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青
中國民居保護的文化重要性
任宇青
Zhong guo min ju bao hu de wen hua zhong yao xing

中國民居的多樣性,就世界建筑史上來講,也是一個奇跡。千年的適應和發展過程中,我們通過樸素的世界觀,用最順應自然的方式和手法,創造了適宜人類生存的各種建筑。民居這一特殊的擁有強烈地域性的產物,自由發揮著當地人們最大的智慧,完全依照自己的需要探索著建筑的奧秘。它們往往呈現出設計靈活、材料經濟、外觀樸實、功能合理同時更具有實用性的特點。
目前學術界對中國民居的分類方法有很多,尚沒有專業機構或國家權威機構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我想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類。
1.按中國歷史朝代分:
根據有史料可查的中國歷史,可以分為:秦漢時期民居、唐代民居、宋代民居、元代民居、明代民居、清代民居、民國時期民居、近代民居、現代民居和后現代民居。
我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最后三種分類的界定方法。民國時期民居比較有特色,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中西融合。近代民居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9年改革開放?,F代民居是1979年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一時期,經歷了三十年改革開放和經濟收入高速增長的中國人富裕了,城里人買房、鄉下人蓋房。后現代民居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后,中國人民族自信心的重新建立,并且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口號。中國的設計師開始審視和思考自己的文化回歸的問題。
2.按地域分:
中國民居的分類按地域分可以分為:海南民居、廣東民居、湖南民居、四川民居、廣西民居、貴州民居、黔東民居、浙東民居、江西民居、安徽民居、閩東民居、泉州民居、贛州民居、湖北民居、川西民居、拉薩民居、云南民居、山西民居、陜西民居……
3.按民族分:
中國民居的分類按民族分可以分為:漢族民居、回族民居、維吾爾族民居、白族民居、傣族民居、朝鮮族民居、鄂倫春族民居、蒙古族民居、彝族民居、藏族民居、哈薩克族民居……
4.按構造方式分:
中國民居的分類按構造方式分可以分為:井干式、干闌式、穹窿式、環形土樓式、窯洞式、天幕式、綁扎式、干打壘、土坯砌筑式、穴居式,另外有合院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連排組合式等等。
隨著周莊古鎮、同里古鎮、紹興水鄉、徽州古鎮、鳳凰古鎮、婺源古鎮等等一大批古鎮旅游景點的興起,似乎中國各個地方政府也看到了這些文化概念給地方財政帶來的巨大商業收入,大部分的開發商和地方政府所看重的都是以商業為目的的經濟效益,而非文化保護。因此我們古鎮開發的品質也越來越低俗化和商業化。大規模的擴建和新建后,游客帶來的負面效應以及對生態的破壞要大于經
濟效益。一味地追求門票收入是毀滅性的開發、是寅吃卯糧。如何控制與自身資源相對應的游客規模,才是對文物古跡最好的尊重與保護。
目前,國內的民族化建筑太過于定型化。北京的城市規劃和民族建筑便顯僵化。中國文化豐富多彩,為什么北京的設計師只揪住“大屋檐兒”和“四合院”這二個簡單元素不放呢?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必將出現中西文化之間的選擇與融合。在“西化”和“復古”這二個文化取向之間,如何融貫中西是現代設計師需要努力的方向。最早將建筑設計得有中國韻味的是貝律銘先生。隨后涌現出一批當代設計師如:張永和、崔愷、馬清運、王澍等等,在這些設計師的作品中我們看見了當代建筑設計的進步和未來的希望。
作為一個設計師,我和中國很多開發商都有戰略合作和業務合作關系,在他們遍布全國的開發項目中大多數推行的都是以外國生活題材和概念的符號文化,諸如什么歐洲風情小鎮、加州風情小鎮、英倫風情小鎮等等。殊不知,我們創造的建筑到現在為止都是在表面現象做文章,并沒有學習到西方建筑設計的靈魂和文化本質。當下社會急需與國際接軌的不是硬件,而應該是軟件——西方的思維模式。我們的開發商建造了無數的小區,大多都是僵硬的驅殼,我們對西方建筑及文化的靈魂一無所知。財大氣粗的開發商綁架著媒體一起宣揚他們的主流價值觀,引導大眾接受他們創造出來的所謂審美取向。當我每每乘坐列車在祖國大地上旅行時,發現中國的城市正在變得越來越雷同,同時也變得越來越四不像,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各種各樣別人的文化里,這是一個偽文化。
1.建筑設計作為文化價值觀傳播的載體,在世界范圍內都受到重視。
中國大部分現在的都市人對于歷史的痕跡已無處可尋。曾經的老村、古鎮、舊宅、殘祠或可以引發人們對鄉土中國的一絲回憶??墒沁@些對于年輕人來說越來越遙遠。因此我認為中國應該加大對現存的歷史民居建筑遺跡的保護和立法。這些歷史民居都是中華傳統以及地域文化的活字典和博物館。居住文化是中國古代近代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居經過中華民族五千年演變,形成了自身的個性與特色。它具有時代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它是中華文明體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文明構建之一。保護中國的民居種類的多樣性才能使中華文化得到延續。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真古跡的保護;一方面我們要減少對假文物的建設。
對民居建筑古跡保護做得好的國際城市有日本的京都、捷克的布拉格、意大利的威尼斯、秘魯的庫斯科、美國的舊金山……這些城市的規劃和發展首先是把老城和新城分開,新的商業區和摩天大樓都蓋在新區。老城區只能維修不能改建。但是老城區并不是“城中村”,老城區里的居民一樣擁有現代化的生活條件,在這里生活的居民賦予古跡新的生命元素。
2.在教育領域應該加強年輕人對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統的美學藝術品位的課程,從而保護我們的民間文化,珍惜我們的歷史。
教育是中國的未來,我們的政府部門應該鼓勵高校成立專門的學科,也鼓勵民間成立專門的民間行業組織協會,對我們珍貴的歷史進行梳理、總結、并且創造出與時俱進的、更具有鮮明文化先進性的、科學的、藝術的、新時代的民族建筑和文化價值觀。建筑必須根植于歷史、根植于本土文化、根植于文化傳統基因。在這些基礎之上進行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科技創新。我認為國家應該設立專項基金或獎勵機制,獎勵那些為民族建筑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3.塞繆爾·亨廷頓,是美國當代著名國際政治理論家、哈佛大學教授、約翰奧林戰略研究所主任。他和其他十幾位美國智庫精英聯合撰寫了一本書叫《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他在書中論證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文化能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文化具有的內在價值觀可以引導民眾,文化價值觀與政治表現及經濟表現之間存在著強有力的聯系。他們之間發展是互相關聯的,一方面的變化反過來就會影響另一面。態度、價值觀和信念,這些因素合之稱為文化。這些因素在人類行為和文明進步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一個社會中,人們行動的方式與該社會的經濟制度所給予的信號和誘因有很大關系。
一國之民選擇什么樣的居住方式也反映了其國民素質及價值取向。建筑是文化構成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當下社會普遍崇洋媚外的心態必將導致民族設計及民族文化的自我覺醒和復興。民居或民族建筑是確立“民族自我身份認同”的一面鏡子,也是吾國吾民重新獲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中國政府、中國的教育機構、中國的研究機構、中國的設計師們,你們想創造出什么樣的文化來引領未來呢?
(作者單位:北京埃德姆酒店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