得好看,貼在墻上,而是要讓大家在內心足夠認同,在行為上有所表現。” ——李世斌
《珠江水運》雜志:您以前是做海事宣傳工作的,現在又主攻文化建設。在您看來,宣傳工作和文化建設有著怎樣的同與不同?
江門海事局李世斌(以下簡稱“李”):2000年廣東海事局成立,我就一直在宣傳部門工作,2013年組織安排到江門海事局工作。由于班子的厚愛,局長和政委的信任和支持,文化建設一直讓我負責。對我局的文化建設比較熟悉,也有了一定的基礎。
我認為宣傳工作和文化建設,一般寬泛的理解下,它們是可以互相包括的,可以說宣傳工作是文化建設之一,反過來也可以說文化建設屬于宣傳工作,可見它們之間有交集,但并不等同。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兩者都屬于精神文化層面,都對日常工作有一定的總結提煉,都希望對人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宣傳工作是由外而內的,對讀者來說信息是陌生的、新鮮的;文化建設則是由內而外的,對職工來說信息是熟悉的、親切的,文化最終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體現在每一個員工的行為之中。
《珠江水運》雜志:您覺得文化建設的初衷是什么?江門的海事文化建設到現在這個階段,是否一直朝著您希望的方向在走?
李:江門海事局文化建設是有基礎的。2010年,我們依靠收藏的大約100種船舶設備,建成了全國海事系統首家“航海文化室”,廣受好評,但近年來對比兄弟單位發展稍有滯后。
關于文化建設,我曾經也有過困惑,文化建設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做什么。為此,2014年我專門做了研究,寫了一篇名為《江門海事文化建設策略研究》的論文,我認為,文化不但要入腦、入心,最終還要“入行”,即通過行為文化體現出來,讓理念變成行為,讓全體員工踐行、體驗自己的組織文化,形成行為規范,并長期堅持,慢慢形成習慣,這才說明文化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的成功。我們借鑒組織文化的概念和框架,做好海事文化的頂層設計,“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使江門海事的文化建設形成統一和特色相結合的體系。組織文化建設的基本流程和步驟主要有:建立健全機構、文化診斷、理念設計、行為規范設計、形象系統設計、文化推廣。總體來看,江門海事文化建設是按照這個方向在走的。我們成立了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江門海事局文化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走訪了很多文化建設優秀單位,提煉了文化品牌名稱和核心價值體系,正在進行的文化系列手冊制作以及“江門海事歷史文化”課題研究,正在進入文化推廣階段,都是按當初的頂層設計在進行。
“江門海事的文化建設最難的就是核心價值的提煉,那段時間里,我們幾乎‘走火入魔’,最終形成了三個版本,從全員微信參與到班子會,擇其一而定了下來。” ——李世斌
《珠江水運》雜志:在您看來,搞文化建設,最難的是什么?在你們局全面開啟文化建設這幾年里,您經歷過哪些難忘的事?您認為做文化是否有價值,這種價值與付出是否成正比?
李:最難的應該算是文化品牌名稱和核心價值體系的提煉,以及文化品牌標識(logo)的設計了。因為它們是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統領,沒有這個“綱”,其他想法再多,整個“網”也串不起來。
拿文化品牌名稱來說,就像給孩子起名一樣,名字寄寓了父母的一種期待,品牌名稱也包含著整個局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以后的一系列工作,都要圍繞著它展開。當時我們專門深入的研究了品牌設計理論,參考了很多其他單位文化品牌和商業品牌的名稱、標識和宣傳語。有時專門去想可能一無所得,無心之時靈感反而會突然閃現,所以一有想法,我們就用小紙條或手機隨時記錄下來。
我們經歷了一年多時間,前前后后提出過“僑鄉靖海”、“僑海揚帆”、“邑帆風順”、“邑海”、“僑航”、“江和”等等幾十個備選方案。文化建設小組成員坐在一起頭腦風暴,有時為一個字一個詞的含義討論得熱火朝天,有時又絞盡腦汁而難有新的進展。再如品牌logo設計,局里一位有美工設計才華的同志也畫過好幾稿,廣告公司也不斷修改,一直很難達到完全契合“僑海睦舟”理念的構想。比如“m”是“僑海睦舟”logo的核心要素,它包含“MSA”、“MEN(門)”、“MU(睦)”等幾個概念,是必須重點呈現的,我把這個理念告訴廣告公司,但他們設計了好幾稿都無法達到效果。我個人沒學過美術,最后沒辦法只好利用最原始的方法,把船頭部分復印后剪下來,再拼接貼好,拿給廣告公司才設計出來的。回想起來,這個過程很不容易,也很有意思,讓人難以忘懷。
至于做文化是否有價值,這是肯定的。我很欣慰的是,我們的文化建設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真正做到廣泛參與。我們把文化建設工作作為一個平臺,吸納了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參加。我們還建立了一個名叫“江海文化圈”的微信群,把一些初步的成果放上去大家拍磚,氣氛比較輕松愉快,我覺得真的發揮了“文化”應有的作用,就是不能寫在紙上、喊在嘴上、掛在墻上,而是確實體現在行動上。前期付出雖然辛苦,但是綱舉目張,總算把“綱”舉起來了,接下去的工作就比較順理成章了,所以還是很值得的。
“文化建設不是突擊行為,講的是傳承。江門海事文化要有‘大江門’、‘大海事’、‘大格局’的概念。” ——李世斌
《珠江水運》雜志:您能大致聊聊江門海事文化建設的具體過程么?
李:從1979年開始,在江門設立江門港務監督,后來又經歷了“廣東省航政局江門分局”、“廣東省江門港務監督局”,2000年改建為江門海事局,頻繁的機構變遷使得文化建設一直處于一種非自覺的原始狀態。直到2014年底,廣東海事局印發了《廣東海事局文化建設頂層設計基本框架(2014-2020)》,當時在政委的委托下,我也認真思考和研究了這個問題,江門海事局才開始了系統的文化建設工作。
這三年來,我們的重點工作主要是:根據交通運輸部文化品牌建設有關要求和廣東海事局頂層設計框架精神,印發《江門海事局文化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確定文化品牌名稱和核心價值體系,設計品牌logo,建成機關文化走廊和兩個海事處文化走廊,建成一個海事處文化展廳,重點培育“僑海睦舟”文化品牌、“基層黨建服務中心工作”標準規范建設、“僑海安暢”安全品牌、“僑鄉幸福渡”黨建品牌、“幸福船員 暢行江海”船員服務品牌、財務預算管理品牌等6大品牌。
目前正在開展的工作主要有兩項,一項是與五邑大學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合作開展“江門海事歷史文化”課題研究,這項工作一開始想我們局獨自完成,但在工作過程中發現資料搜集和開展研究的難度超出了我們的能力范圍。也算機緣吧,一次我們到檔案局參觀學習“江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展”,通過檔案局跟展覽的制作單位即五邑大學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取得了聯系,最后決定與他們合作開展“江門海事歷史文化”課題研究。這個課題視野比較開闊,是從“大江門”、“大海事”的角度切入,系統梳理僑鄉文化、水文化、“海絲”文化的關系,對江門海事史乃至廣東海事史都具有重大意義。下一步江門局文化展廳也將依托該課題的成果進行籌建。目前第二項重點工作是制作“僑海睦舟”文化系列叢書,叢書包括準備公開出版的“江門海事歷史文化”,以及“僑海睦舟”文化手冊、畫冊、微信精選集、文化感悟、新聞報道等。
“文化建設,最忌跑偏,如果做成一陣風,就沒意思了。它理應服務于組織發展,重點在于增強職工的凝聚力。在整個的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進行了為期5次的文化診斷,力爭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 ——李世斌
《珠江水運》雜志:您可以聊聊“僑海睦舟”的來歷么?是廣告公司的策劃,還是你們集體智慧的結晶?有著怎樣的經歷?
李:“僑海睦舟”完全屬于我們江門海事人的“自主”品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提煉文化品牌名稱的過程中,我們最早確定了“僑”和“海”這兩個字,因為這是兩個關鍵詞,“僑”是底色,代表五邑僑鄉,“海”是本色,代表海事部門以及我們的職責使命。我們先后提出過“僑海揚帆”、“僑海靖潮”、“僑海安瀾”等備選名稱。“揚帆”跟其他兄弟單位的文化品牌名稱有重名,很快就被否決了。“靖潮”和“安瀾”來源于江門潮連島的三座門——靖潮門、安瀾門、定波門,算是與本地文化找到了結合點,但要么食古不化,要么與人雷同,經過討論感覺不夠理想也被否決了。
“睦舟”的創意靈感來源于“舟牧”,“舟牧”是古代主管船只的官員,也是我國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海事官員。《禮記》載:“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東漢鄭玄注:“舟牧,主舟之官也。”“牧”,有“治理”、“古代治民之官”、“放養牲口”之意,“牧舟”就是“管理船舶”的意思。而“睦舟”則減少了“治理、官員”的官本位含義,多了服務、和睦的寓意,更加契合海事部門的職責。“睦舟”恰巧與新會睦洲同音,那里還有我們的一個睦洲辦事處。睦洲鎮由11個大小島嶼組成,因為當地幾個大姓有一段從紛爭到和諧的歷史,所以稱為“睦洲”。“和睦”諧音“河睦”嘛,我們覺得這個理念非常契合海事的職責。“睦”作為一抹亮色,調和“僑”的底色、“海”的本色和“舟”的特色,實現“僑”“海”“舟”之間的和睦關系。
《珠江水運》雜志:您覺得江門海事文化建設與廣東海事局其他基層單位的文化有什么不同?您希望你們局的文化達到怎樣的狀態才是您希望的模樣?
李:“文明趨同,文化求異”,在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設浪潮中,如何盡量減少同質化,也是我們苦苦思索的一個問題。廣東局的頂層設計框架,十分系統全面,構建的是“文化大廈”。江門局作為分支機構,不能追求“大而全”,而要量身定做,打造辨識度極強的“文化之舟”。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要立足本土文化的豐厚資源,具體來說,“海”和“舟”其他海事部門也有,而我們通過“僑”,展現五邑僑鄉文化特色,在文化建設中融入僑鄉、碉樓、本地名人、海上絲綢之路等本土文化元素,讓人一看到我們的文化品牌,就知道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二是要緊緊圍繞“睦”的核心理念,深挖其內涵,擴大其外延,通過各種表現形式開展文化建設。
至于我們希望達到的文化建設狀態,還是上面說的,文化不能是憑空產生的,必須是對長期積淀的已有文化的提煉,以及對長遠期望的追求,一定要干部職工真正認同,形成行為習慣,自覺踐行文化理念。就是說,一定要形成文化“基因”,比方說春節,全國人民擠破頭也要回家過年,就是一種深深融入中國人血液的文化傳統,是一種“文化無意識”,是無意識的自覺體現,這才是文化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