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偉,何 磊
(1.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培訓部,陜西延安 716000;2.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陜西延安 716000)
?
西部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發展對策
——以陜西省延安市調查為例
程 偉1,何 磊2
(1.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培訓部,陜西延安 716000;2.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陜西延安 716000)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顯示出發展生機與潛力,已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主體。對陜西省延安市350個專業大戶、84個家庭農場主、8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59個龍頭企業負責人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當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如下特征:以農業為職業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具有適度的經營規模和一定的資金投入能力,具有一定的產業化組織能力和社會化服務能力。在此基礎上指出當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路徑和發展對策建議,明確了要重點扶持的3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張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養內容和模式。
西部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延安市
2016年新出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指出,2015年我國城鎮人口總量達77 116萬人,城鎮化率達56.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約1.2%。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15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7 747萬人。未來我國將持續推進城鎮化,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我國傳統農業經營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些地方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日趨嚴重,現代農業人才短缺,新農村建設人力不足問題日顯普遍,農民分工、分業、分化導致農業從業者總體情況出現數量萎縮、結構失衡、素質堪憂。務農農民,尤其是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數量急劇減少,“今后誰來種地”的隱憂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視,由此催生了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一問題的熱議。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延安市作為西部地區欠發達城市,適應國家發展現代農業形勢,農村土地流轉不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深入調整,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之路。筆者總結了延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狀特征、成長路徑,提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對策建議,以期對當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提供參考。
延安市位于陜西省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北接榆林市,南連咸陽市、銅川市、渭南市,東隔黃河與山西省臨汾市、呂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嶺與甘肅省慶陽市為鄰。延安市是舉世聞名的革命圣地,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總面積37 037 km2,共轄1區12縣、196個鄉鎮、3 426個行政村,總人口約218.7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 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 000元。十八大以來,延安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4年累計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園區40個,新增省市農業龍頭企業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53個,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西部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課題組于2015年6—10月深入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黃陵縣、黃龍縣、宜川縣、洛川縣、富縣、甘泉縣、吳起縣、志丹縣、安塞縣、子長縣、延川縣、延長縣進行了歷時5個月的調研。每到一地,首先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主管部門進行訪談,了解其如何確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對象、培育模式以及實際推進該項工作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然后由所在地的主管領導綜合考慮主導產業、帶動作用、不同規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中推薦調研對象。通過實地調研,發現目前陜西省延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對象主要有4類,即農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龍頭企業負責人。
調查問卷由被調查村基本情況、被調查新型職業農民個人及家庭基本情況、農業生產經營概況、社會化服務概況以及目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發展意愿、政策需求等內容組成。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76份,其中350個專業大戶、84個家庭農場主、8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59個龍頭企業負責人(表1)。

表1 延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象樣本在調研區域分布情況
備注:①專業大戶是指種植或養殖生產規模明顯大于當地傳統農戶的專業化農戶。②家庭農場界定以《陜西省家庭農場認定辦法(試行)》(陜農業發〔2014〕68號)為準。③合作社以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為準。④龍頭企業是農業部門評定的市級以上(含市級)龍頭企業。⑤統計時間截至2015年6月底。⑥調查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以市(區)為單位進行統一匯總分析。
Note:① Professional investors referred to specialized farmers with planting or aquaculture production scale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local traditional farmers.② Family farm wa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Family Farm Identification Method in Shaanxi Province(〔2014〕68).③ Cooperatives were those registered in business sector.④ Leading enterprises were those above city-level evaluated in agricultural department.⑤ Statistical time was by the end of June 2015.⑥ Investigation took county(city,district)as the basic unit.City(district)as the unit to carry out for unified summarizing analysis.
通過調研發現,近年來隨著中央、省市惠農政策的出臺,延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類型、組織布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農村只有專業大戶,包括種養大戶、販銷大戶,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1];目前延安市已經基本形成了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負責人、龍頭企業負責人四分天下的新格局,而且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個體特征、就業及培訓經歷、生產技術水平、產品銷售渠道、獲得信息的來源方式、產品銷售渠道、生產資金來源等方面顯現出了自身的特征[2]。
盡管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負責人、龍頭企業負責人4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對象在經營模式、組織架構和利潤分配等方面具有明顯差異,但從本質上看,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當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特征:以農業為職業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具有適度的經營規模和一定的資金投入能力,具有一定的產業化組織能力和社會化服務能力[3]。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龍頭企業負責人為代表的延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量增長很快、經營方式靈活、示范輻射效應高,逐步擺脫了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戶的發展困境[4]。更為可喜的是出現了年輕化、知識化、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品牌化、信息化、企業化等特征,在推動當地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繁榮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示范帶頭和經濟輻射作用[5]。
通過對延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發現,延安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身份特征呈現出多樣復雜的特點,其主要身份來源有5類[6]。
4.1 返鄉創業的農民工 這個群體主要是放棄或失去在第二、第三產業就業的機會而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企業家對非農產業投資的減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技術的引進等必然導致城市非農就業機會減少,這也是導致近年來農民工“返鄉潮”的重要原因。這部分人回到家鄉以后,要尋找新的發展道路,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選擇農業領域創業之路。
4.2 農村種養能人 這部分群體主要是那些近年來借助政府的農業扶持政策逐漸發展壯大的農村種養能人。這類主體中有60%的人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一般沒有經商或創辦企業的經歷。他們憑借自己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積累的經驗和技術,結合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和項目,從傳統的小規模種養戶發展成為專業大戶或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并成為這些組織的負責人。
4.3 村干部帶頭人 這部分人一般年齡較大,在當地有一定的威望,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這些農村干部帶頭人。憑借自己對國家各項政策的了解和熟悉農村當地情況的優勢,逐漸發展為專業大戶或組建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并擔任負責人職務。
4.4 投資農業的企業家 這個群體主要是一些退出非農產業轉而投資農業的企業家,包括一部分早期外出創業的農民企業家。企業家投資產業的轉移既與國內外的經濟形勢有關,還與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有關。
4.5 基層創業的大學生 近年來,受國家大學生村官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政策,以及城市就業的嚴峻形勢的影響,畢業后來到基層創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沒有任何非農就業經歷的主體中,擁有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2.6%。課題組的調研也證明了這個觀點,除了一部分長期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技術員以外,大部分技術員都是近年來畢業的農村大學生。雖然目前這個群體的數量還不是很多,在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所占的比例也較低,但代表了未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希望。
由此可見,延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有特定的群體身份來源的,其中既有因近年來外部經濟環境變化而轉移投資目標或就業方向的企業家、農民工、大學生等,也有長期以來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技術研究或經營管理的農村能人、技術員、村鎮干部。
5.1 重點扶持3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5.1.1 要重點扶持“土生土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延安市的現實情況來看,農村種養能人和農村干部帶頭人一般來自傳統農戶,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土專家”,如種植能手、養殖能手。這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豐富的種養技術和較高的田間管理水平,他們是我國傳統農耕文明的主要傳承者,也是傳統的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主要載體。這類“土生土長”的“土專家”的轉型和發展對延安市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社區的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常情況下,他們的經營和組織規模并不是很大,但是他們的出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農村土地“撂荒”的問題,同時有利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維系一大批對土地、農業、農村有真感情的人。因此,從社會效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角度來看,要特別關注這類“土生土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他們成為具有特色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或組建能夠吸納分散小戶的合作社,并為他們提供信貸、技術、保險、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5.1.2 要重點扶持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于在生產資本、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企業家是最具有經濟帶動效應和輻射作用的經營主體,包括龍頭企業的老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長等。通常情況下,他們投資或開發的項目規模比較大、科技含量比較高,因此對周邊農戶或相關產業農戶的帶動效應比較大。因此,從現實的經濟效益角度出發,政府應當大力扶持這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他們提供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方面的便利,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引導他們的企業成為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當然,由于農業投資項目涉及面較廣,與各類資源環境要素聯系緊密,政府應及時掌握他們的運行情況,在扶持的同時,要防止破壞生態環境和損害農戶利益等事件的發生。
5.1.3 要重點扶持年富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返鄉農民工和大學生是年富力強的農村創業者代表群體,盡管他們在社會實踐經驗、資金實力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但他們大都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較強的學習能力,也是延安市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希望。這類主體的成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延安市“農業內卷化”“農業老齡化”“農業女性化”的現象,為延安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人才基礎。最關鍵的是這部分群體都很年輕,再過若干年,當那些年長的經營者退出農業領域時,他們將成為延安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因此,從長遠發展的角度,政府需要重點扶持這兩類年富力強的群體,為他們進入農業領域提供便利,鼓勵他們成為專業大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涉農企業(公司),使這兩類群體真正能在廣大農村地區沉淀下來,生根發芽,最終成為現代農業的主力軍[6]。
5.2 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養內容和模式 通過研究發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模式主要有三大類,即政府主導類、政企配合類、市場運作類。具體而言,又可分為7種類型,即政府工程型、遠程教育型、園區依托型、科研項目型、科技示范型、合作組織型、產業促進型。總體上,延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應分區域、分產業、分模塊進行靈活多樣的培訓,從而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臨時型、短期型、技能型、就業型向規范型、終身制、職業型、創業型培訓轉變。
5.2.1 不同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模式不同。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點培育對象,應以政府部門為主導,通過工程項目、院校培育、遠程教育、創業扶持或文化活動等形式加以培育,依托政府相關部門或各類學校為培訓主體,重點培訓其職業素質、道德規范、就業技能、創業能力,培育經營型、技能型、創業型農民或實用人才。對于生產經營型和技術服務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以政府提供支持的半市場化形式,依托農業園區、推廣機構或科技項目加以培育,重點培訓其農業科技知識、職業技能水平、經營管理能力,培養科技型、推廣型、服務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種養殖能手,應依托農民合作組織、協會、農業企業,培育滿足自身需求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培訓與主導產業相關的農業科技、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流通、經營管理等知識和技能,培訓適應當地農業產業化或企業發展的產業工人。
5.2.2 不同區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模式不同。延安地域廣闊,下轄1區12縣,每個縣的經濟發展狀況、產業基礎、區位優勢都不同。延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模式選擇須因地制宜,從當地實際出發,考慮經濟條件、人文條件和當地農業資源條件。如經濟發展較好的洛川縣、寶塔區、吳起縣、黃陵縣等地,職業農民的培育宜采用市場運作類的合作組織型、產業促進型模式;經濟水平中等的安塞縣、延川縣、子長縣等地,職業農民的培育宜采用政企配合類的科技示范型、園區依托型模式;經濟增長緩慢的甘泉縣、宜川縣、黃龍縣等地,職業農民的培育模式宜采用政府主導類的政府工程型、創業扶持型、推廣服務型、科技示范型模式。
5.2.3 不同產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模式不同。土地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不同農業產業(農產品)類型不同,決定其技術特性、土地依存度、產業鏈環節等均具有自身特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和相應的培訓模式也應體現差異性。如對于糧食生產大縣,要主動爭取國家、省、市支持,確保各項惠農政策落實,此類地區的新型職業農民宜采用政府主導類的政府工程型、遠程教育型培訓模式。對于蔬菜、果品、花卉、特種經濟作物、養殖業等,應拋棄傳統觀念,向大農業、現代農業轉變,此類地區宜采用政企配合類的園區依托型、科研項目支撐型、科技示范型培訓模式。對于農產品加工儲藏、農機服務、銷售服務等,此類地區應引入市場機制,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宜采用市場運作類的合作型、產業促進型培訓模式[6]。
[1] 汪發元.中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比較及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14(10):26-34.
[2] 張照新,趙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困境擺脫及其體制機制創新[J].改革,2013(2):78-88.
[3] 孔祥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多維發展形式和現實觀照[J].改革,2013(2):65-78.
[4] 孔祥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3(9):5-10.
[5] 黃祖輝,俞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
[6] 黃祖輝,陳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in Western China—A Case Study of Yan’an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CHENG Wei1, HE Lei2
(1. Training Department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Shaanxi 716000; 2.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Shaanxi 716000)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ural economy of China,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such as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investors,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creasingly show their vigor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become the core body of Chines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350 professional investors, 84 family farmers, 83 head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59 heads of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Results showed that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ha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having good profitability with agriculture as the career, having the moderate scale and a certain invest ability, having a certa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Based on these, we pointed out the growth path 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rainning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Western area;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Yan’an City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2014年度理論研究類重點科研項目(ZYK14036)。
程偉(1984-),男,河南周口人,副研究員,博士,從事農業經濟問題、干部教育研究。*通訊作者,副教授,博士后,從事經濟學研究。
2016-09-02
S-9
A
0517-6611(2016)31-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