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閆長祿
史淑英:甘做社區大管家
□本刊記者閆長祿

最近,房山區拱辰街道北關東路社區社工和居民又忙了起來,為了排練一臺精彩的慰問敬老院的節目。“社區之所以有這樣濃厚的愛老護老氛圍,得益于社區黨支部書記史淑英。”社工孫佳說。
14年前,剛剛45歲的史淑英就辦了內退手續。“這人閑下來了,可心卻閑不住,總想著再干點什么。”史淑英說。就這樣,她走上了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的崗位。
拱辰街道北關東路社區,是個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老舊小區,可以用“三多”來概括,就是欠賬多、矛盾多、困難戶多。小區環境又臟又亂,大家出門就添堵。面對這么個爛攤子,史淑英也犯了愁。“一進北關東路小區,看到遍地坑坑洼洼、破破爛爛,我的心一下子就涼了。”史淑英跟記者回憶起當初來到社區時的情形。“可我這個人脾氣有點倔,越是遇到難事,就越來勁兒。我琢磨著,要想讓人心順,就得先從改善環境入手。”史淑英說。
改善環境頭一個難題兒就是這腳下的路。“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下水道一堵滿街臭,別提讓人多鬧心了。”在社區居住了快30年的張大爺對記者說。為了翻修這條路面,史淑英東奔西跑向十幾個單位求助,最后得到了各級領導和企業的支持,終于趕在雨季來臨前翻修門前路面兩萬多平方米。這“鬧心路”變成了“歡心路”,居民都樂得合不攏嘴。
緊接著,在駐社區單位和居民的支持下,史淑英帶領全體社工先后壘圍墻、修大門、換門窗、清河道、通燃氣,安裝樓宇對講門。一件件好事、實事,居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還主動配合社區的工作,拆掉了自己蓋的車棚,鏟掉了自家的菜地,小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正當居民們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晚上,下崗職工老王扛著液化氣罐氣乎乎到了居委會。值班人員怕出事,就報了警。史淑英知道情況后,立即到了現場。原來他們兩口子都失業了,這次招社區協管員,他們不符合條件沒被錄用,一時想不通,借著酒勁就來鬧事了。
史淑英對趕來的警察同志說:“辛苦你們了!你們請回吧,這事我來處理。”派出所的民警有點不放心地說:“行嗎?”史淑英肯定地回答:“沒問題!”警察走后,史淑英耐心地對老王說:“您已經享受了國家5000元的失業優惠政策,上了保險,領了3年的營業執照,政府沒有不管你,這次雖然不符合條件,以后還有別的機會。如果您要真鬧出點事來,不光機會永遠沒了,扔下一家老小可怎么辦啊?”聽了史淑英的一番話,老王低下頭尋思了半天說:“主任,你說的有道理,這罐我扛回去。可是我的事你還得管啊!”
“像王師傅這樣失業的40-50歲人員最盼的就是有份工作,甭管是不是體面,他要的就是那份安全感。”史淑英說。經過史淑英的東奔西跑,終于為老王的媳婦找了一份工作。有一天史淑英已經加班到很晚了,老王和媳婦突然推門進來,手里端著一碗熱騰騰的面條:“主任,給你做了碗面,趕緊吃吧!”捧著這碗面,史淑英心里暖呼呼的。“這碗里裝的看似一碗面,實際上是社區居民對我們工作的信任和肯定。”史淑英對記者說。
社區工作既要“消防救火”,更要“雪中送炭”。小區有位居民,大家都叫她陳大姐,她的丈夫去世不久,自己又患上了雙眼視網膜脫落,幾乎雙目失明。誰知這“黃鼠狼專咬有病的雞”,她失業的閨女又患了腦瘤,急需手術。居民們都說,誰要是把這娘倆安頓好了,那可是辦了大好事。身為社區黨支部書記的史淑英當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史淑英一邊做安撫工作,一邊找她女兒原來的單位,多次協調,解決了住院押金,她女兒終于順利進行了手術。之后,又幫她們家申請了低保。娘倆兒生活總算有了著落。誰知,禍不單行,陳大姐的閨女出院不久,又患了精神抑郁癥,史淑英又趕緊發動社區黨員捐款,幫助安排住進了北京安定醫院。當時是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史淑英看陳大姐的閨女還只穿著一件毛衣,就給她買了件羽絨服送到家里。捧著羽絨服,陳大姐那幾乎全盲的眼睛里,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她哽咽地對史淑英說:“主任,是你、是咱們社區黨組織救了我們娘倆兒啊。”史淑英說道:“不要感謝我,這只是我的分內之事,要感謝咱們的黨和政府,是政府發放的低保解決了你們的后顧之憂。”
社區有位76歲的老住戶名叫喬文芳,老人無兒無女,老伴過世后成了真正的“孤寡老人”,那真是“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家里想找個能說話的就只有電視機了。史淑英和社區工作者三天兩頭去她家陪她聊天解悶兒,家里做了好吃的,也不忘給她端一份。老人特別高興,拉著史淑英的手說:“你一來呀,我這日子過的才像個樣,家也像個家啦。”2009年8月的一天,老人在廚房里暈倒了,史淑英一聽說立馬趕過去,送老人去了醫院,一直陪在老人的身邊,直到她醒過來。同屋住院的人說:“老太太,你好福氣呀,有這么個好閨女。”喬老太太說:“她呀,是我們居委會主任,我住在這個社區,可是掉進了福窩了!”不久前,老人去世了。臨終前,老人把家里的鑰匙和后事交給了史淑英,握著她的手說:“你就是我的親人,交給你,我放心!”
“說實在的,我只是用心為大家做了點事,但居民們都把我當成了貼心人。”史淑英說。“每當我為社區居民解決一點點困難的時候,居民總會發自內心地感謝黨和政府,我覺得這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2002年,史淑英來到北關東路社區擔任黨支部書記,到如今已經是第14個年頭,而她的“擁軍史”也整整有14年。“我丈夫曾經是一名鐵道兵,他經常給我講在軍營的光輝歲月,還有當地百姓的擁軍故事。所以我對軍人,對部隊有著別樣的情感。”史淑英說。
在北關東路社區,史淑英不論多忙,每年都會給新來的戰士們開一次“軍齡生日會”。為了能讓戰士們感覺像是回到了“家”,史淑英會熟悉每一個戰士的籍貫、愛好,盡心盡力地編排表演反映戰士們家鄉風俗的節目。每每看到這些精彩的節目,戰士們都激動不已。
一到星期日,戰士們會來到空巢老人、優撫對象、孤老戶、殘疾人困難戶家中,幫助打掃衛生、理發等。而居民們也把這些戰士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噓寒問暖,這其中就包括史淑英。每個月,史淑英都要帶領社區的社工和居民們到部隊坐一坐,為戰士們洗衣、縫被、幫廚。
不僅如此,北關東路社區每個月還要和共建部隊家屬召開座談會,了解他們的需求,在生活上給予關懷和照顧。戰士們每每想到這些總說:“這里就是我們的家,史書記就像媽媽一樣疼愛我們!”
每到傳統節日,史淑英都會深入開展“社區鄰里節”系列活動,邀請部隊官兵與社區居民一起包餃子過小年、搖元宵猜燈謎、包粽子話端午。社區里還定期與共建部隊就“田園型社區”建設開展座談。在部隊支持下,挪走了北關東路社區居委會北側變壓器,興建起了多功能活動室、圖書閱覽室、乒乓球室等400多平方米的活動場所,讓社區居民感受到雙擁共建的實效,促進了社區和諧。
每年3月,社區還與部隊聯合開展“學雷鋒活動月”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理發、磨刀、修車、按摩、修理電器、測量血壓、測量體重等多項便民服務,累計服務社區居民5000余人次。
“部隊有什么困難我們都會幫著解決,同樣我們遇到困難部隊也會伸出援手。”史淑英說。在北關東路社區雙擁共建絕不是一紙空談,多年來史淑英帶領社區群眾為連隊戰士送溫暖,發動社區力量幫助部隊解決各種困難。
10多年來,史淑英走遍了社區的每個角落,踏過了坎,也挺過了難關,眼瞅著這個破破爛爛的小區變成了環境整潔、生活便利的和諧家園,她打心眼兒里高興。“作為一個社區工作者,基層黨組織負責人,我的一言一行不只代表我本人,而是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居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就為了這,我覺得,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值了!”史淑英說。
“現在自己還有使不完的勁兒,只要居民們需要,我就一定堅持下去,為居民們干實事、做好事。如果自己有一天干不動了,也要把這份事業傳承下去。因為,這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史淑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