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巧克力去哪兒了?
?張燕

同事結婚,給我班三個老師發了喜糖,包裝精美的盒子里有6塊巧克力,我隨手就放在了教室里的柜子上。中午,當我打開盒子時,卻驚異地發現里面的巧克力不翼而飛。
這時,一個小朋友跑過來告訴我:“老師,這是偉偷吃的。”“對,對,是偉偷的。”又有小朋友在旁邊連聲附和。“偉偷吃了巧克力,他就是小偷,小偷是要被抓走的。”另一個小朋友大聲喊道。
偷?這個字強烈地刺激了我。
我知道,對于6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嘴上的“偷”并無太多惡意。但,對于偉呢,如果他聽到這個刺眼的字,會怎樣呢?
我把目光轉向偉。
在那一剎,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看到過的一個情景——
一天早晨,大家都在操場玩,我卻發現偉正一個人在玩具區那里,我問他:“你怎么一個人在這兒呢?”他遲疑了一下,說:“進教室小便。”我看見他一只手插在口袋里,不安地動來動去,表情很緊張。我繼續問:“怎么了?”他起初不作聲,只緊張地看著我,在我再三追問下,他才不情愿地拿出了口袋里的東西,原來是一塊積木。
當時我沒有太當回事,只是叮囑他,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
此刻,我盡量溫和地問他:“偉,是你拿了巧克力嗎?”偉搖頭,低聲道:“我沒拿。”我有點生氣了,同學都看到了還撒謊!這時,保育老師推著餐點車進來了。
小朋友們吃餐點的當兒,我還在琢磨這件事。
偉是個聰明的孩子,平時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很強,從他的眼神我分明感到他其實知道自己不該這樣做——但還是做了。更叫人擔憂的是,他已經懂得了掩飾。
我要怎么做才好呢?他畢竟還小。但也正因為小,我不希望他養成壞習慣,只要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占為己有。我想起了惠特曼的詩: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開的紫丁香,那么它就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雜亂的野草,那么它也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
餐點過后,我悄悄地拉偉到了室外。
“偉,巧克力是你拿的嗎?”偉沉默。
“老師保證,只要你說實話,就一定不會挨批評。你要相信我。”
我堅定又誠懇地看著他。終于,在我目光的感召下,偉點頭了。
“老師,是我拿了巧克力。”
“一共有6塊呢,全部拿了嗎?”
“嗯。”偉輕輕點頭。
“現在還有嗎?”
“都吃了。”
說完這一切,偉低著頭咬手指頭。
我想了想,說:“你很喜歡吃巧克力,是嗎?”
“嗯。”他點頭,繼而說道:“媽媽不愿意給我買。”
“以后想吃巧克力呢,跟老師說,老師會給你。但是……”我停頓了一下,用認真的口吻說:“不能悄悄地拿別人的東西。這樣做是不對的。”偉點了點頭。
這件事并沒有結束,我想以此契機幫他改掉壞毛病。
偉偷偷拿東西是怕自己的要求得不到老師同意,假如我能讓他感到自己的合理要求都能得到滿足,老師值得他信任,那么他還會私下做這些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