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心悅
理財的意識應從小抓起,中學時期正是培養理財意識和能力的黃金階段。
“就是家里每月給點零花錢,有什么財可理”,這是我身邊很多同學對于理財的看法。真的無財可理嗎?今年春節后開學,不少同學興奮地說,他們拿了不少壓歲錢,幾千上萬甚至更多的都有。于是,一段時間里,隨意吃零食飲料、買電子產品、請人吃飯看電影玩游戲等成了一種“時尚潮流”;三五成群的同學,出入商場飯店歌廳電游城,爭著買單,肆意消費,成了一道另類的“風景”。
除了壓歲錢、生日禮金這些“非常規”渠道,每月零用錢則是同學們固定的財源,像住校生,一般少則四五百,多則一兩千。“金主”當然就是家長,有“定期定額給”的,有“隨時要隨時給”的,很多父母認為子女學習緊張,又正在長身體,所以吃這一方面絕不能省,多給點錢讓孩子在學校吃好些。
可零花錢都花哪兒了?很多同學是“糊涂派”,怎么花的,花了多少,成為記憶中的模糊點,稀里糊涂地給花掉了,沒有規劃與計算,有剩即喜,沒剩哭窮。有些同學還是“瘋狂派”,在某方面特別舍得花錢,甚至無法自控,寧愿省衣節食,比如有個同學“追星”,購買明星專輯、寫真集、張貼畫、布偶等周邊產品,還參加粉絲活動、見面會那些,一個學期下來花掉了近萬元,錢從哪來呢?做“伸手黨”,找父母要!
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中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過著衣食不愁,可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父母辛辛苦苦掙錢,供我們吃飯穿衣、讀書學習,而我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本來就應該這樣的,看到漂亮的衣服叫父母買,見到同學的手機很時尚也想要一個。如果不會計劃用錢,只會大手大腳花錢,缺少理財觀念,會影響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
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名中學生,越早培養正確的理財觀,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越對我們往后的生活有利。
首先,懂得珍惜和感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明白錢來之不易,是父母的勞動成果,不奢侈浪費,不盲目消費,不拜金不炫富不攀比,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其次,增強理財意識,學會理性消費。有的同學說“錢是身外之物”“出手要瀟灑大方”,有的則說“錢是花出來的”“今朝有錢今朝花”,有的認為“算來算去煩死人”“省來省去省不出幾個錢”,很多同學的零花錢,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這樣的不正確的觀念中被浪費掉了。
因此,我們不能再做“糊涂派”“瘋狂派”,要做“理智派”,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錢,花錢有計劃有節制,不能只是任性地“買買買”。每月制定預算,適當控制消費。消費前最好精打細算一番,想明白哪些該買,哪些買了劃算;消費后記好每一筆賬,能清晰明確地知道零花錢去向,哪些錢花得比較值得,哪些錢花得不應該,經常進行比較、總結,并且爭取可以存到錢,為投資理財做準備。
其三,向父母請教理財知識和技巧,培養投資理財的意識與能力。我們和父母一塊吃飯時,可以和父母探討花錢的一些學問,父母這方面的經驗比我們豐富多了。“當家才知柴米油鹽貴”,比如購物怎樣少花錢多辦事,如何存款才能獲得更多利息等等。
同時,找機會參加儲蓄存款,增加金融知識。比如將壓歲錢、生日禮金等進行零存整取,自己計劃管理,體驗理財的滋味;還可以合理利用假期參加一些投資活動,學習理財知識,比如集郵、集幣,嘗試購買基金、債券、保險等。
最后,想對敬愛的家長說的是,當你們從錢包里掏出一張張鈔票時,在我們的眼中,只覺得這東西沒有了就可以找你們要,很容易得來。“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請你們有意識的培養我們的理財意識,不要擔心我們掉到“錢眼”里,不要認為理財會影響我們的學習,讓我們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錢,也是一種信任。雖然我們抵擋誘惑的能力比較薄弱,但有你們的引導、指點和監督,就會慢慢養成良好的理財和消費習慣,這會讓我們受益終生。
編后語:中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智的重要成長階段,他們不具備獨立固定的經濟收入,也不可能自發地培養財富和消費觀念。
身處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中,外界的信息流動極易對其價值觀進行干擾,這讓很多中學生產生了極強的物質欲望和消費需求。
在理財知識方面的極度欠缺,導致中學生無法對各類消費行為產生理性的認識和判斷,極可能逐漸養成盲目消費、互相攀比、肆意炫富的不良習氣。而這些習氣折射出的價值觀迷失也正是近年來家長和社會擔心最多、反映最多的問題。
一方面,是社會和家長對于中學生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的種種不滿意;另一方面,是我國中學生理財教育的大面積缺失。理財的意識應從小抓起,而中學時期正是培養理財意識和能力的黃金階段,這迫切需要家長和校園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