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
初識建筑評論方法
夜航船

知道阮慶岳,是第三屆建筑傳媒獎最佳建筑評論家的提名。最后好像沒有獲獎,但是因他是臺灣人,賓夕法尼亞建筑系碩士,就記住了。
偶然翻到兩本書,《城市漂流》和《開門見山色》,去圖書館找了一下居然有。《城》的封面非常非常喜歡,就借來了。一看作者,臺灣阮慶岳。雖然題材完全不同,文字風格和思考套路非常像,所以兩本書的書評放在一篇來寫,主要記錄下自己在文字和建筑兩個方面的想法。
先說文字。在我看來,這兩本書是含有一定文學功底,但又算不上專業的文字寫作,其中的《城》幾乎算是游記和建筑評論,《開》則是生搬硬湊建筑和文學。因為功底,所以流暢、娓娓道來。因為不專業,所以隨性直接,平易近人,讀起來平心靜氣,比較順暢。某些句子總有俏皮地點醒讀者的優雅姿態,讓人為之一振,可惜的是只有句子而已,不是文章的思想和邏輯。寫作思路是剝絲抽繭的,比較注意承上啟下等,但是只要用
心讀,就能從承上啟下里讀出生硬來。這種生硬,在《開》中尤其明顯,后文再說。
我想起臺灣這個特別的小島,再想起在昆明遇見的打氣兔先生。兔先生告訴我,臺灣人如何注意人的文學國學素養,如何把周易鄭重其事地放進中學生教材,如何把中文分設國文和語文兩個學科,島上有如何普遍的國學院,大家盡力在現代化社會,拼命保證國粹慢點流失。
前三屆建筑傳媒獎,臺灣拿下好幾項。臺灣的面積可是比大陸的重慶市還小啊,卻出了這么多以人為本的、真正的好建筑。想想那些光怪陸離的高層,刺眼的玻璃幕墻,扭來扭去的結構……在某些方面,大陸完全無可比擬。具體是哪些,我又想不清。
于是這樣的小島,孕育出了阮慶岳,還有很多類似阮慶岳的人。建筑師里,最近知道的有王大宏。知道他的同一天,張永和在微博上刷這個名字好幾遍。張也總是欣賞國粹滋養出來的建筑師,而不是西方現代主義教出來的。看《非常建筑》,里面許多對漢字、哲學邏輯的深入研究。我想張如果走上文字或者哲學的路也會不錯,但是或許是家教的原因,他注定要在名利場上跑出名利的。而在臺灣,似乎名利場的磁場就淡得多,東街西巷,古意盎然。張怡微寫過一篇《我從未見過這么精致的游手好閑》,說一個臺灣學者,名字忘記了,我看了只覺得那學者不專業,沒有鉆研到頭破血流的精神,這樣的人放在大陸不會那么出名。然而那般“游手好閑”的學者在臺灣比比皆是,接著臺灣也保住了古意和經濟,倒是追求嚴肅學術的大陸,傳統幾乎以坍塌般的速度從社會頹然消逝,除了惋惜,不留它物。
關于建筑。《城市漂流》是一本用心在寫的建筑評論。這時他作為一個文學家的優勢顯現出來了,因為挖掘到了更深層次的東西。雖然這東西若有若無,但看了以后,卻有時覺得恍然大悟,一切都有了解釋。
評論建筑的方式值得推崇。建筑師背景,建筑背景,城市背景,時代背景,空間,材料,技術,美學,插曲……面面俱到,又不是一股腦地列出來,而是揉在大段文字里,什么都讀到了,又什么都沒察覺。和平立剖抽測透視鳥瞰的表述方式完全不同,當阮認真起來的時候,建筑的品味還是可以呢。也從側面說明,學建筑,一定要多看多記多想。Seattle、Newyork、chicago這三個城市,阮一定是跑熟了的。
說一個印象最深的,MCA,chicago,by josef paul kleihues。阮說這是真正的好建筑,雖然不是出名的。我特意去搜了MCA許多圖,優雅樸素,永不過時,不夸張不耗能,內部空間非常好用,采光合理,功能齊全,又有很多靈活的空間催發想不到的場景,還有出其不意的有趣空間……非常舒服的建筑,沒有喧賓奪主,完全以人為本,人們公認這是好的,但是得獎的、出名的,還是那些刺眼的線條、摩天樓、玻璃幕墻。或許有爭議的東西更有價值,或許人們都不愿意承認自己的簡單非要去選擇完全聽從自己的東西……這就像冷漠刻薄的女孩吸引許多男人想去追捧,而男人身后默默付出的賢妻良母,男人們只是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