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威溶 徐宇星 楊永建
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景觀的調查與分析以臺州市鑒洋湖濕地公園為例
邱威溶 徐宇星 楊永建
Cheng shi shi di gong yuan sheng tai jing guan de diao cha yu fen xi

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改善氣候、控制污染、美化環境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都有著其它系統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是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和“物種的基因庫”。由于經濟、人口持續高速的增長,濕地生態系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從而引發了災難性的環境問題。隨著人們對濕地重要性認識的增強,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濕地保護的熱潮。濕地公園就是在全球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背景下,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出現的一種以休閑游憩為主要目的,同時兼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發揮、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教育等功能的濕地保護方式。2000年,泰晤士河畔的倫敦濕地公園建成開放,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濕地公園,為城市濕地的保護和開發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利用模式。同年年底,香港米埔濕地公園建成并對公眾開放,成為我國首個濕地公園。目前,我國已經批準了6批37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浙江省臺州市鑒洋湖城市濕地公園于2010年1月被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正式批準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臺州市鑒洋湖城市濕地公園位于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院橋鎮東南部約5km處,距市主城區20km,北部有獅子山、雞籠山、馬山、西林嶺,南部則是連綿的溫嶺天皇山,總面積約6.33km2,是國家第六批批準的城市濕地公園。
鑒洋湖是距今約2000年的古海灣演變而成的瀉湖,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2008年臺州市正式啟動了鑒洋湖城市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并委托國內著名景觀設計大師俞孔堅,領銜擔綱鑒洋湖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編制工作。在現狀保護、適度修復和維護受損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進行開發與利用,目前公園內農田、濕地、魚塘等生態景觀良好,周邊山地森林覆蓋率達到60%,植物538種,動物包括鳥類、獸類等共計114種,并且有鑒洋橋、楊府廟、古戲臺等歷史遺跡。

圖1 濕地景觀

圖2 魚塘景觀
1.土壤狀況
臺州市鑒洋湖地處海積平原地區,土壤類型主要有紅壤、黃壤、潮土、水稻土和鹽土5個土類,14個亞類、41個土屬和117個土種,主要以潮土、水稻土兩個大類為主,地勢平坦,有機質含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好,適合旱糧、水稻、柑橘等多種作物和果木的種植。此外,雞籠山上以紅壤為主,含砂礫質較多,肥力較好,以種植水果和其他林木為主。
2. 動植物資源狀況
臺州市鑒洋湖城市濕地公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據調查統計:動物有鳥類、獸類和爬行類等共計114種;其中鳥類42種,占浙東南地區鳥類分布總種類的10.12%,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種1種,國家二級保護種2種,省重點保護10種。獸類11種,國家二級保護2種,省重點保護1種。爬行及兩棲類共7種,國家二級保護1種,省重點保護2種;魚類、軟體類共16種,甲殼類共4種,昆蟲類共34種。植物有維管束植物139科389屬538種,其中蕨類植物17科22屬33種,種子植物122科367屬505種;野生植物352種,栽培植物186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4種:金蕎麥、野菱、野大豆和花櫚木,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有1種,即花櫚木。有針葉林、闊葉林、灌草叢、水生植被、栽培植被5個植被型組,暖性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低山灌草叢、挺水水生植被、浮水水生植被、果園、苗圃、作物田9個植被型,以及23個群系組、28個群叢。
3.水環境狀況
臺州境內主要有椒江和金清兩大水系,鑒洋湖屬金清水系,總面積1.25km2,是臺州市最大的內陸濕地。與鑒洋湖體相連的主要河流有東南中涇、西南中涇和山水涇。南中涇寬15~22m,長12km,是黃巖區南部的主要排水通道;山水涇寬21~30m,長13.65km,是排泄太湖山區洪水入金清港的主要河道。
4.人文景觀狀況
鑒洋湖有著2000多年的演化和發展歷史,不光具備豐富的濕地資源,還積淀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留存了較多的古橋、古廟和古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最有價值的是鑒洋橋,由鎮鎖、洚洋兩座石橋分南北組成。鎮鎖橋位于下湖,長135m、寬2.5m,南座3孔,北座1孔,兩座之間與南北引橋略呈弧形,造型獨特,清乾隆56年(1791)重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洚洋橋位于上湖,長60m,寬2.5m,3孔。兩橋均為鑒洋湖南北交通樞紐。此外,還有雞籠山上的楊府廟、半山廟、山城寨等遺址,以及“老繼娘墳”、“水牛背”、“十畝圍”、“圍珠”等在當地廣為流傳的富有特色的鄉土景觀。

圖3 鑒洋橋

圖4 楊府廟
鑒洋湖還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詩詞文學方面,以清光緒楊晨最為著名,并有《湖墅昌和集》與《生辰昌和集》留世,共收錄詩文365首,今已遺失,僅部分詩篇傳于民間,得以保留。此外,以舞獅為代表的民間舞蹈、以泥塑為代表的民間手工藝、以楊業誕辰日為代表的民間廟會,以及各村定期舉辦的集會和戲曲演出等都極具地方特色。
1. 生物多樣性豐富,但結構不夠合理
臺州市鑒洋湖城市濕地公園內動植物類型相對浙江省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尤其是鳥類資源。但從作為動物棲息地的植被群落構成來看,平原區農作物植被類型所占比例較大,缺少高大喬木;濱水岸線的植被群落不夠完善;人工林主要以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主,樹種比較單一,抗病蟲害能力也較差。整體的植被群落尚處于初級演替階段,植被生產力相對較低,生物多樣性結構不夠合理。
2.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
由于鑒洋湖濕地公園內除了村鎮建設外,還沒有大規模連片土地被開發建設,生態系統整體上未受現代城市化的侵擾,濕地生態景觀保持了一定的完整性。然而,由于人類活動的不斷升級,其完整性還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擾,具體表現在村鎮自身建設強度的加強對山體、濕地景觀的破壞,以及公路、鐵路、高壓線等區域性設施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分割。
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受到環境污染的威脅
鑒洋湖濕地公園目前主要以農業、養殖業為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較小,因此并沒有嚴重影響到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但來自上游城市的污水、周邊村莊的生活污水、工業污水和固體垃圾堆放,農藥的使用、養殖場的尾水,都對水體、土壤造成一定污染,使水體出現富營養化問題,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造成了威脅。湖區目前水質為劣Ⅳ類,而作為鑒洋湖源頭之一的山水涇水質則為劣Ⅴ類。
4.缺乏對人文景觀和鄉土文化景觀的保護意識
鑒洋湖濕地公園歷史文化悠久,鑒洋橋、楊府廟、古戲臺等歷史遺跡較多。然而,目前僅鑒洋橋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其它歷史遺跡均已失去傳統建筑形態與地方特色。
鑒洋湖濕地公園內魚耕文化發達,農業景觀豐富,果壟稻田和鑒湖魚種場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構成了鑒洋湖地區寶貴的鄉土文化資源。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漸滲透,人們又缺乏環境和文化的保護意識,一些傳統的村落景觀正在逐漸改變傳統面貌,逐漸消失地方特色。
1.營造多樣性的植物群落和動物生存空間
鑒洋湖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南北兩側山體和中部濕地,北側山體的植被群落類型雖然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灌叢、經濟林五大類,但主要以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主,中部濕地周邊的植被景觀也比較單一,植物多樣性結構不是很合理。建議對北側山體針葉林加強撫育和改造,促其向針闊混交林方向演替;而對于針闊混交林,應促其林下灌草發育,增加群落內部的
生物多樣性。對公園內占據重要位置的農田進行必要的生態改造和恢復,保留其生境的異質性,從而增強農田的生物多樣性。對于中部濕地區域可在現有茭白群叢、蘆葦群叢、蓮群叢、菱群叢和浮萍群叢等的基礎上,增加香蒲、石菖蒲、千屈菜和美人蕉等挺水植物種群,以及萍蓬草、穗花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種群。
由于臺州市地處西太平洋候鳥遷徙路徑,是候鳥遷徙途中重要的停留站。目前,鑒洋湖濕地公園已成為以大白鷺為代表的鷺類棲息的天堂。由于鷺鳥的棲息地主要集中在公園中部的濕地島嶼、魚塘外圍的塘基林帶及生長較為茂盛的植被斑塊,種群密度較高。建議在保護上湖魚塘周邊現有濕地資源的基礎上,種植高大喬木、灌草叢、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為鷺鳥營造新的棲息地。此外,對西林嶺臨近主河道山體的次生植被和北部山體闊葉植被進行恢復,來作為鷺鳥潛在的棲息場所。營造鷺類覓食區,促使甲殼類、昆蟲類、魚類、兩棲類等動物生境的形成,從動植物自身而產生的環境梯度變化角度提高公園內物種生境的多樣性。
2.科學修復,合理開發,保護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鑒洋湖濕地從最初的瀉湖發展為以農田、魚塘和港汊為主的生態環境類型,雖然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但由于人為活動的干擾,濕地生態系統還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建議加強禽鳥棲息地、覓食區的營造,針對主要定居禽鳥的生物學、生態學習性,重點保護和完善其棲息環境,構建和維護濕地公園與周邊禽鳥棲息地間的生態廊道系統,提高生態系統的連續性與完整性;改善水環境和水系統功能,提升濕地環境質量,減少水質惡化對濕地物種的沖擊和影響;停止周邊山體采石、取土等活動,盡快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進行恢復;結合濕地公園功能分區,進行保育分區,并提出相應保護策略與措施。通過保護現狀與適度修復受損生態系統,整體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此基礎上,通過可持續的開發與利用,最大程度地發揮鑒洋湖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社會、經濟等服務功能。
3.保護環境,治理污染,提高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由于鑒洋湖濕地公園內村莊密集,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沿線城市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及農田灌溉尾水等嚴重污染了濕地公園的水環境。建議對鑒洋湖入水口河道南岸的農田進行有機改造,按照沉淀池——氧化塘——潛流濕地的流程,對部分河水進行處理;結合水系疏通和水線改造,增加淺水和間歇性的水淹濕地面積,種植具有較強降解和吸收污染物能力的茭白、蘆葦、香蒲、燈心草、慈姑、鳳眼蓮、荇菜、菹草、金魚藻、輪葉黑藻等水生植物,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推廣生態農業,減少農藥、化肥對水體的污染;依托臺州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提高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標準,進一步完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形成完善的水質監控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對濕地流域水體的污染;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建立垃圾處理場和沼氣池,變垃圾為有機肥料等。逐步對濕地公園進行生態恢復,以提高鑒洋湖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4.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濕地公園景觀
鑒洋湖濕地公園歷史文化悠久,歷史遺跡較多,如鑒洋橋作為鑒洋湖濕地公園的文化象征,鑒洋村作為黃溫古道的重要驛站,都是鑒洋湖地方文化的集中體現。建設時應保留鑒洋橋,并與區域內的步行系統結合在一起,使其繼續發揮交通功能;保留并修復鑒洋古村落,用以展示傳統的農業鄉土文化;將半山寺、楊府廟、城寨遺址及山后的寶輪寺連成一線,形成宗教文化體驗區域;保護下湖南側荷葉島狀農田,保留圩田、柜田、架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景觀,以及果基魚塘、籠網放養等漁業景觀,使其成為本地農業產業文化的天然展覽館。堅持“全面保護、生態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以維護濕地生態環境健康和延續鄉土文脈特色為出發點,充分體現臺州市鑒洋湖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特色。
臺州市鑒洋湖城市濕地公園是臺州寶貴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由于缺乏規范的管理,正面臨著生態資源的衰退和人文景觀的破壞。保護和合理開發建設鑒洋湖濕地公園,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游憩、觀光旅游的場所,以及為科研工作者和學生提供調研、學習體驗的場所,能極大地推動臺州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增強。
(作者單位:臺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