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被動式建筑
提升建筑能效,是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屢次強調的工作,顯示出國家對建筑節能的高度重視。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作為國際上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能效高且居住舒適的建筑,在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背景下,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的最重要途徑,也代表了世界建筑節能的發展方向。自登陸我國之始,便受到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高度重視。
發展被動房成為我國城鄉建設領域能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探索和實踐,不僅有助于緩解我國大氣污染問題,可顯著提高室內空氣舒適度水平,并延長房屋的使用壽命,帶動建筑節能產業升級和轉型,還可為夏熱冬冷地區提供舒適的居住條件。
正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領導所說,被動式低能耗建筑,是建筑節能工作發展的新里程碑,開創了建筑節能工作的新紀元。從原來局部的改進和提升,到現在整體性的全面改進和提升,是一種從技術方法到結果的變革,是我國建筑節能技術的一個拐點,更是發展技術方面的一種顛覆性的劃時代的革命。
目前,我國被動式建筑工作雖已取得成績,但相對于其他國家特別是歐美各國先后提出了凈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發展目標和建筑體系,并在工程中廣泛應用,我國的這一工作更需更新觀念、創新實踐、迎頭趕上。
開展被動房建設涉及范圍廣、涵蓋專業多,更需要科研、設計、施工、生產、開發等多個機構共同協同、上下游產業聯動,同時學習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尤其我國地跨多個氣候帶,經濟發展不平衡,更需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被動式建筑。
目前,很多地方的被動式建筑建設仍然存在全盤吸收國外經驗技術的情況,成為高科技技術與昂貴材料的堆砌,而不是惠及民生的,能讓公眾消費得起的一項工程。
利用自身條件建設本土化的“被動房”已成為業內的共識。被動式房屋的建造還應在吸收借鑒歐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立足我國國情,因地制宜地發展建筑節能體系,將當地的建筑傳統與當地資源巧妙地融入到低耗能建筑房屋中,特別是要以氣候特征為先導,真正建成節能降耗低成本的房屋。
隨著未來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被動式房屋為代表的超低能耗標準將成為建筑業推廣的主流趨勢。為此,建筑業需要集體發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并依托自身的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積極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被動房標準與技術,實現被動房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助力資源和能源協調發展,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