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道光皇帝(1821-1850年)統治時期,清王朝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特別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社會逐步進入半殖民地時期,加之天災人禍,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國家日趨貧困。由于國家財政的拮據,使景德鎮官窯瓷器的生產每況愈下。在清宮舊藏品中,道光朝的瓷器庫藏數量較之乾隆、嘉慶朝有了大幅減少,在數量不多的道光朝瓷器中,絕大部分又是沿襲前朝的傳統品種,并無創新之作。但是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道光時期的景德鎮御窯廠卻傾全國之力,生產出了一大批能夠代表當時制瓷最高水平的慎德堂款瓷器。
這批瓷器的底款為何不是“道光御制”,而是“慎德堂款”?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加以介紹。
慎德堂
慎德堂是圓明園九州清宴建筑群中的一座。九州清宴是圓明園最早建成的園區之一,屬庭院內院(園中園)。朝廷對于進入園區的人員有嚴格的規定:“嘉慶八年二月,圓明園總管太監傳旨:九州清宴系屬園庭內園禁地,官員、園戶、匠役等具不應擅過如意橋、南大橋。嗣后即或遇有修活計,亦須預為奏明先報關防,方準官員、園戶、匠役過橋。著傳烏蘇楞額。欽此。”九州清宴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島上,由三大殿構成其中軸線(如圖),島與陸地之間由如意橋和南大橋相連。由南向北第一進殿為圓明園殿;第二進殿為奉三無私殿,清帝用于舉辦宗室宴請;第三進殿為九州清宴殿。殿內設有東、西暖閣,建有仙樓,是慎德堂建成前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在圓明園居住的主要寢宮。
慎德堂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成,位于三大殿的西邊,是由乾隆皇帝的書房樂安和、清暉閣及樂安和北側的魚池改建而成,同時建成的還有其愛妃全貴妃居住的寢宮——湛靜齋(咸豐皇帝出生的地方)。慎德堂為三卷式建筑(如圖),分為前層、中層、后層,殿內設有書房和寢宮。道光十一年三月慎德堂建成之初,道光皇帝曾傳旨用大量金銀珠寶進行殿內裝修,在其槅扇門、窗戶及床罩處張貼有道光皇帝御筆的大、小福字及臣工們畫的畫條、畫批。大殿明間設有寶座,寶座上的詩匾下掛有道光皇帝親筆御書的“福”字做成的玉璧子。原來曾掛在奉三無私殿的道光皇帝御容畫軸及道光皇帝喜歡的兩塊“公正平和”“安詳靜”匾額,也被移掛在了慎德堂內。殿內的養正書屋為道光皇帝讀書、習字之所,其外間東窗戶及南邊玻璃上同樣掛有道光皇帝御書的福、喜字。堂前院內擺有白色太湖石及九口木質魚缸,種著牡丹、芍藥、蘋果樹等花木。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三月慎德堂毀于英法聯軍的大火中,只留下一片殘垣斷壁。今天我們只能從前人留下的圖畫及燙樣中觀其建筑,覽其壯美。
慎德堂作為皇帝在圓明園行宮中的主要生活場所,必定需要大量陳設及日常用具,景德鎮御窯廠大量生產的慎德堂款瓷器,就是道光皇帝在圓明園中的御用之瓷。
慎德堂款瓷器賞析
—— 碗 ——
碗作為日常用品,用途廣泛,歷朝歷代都大量燒造,故宮博物院藏慎德堂款的瓷器中,碗的數量最多。有些碗造型、裝飾圖案均相同,只是大小尺寸、釉色和裝飾圖案不同,大多為敞口、弧壁、圈足,極個別的為撇口、深腹。碗內施白釉,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外壁以黃釉為地,以紅綠彩滿書三組上下相對的干支紀年圖,其中“丙申”二字為紅彩書寫,這是特別標注的燒造年代。
粉彩開光博古纏枝蓮紋碗
高 6.1厘米 口徑 14.5厘米
足徑 5.3厘米 清宮舊藏
碗敞口,弧壁,圈足。足內紅彩書“慎德堂制”四字楷書款。碗內壁光素無紋,外壁有四組圓形開光,內粉彩繪瓶插五谷、夔龍銜彩燈等,寓意“五谷豐登”,間飾纏枝蓮紋。
此碗于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進貢到宮廷,檔案記載的名稱為“五谷豐登”,當時燒制了大碗、中碗、湯碗、飯碗各二十件。此碗應為中碗之一。故宮博物院現藏有此式碗兩件,晚清時放置于上書房。咸豐時期有與其相近的貢瓷。
粉彩夔鳳穿蓮紋碗
高 5.2厘米 口徑 11.5厘米 足徑 4.2厘米 捐贈
碗敞口,弧壁,圈足。足內紅彩書“慎德堂制”四字楷書款。碗內心光素無紋,外壁以粉彩裝飾,通體繪花形夔鳳穿行于變形寶蓮花中,鳳與花均較多地采用了深粉色調,顯得有些艷俗。
此碗于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進入宮廷,當時燒造了“五彩串花大碗二十件,五彩串花中碗二十件,五彩串花湯碗二十件,五彩串花飯碗二十件”,此為飯碗之一。
夔鳳穿蓮紋自晚清開始流行,道光十年下諭旨將其添于大運瓷器的清單中,道光十年后年年有燒,但尺寸較大。
粉彩描金十八羅漢圖碗
高 6.1厘米 口徑 14.6厘米
足徑 5.3厘米 1965年收購
碗敞口,弧壁,圈足。足內紅彩書“慎德堂制”四字楷書款。碗內心光素無紋,外腹部以粉彩繪十八羅漢。此碗較多地使用了金彩裝飾,每位羅漢的衣飾均用金彩勾勒,顯得熠熠發光。
此碗于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進貢到宮廷,是為道光帝萬壽而燒,當時燒造了“十八羅漢大碗二十件,十八羅漢中碗二十件”,此為中碗之一。
十八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原為十六羅漢,后由于畫家們在十六羅漢之外加繪了兩人,變為十八羅漢。自元朝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雕塑十八羅漢像,其羅漢各俱情態,各有其名,分別為降龍、伏虎、笑獅、騎象、坐鹿、布袋、芭蕉、長眉、歡喜、沉思、過江、探手、托塔、挖耳、看門、開心、舉缽、靜坐諸羅漢。
粉彩描金人物紅蝠紋碗
高 7厘米 口徑 17.3厘米
足徑 6.2厘米 文聯局調撥
碗敞口,弧壁,圈足。足內紅彩書“慎德堂制”四字楷書款。碗內心光素無紋,外腹部粉彩繪人物圖案。站于山崖之上的孩童正在放飛一口銜黃色葫蘆的紅蝠,一白眉長者衣著團壽長衫,一手持金“喜”字拐杖站立一旁,另一手指向空中的蝠、蘆。山崖邊青松挺拔,枝繁葉茂,空中彩云朵朵,氣氛祥和。
此碗為道光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九江關監督魏襄向清廷進貢的貢瓷,當時進貢了“洋彩福、祿、壽、喜大碗二十件,洋彩福、祿、壽、喜中碗二十件,洋彩福、祿、壽、喜湯碗二十件,洋彩福、祿、壽、喜飯碗二十件”,此為大碗之一。
“福、祿、壽、喜”是中國傳統的四大吉事,象征著福氣、官運、長壽和財運,此碗將其集于一身,涵蓋了普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粉彩嬰戲紋碗
高 7.2厘米 口徑 17.4厘米 足徑 6.2厘米 1960年收購
碗敞口,弧壁,圈足。足內紅彩書“慎德堂制”四字楷書款。碗內心光素無紋,外腹部粉彩繪十六子紋。
此碗為道光十五年皇帝萬壽時所燒,檔案記載“十六子大碗二十件,中碗二十件”,此為大碗之一。
十六子紋因其畫面有十六名孩童而得名,初見于明永樂時期,至清代成為按年定制的紋飾之一,嘉慶前繪此種紋飾的碗常被稱作“娃娃碗。道光時期其所繪紋樣為固定圖案,均為孩童游戲之態,裝飾于碗、盤、瓶等器皿之上。
黃地綠龍紋碗
高 7.2厘米 口徑 17.6厘米 足徑 6.2厘米 清宮舊藏
碗敞口,弧壁,圈足。足內紅彩書“慎德堂制”四字楷書款。碗內心光素無紋,外壁以黃地綠彩為飾,繪行龍九條,龍呈大頭、細身、肉尾,九龍雖形態各異,但均顯細弱之狀,已無清早期龍紋的兇悍目光、強壯筋骨。
此碗為道光十七年專為道光帝萬壽所燒,于當年八月初八日進貢到宮廷,當時進貢了“綠龍大碗二十件,綠龍中碗二十件,綠龍五寸碟三十件,綠龍九寸盤十件”,此為大碗之一。故宮博物院現藏有此式大碗三件,晚清時置于誠肅殿。
—— 蓋 碗 ——
主要用作飲茶器皿。清朝宮廷飲茶之風興盛,宮廷內專門設有茶庫,“茶庫在右翼門內配房,并專司收存人參、茶葉、香紙、顏料等項。”據《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記載,“凡貢茶,江南省六安州霍山縣每年交六安茶四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兩,由光祿寺轉交茶庫;浙江省每年交黃茶十八簍,每簍八百包,由戶部轉送茶庫。陽羨貢茶,元、明最盛,本朝止歲貢芽茶一百斤”。這說明宮廷對于茶葉的需求量很大。每年皇帝在“升殿侍班儀、大燕之禮、名將之禮、大婚之禮、冊立皇后之禮”等大型活動中,還會賜茶給王公大臣,即所謂“御殿慶賀,例有賜茶之典”。據檔案記載,道光時期各式茶碗、茶壺、茶盤、茶托、茶船等用于飲茶的器皿大量出現,但在目前故宮博物院所藏慎德堂款茶具中,僅見茶碗一類,以粉彩居多。
粉彩描金靈芝水仙紋蓋碗
通高 8.5厘米 口徑 10.8厘米 足徑 4.6厘米 文聯局調撥
蓋碗撇口,弧壁,圈足。碗上附蓋,蓋面隆起,中心置環形抓鈕。鈕內、足內皆紅彩書“慎德堂制”四字楷書款。內光素無紋,外壁以白地粉彩裝飾,通景繪花卉紋,以金彩描繪的繡球花,留白勾勒的水仙花,紅色的靈芝及嬌嫩的枝葉,清新奪目。蓋面紋飾同于腹部。
此蓋碗于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進貢到宮廷,為當年的春節燒制,檔案記載的名稱為“金如意花卉茶蓋碗”,共二十副。故宮博物院舊藏中還有一件同樣紋飾的碗,晚清時收于茶庫的大漆盤內,蓋已缺失。
白地軋道描金紅龍紋蓋碗
通高 8.4厘米 口徑 10.4厘米 足徑 4.7厘米 清宮舊藏
蓋碗撇口,弧壁,圈足。碗上附蓋,蓋面隆起,中心置環形抓鈕,鈕內、足內皆紅彩書“慎德堂制”四字楷書款。碗內、圈足內及蓋鈕內均施松石綠釉,外壁白地紅彩裝飾,白色地上采用軋道工藝刻劃海水,水面之上用紅彩描繪雙龍趕珠紋,龍身以金彩勾勒。蓋面紋飾同于腹部。
此蓋碗于道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進貢到宮廷,是為當年春節燒制,檔案記載的名稱為“釉里紅龍茶蓋碗”,共二十副。晚清時收于茶庫。(未完待續)(責編:辛友)
注:文中文字部分轉引自《故宮博物院藏慎德堂款瓷器》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