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恐懼基因”使得人類本能地遠離危險,延長了壽命。因此才有專家指出:越恐懼的孩子,越容易生存。
育兒之路,最令家長頭痛的,就是孩子哭著鬧著跟你說“不”!
“我不要刷牙!”
“我不要睡覺!”
“我不要上幼兒園!”
孩子每一次抗拒,都是有原因的。原因可能是孩子不習慣、不適應,還可能是因為“恐懼”。而他們的恐懼于來源于生活的各個角落,可能是衣柜、床底或者其他我們想不到的地方。從孩子的恐懼事件出發,它大體可以分為3種——
為了給女兒上幼兒園做準備,前段時間我給她報了個親子班,也就是和許多小朋友一起,由老師帶著講故事、做游戲。女兒起初很喜歡,每周都開心地去。
有一周,女兒突然表示不想去了,我想了很多辦法來說服:
“媽媽好想去喲,那里太好玩了,你能陪媽媽去嗎?”
“楠楠說很想你,她要是看不見你可能會哭的。”
“你昨天畫的那幅畫太棒了,要不要帶去給小朋友看看呀?”
女兒被我說動了,勉強答應去。我帶著她進了接待廳,女兒忽然又神經質般地抗拒,怎么也不肯進教室。這時老師出來,說孩子適應一段時間就好了,然后打算強行抱走。女兒激烈掙扎,大聲哭叫著:“我不去!媽媽別走!”我從未見過她如此痛苦地抗拒,憑著本能,我拒絕了老師,抱回了孩子。
可我仍然百思不得起解,仔細問孩子,她哭哭啼啼的,一會兒說“有大灰狼”,一會兒又說“教室里有火”。我把孩子交給爸爸,單獨去找老師溝通,并再次查看了教室環境。果然,老師說有一次游戲就是帶著孩子們玩“消防救火”。
回到車上,我跟川爸說女兒怕火的事,川爸又提起另一件事:不久前看電視新聞,里面播放了一段火災現場,非常慘烈,女兒嚇得大叫,要爸爸關掉電視。
我恍然大悟。原來女兒的抗拒,真的不是任性,而是因為恐懼?;鸸?、爆炸、死傷、慘叫,這些恐怖景象絕不是一個3歲孩子的稚弱心臟能夠承受的,怪不得她嚇得瑟瑟發抖……
最后,我給女兒暫停了兩周的課,并通過繪本、游戲等多種方式,告訴她電視新聞、童話故事跟現實生活的區別,并帶她去參觀了一些消防栓和滅火器,講授了很多消防知識,她才肯重新回到教室。
兒子在兩歲多時,曾非??咕芟搭^。每次帶他去洗澡,他就苦苦哀求“媽媽,可不可以不洗頭哇?”如果我說不能,他就趕緊逃走,即便被強行抱進澡盆,也是哭得一塌糊涂。
“這孩子不愛干凈,這孩子脾氣倔”。這是我當初的反應。多年以后,我從一位心理學家的書上看到:許多孩子,對于“水”都有本能的恐懼。尤其是當水流到他的鼻孔或嘴巴里,他會以為自己快要被淹死了。作為大人你可能覺得這種想法非??尚?,可對于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而言,這種恐懼是實實在在的。
兒子有一個同齡伙伴晨晨,一直抗拒使用馬桶。雖然幼兒園有兒童專用小馬桶,晨晨還是堅持只用自己的便盆。后來他媽媽跟我說了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某天半夜晨晨要尿尿,晨爸抱著孩子去大人馬桶上把,可能睡得太迷糊,失手讓兒子掉進了馬桶。雖然孩子沒受多大傷,可是此后看見馬桶就恐懼,擔心自己會掉進去……
總之,對于一個幾歲的孩子,他的生活體驗極其有限,恐懼真的是無所不在。家長還是需要多些耐心,因為恐懼,是人類自帶基因。事實上,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正是“恐懼基因”使得人類本能地遠離危險,延長了壽命。因此才有專家指出:越恐懼的孩子,越容易生存。
不能強迫,但是也不能由著孩子不刷牙、不洗澡、不上幼兒園,對吧?
一定有一些方法,可以讓孩子戰勝恐懼,慢慢適應他不喜歡的事情。這些方法聽起來可能大費周折,但是總比強迫或放任這兩種極端的選擇要好。

對于兩三歲,甚至五歲以下的孩子,表達清楚內心的真實想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好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耐心地去詢問,如果始終問不出蛛絲馬跡,可能需要角色“代入”,替孩子把恐懼說出來。
“水流進我的鼻子里,好難受啊,我也不喜歡”;
“你給媽媽刷牙試試,哎喲,我好害怕你把我戳痛”;
“我也害怕著火,如果遇到火災,咱們趕緊逃走吧!”
當孩子看見爸爸媽媽還原了自己的行為,也會恍然大悟:“原來我是因為這個害怕,原來大人們也會害怕”——一旦孩子對于自己的感受有了認同和接納,焦慮和自卑感就會得到緩解。
兒子2歲多時,我給他買了小便盆,剛開始拿著當玩具還挺高興,但要讓他蹲上去排便時,卻拼死不同意。為了消除他對這個新東西的恐懼感,我經常給他表演蹲在便盆上拉臭臭。我說“寶寶,媽媽肚子不舒服,想拉臭臭了”,然后飛快坐到便盆上,假裝使勁,5分鐘后,我“終于拉完了”,很滿足很開心地站起身。在表演幾十個場次以后,終于有一天,兒子表示也想試試。
害怕刷牙的孩子,給他一把小牙刷,讓孩子給洋娃娃刷牙,給爸爸刷牙,給媽媽刷牙。被他刷過的人會害怕,會哭嗎?孩子體驗過就明白了。
讓孩子適應蓮蓬頭洗澡,也是一道難關。為此寶爸專門演習了一番,他把水噴到臉上,先假裝難受地大喊大叫,忽然又一抹臉,壞笑著對兒子說“哈哈,我沒事兒”!
最恐怖的永遠是想象中的,無法預知的事情。因此讓孩子正視他“想象中”的恐怖場景,也看到“最壞的結局”(其實不那么可怕),孩子的恐懼感就會減弱,直至消失。
你嘗試了很多方法,還是沒有效果,那就耐心等待吧!孩子需要時間成長,恐懼需要時間來遺忘。但是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還是不要放棄努力,或許在不經意的某一刻,孩子的頑固就有了“松動”,家長就可以趁熱打鐵,給予鼓勵和褒獎。
不愛洗頭發的孩子:可以先試著用濕毛巾給孩子擦洗,第二次又讓毛巾更“濕”一些,有一些水流到孩子臉上;孩子沒哭,就給孩子一個親吻,夸贊他的勇敢。
不愛刷牙的孩子:在某一次游戲之后,愿意讓媽媽刷一下,然后是兩下,三下,每延長一點點刷牙的時間,媽媽都該給予一個大大的擁抱!
抗拒馬桶的孩子:暫時先讓他穿紙尿褲,然后每隔一段時間,提醒孩子是不是要便便了,要不要喂小鴨子吃飯(很多便盆都是動物造型)。先鼓勵孩子在便盆上坐一坐。孩子剛洗完澡,再鼓勵他光著屁股在小馬桶上蹲一會兒,孩子肯蹲下去,就值得你鼓掌。
總之,對于一樣新鮮事物,不同孩子的適應過程不一樣,短則幾禮拜,多則大半年,如果你急切強迫孩子就范,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讓這個適應期拖得更長也更痛苦。
耐心引導,相信孩子早晚能夠學會或者適應,這世上沒有永遠不肯洗頭、不肯刷牙的孩子,也沒有永遠不肯離開媽媽的孩子,對不對?
作者簡介:華川,美國正面管教協會認證家長講師,著有《左寶右貝:二胎媽媽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