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特約記者 黃敬 錦旺 燕蘭
安溪:向貧困說“不”
□ 《民生周刊》特約記者 黃敬 錦旺 燕蘭
如今的安溪,貧困人口只剩3.09萬人,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已破萬元,實現了從貧困脫帽到基本小康、再到全國百強三大歷史性跨越。
最新發布的《2016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成果》顯示,安溪百強縣名次又躍升一位。從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到如今百強縣第67位,安溪作為我國縣市區經濟發展中的一匹強勁“黑馬”,在 “精準扶貧”進入攻堅期的當下,持續發力向貧困說“不”!
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表示,到2017年,要讓3.09萬貧困人口全部擺脫貧困,計劃比全國早三年、比全省全市早一年完成脫貧任務。
安溪能有這樣的底氣和信心,源自它在治貧道路上的探索。
安溪位于泉州西部山區,縣域面積3057平方公里,117萬人口。針對現狀,安溪雙管齊下打造交通快車道。
一方面,全面推進建設“高速時代”。從2012年開始,安溪以每年一條高速的速度推進,金安高速、莆永高速、泉三高速安溪連接線、金安高速安溪樞紐先后通車……一條條高速公路的通行,帶領百萬安溪人走出去、富起來。
另一方面,率先實施“農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對那些遠離高速、被山水阻隔的貧困群眾,安溪縣政府計劃2016年至2018年,投入13億元,對約700公里的農村路網重點實施晉級(拓寬)改造,改變農村公路路面窄、低等級、行車難等問題,真正意義上解決交通瓶頸。
今年春節,在魁斗鎮貞洋村,一條長約1.6公里的新修村路完工通車,這讓村民們覺得:“日子終于有了盼頭。”貞錢公路建成前,村民們要出行一趟,需繞一條長5.5公里的舊村路。村民易國英說:“新路和舊路比,不僅變寬了,還縮短了路途。”在貞洋村書記易經章看來,貞錢公路的通行,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貞洋村對外交通問題,還便于日后招商引資、發展旅游觀光等。
除此,安溪還打造了一條看不見的路——電商平臺。
近年來,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安溪打造的電商創業平臺,讓茶農們不出家門,也能與外界零距離接觸。
在安溪縣委、縣政府的推動下,茶多網、茶多網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電子商務協會、弘橋智谷電商產業園先后成立。安溪還出臺《安溪縣加快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意見》,每年財政安排3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
在利好政策下,安溪電商呈“飛躍式”發展。據統計,目前安溪縣電商從業人員達7萬多人,電商企業3000多家,去年全縣電商交易額超33億元。
初中沒畢業的蓬萊鎮鶴廳村貧困戶劉偉東,參加了電商孵化基地的培訓后,開了兩家網店,銷售茶葉和藤鐵。他將原來的家庭作坊變成“淘寶店+家庭工廠”。如今,他已擁有近10家網店、20多名員工,年銷售額100萬元以上。
安溪打造的電商平臺,對留守在深山的茶農,就是一條無形的、看不見卻能快速脫貧的致富路。
一組數據可以看出安溪脫貧的成果:上世紀80年代的安溪,30多萬農民生活在溫飽線以下,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僅270元,人均財政收入僅18元,各項經濟指標都處在全省末位,一度是全省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定貧困縣。
如今的安溪,貧困人口只剩3.09萬人,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已破萬元,實現了從貧困脫帽到基本小康、再到全國百強三大歷史性跨越,躋身泉州市發展第二方陣和福建省山區第一縣。
脫貧非一朝一夕。安溪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劍賓表示,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安溪貧困人口減少速度逐漸趨緩,貧困問題呈現了新的特征,尤其是貧困人口處于碎片化的分布狀態和分散式的流動特點,猶如大海撈針,決定了安溪扶貧進入了復雜的“深水區”。
鑒于此,安溪縣縣長劉林霜強調,在大數據時代,再用過去“大水漫灌”的扶貧方式,行不通了,只有識別真貧,才能精準扶貧。
于是,安溪落實到村到戶,對貧困底數做了詳細盤點和分析: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主要實施兜底保障,納入低保并提高標準;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根據其致貧原因,采取產業脫貧、就業脫貧、搬遷脫貧等“施治”方式,真正實現因戶因人施策。
另外,通過政府兜底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安溪還探索出了一套“精準扶貧組合拳”,高向榮將其歸納為“六個率先”:率先啟動“百企聯百村幫千戶”行動、率先實施扶貧小額信貸、率先完成造福工程易地搬遷、率先實施貧困戶大病補充醫療保險、率先實施“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率先實施“農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等。
一邊鞏固脫貧成果,實現可持續脫貧;一邊預防返貧、新貧的動態,把返貧關口前移。
安溪以茶聞名,安溪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茶。
安溪以茶聞名,安溪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茶。
目前,全縣有30多萬人從事和茶相關的行業,80多萬人受益于茶產業,農民年人均收入56%以上來源于茶產業。
在經濟新常態下,茶產業仍然是“第一工程”。新時期,安溪加快推進茶業供給側改革,一方面,鼓勵企業“跳出茶葉,做大茶業”,要在茶葉深加工上下功夫,延伸茶產業鏈,全面提升茶葉的科技含量與商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從機器代工、公共品牌入手,推廣莊園化、地標化、標準化,力促茶業轉型升級,并通過良好管控提高茶葉品質及效益,同時大力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茶農不再愁銷路。
一大批企業從中找到了“門路”,安溪茶葉生物科技引進設備從茶梗、茶末中提取茶葉γ-氨基丁酸(GABA),生產綠色保健產品,2005年通過了省級鑒定;金鷺寶食品飲料有限公司開發的茶飲料產品“鐵觀音”清茶、熟茶上市;大自然茶業“富硒茶”科研成果成功問世;婀娜公主茶業,成功研制鐵觀音蜜茶飲料配方,產品已陸續進入全國市場。
與此同時,安溪因地制宜,發展非茶農業。引導退茶還林還果還蔬,指導貧困村和貧困戶發展特色農業,許多農民在青山綠水中,找到了金山銀山。
在經濟新常態下,隨著勞動力要素紅利的逐漸消失,傳統產業工人淪為貧困人群的風險加大,安溪適時發展電商、光伏等新興產業,彼消此長,確保了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和創業。
產業的大發展,讓大部分安溪人民脫貧致富。接下來,安溪還有更大的布局:“建設一座有品位的城市。”在高向榮看來,未來的安溪,將更加努力!
編輯:崔靖芳 美編:陳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