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福芳
孩子沒玩伴,怎么辦?

?肖福芳
江蘇泰州一讀者來信咨詢:我家女兒今年8歲,平時在家基本都是我們陪她玩,但我們也有各自的事情要做,沒人陪時,她就自己看電視或電腦。我們覺得電子產品會影響她視力,所以很矛盾。我們該如何處理這個矛盾?
答:一、孩子所需要的
1.需要小伙伴
在與小伙伴的交往過程中,孩子的社會化功能才能得以發展。這是父母陪玩所不能替代的,因為父母很難像一個8歲的孩子那樣,跟自己的女兒互動。另外,跟父母一起玩,通常父母都會讓著孩子,但跟同齡群體在一起,他們會發展平等的關系。當然,他們會產生一些沖突,也會自我調整,這有利于他們情商的發展。
2.需要看電視
電視可以滿足孩子的一些心理需求。一方面,看電視使孩子放松心情。上學的孩子,經常會感到一些壓力,來自學業的,來自同伴群體的。我們會發現,孩子喜歡看幽默的節目,哈哈一樂,有些壓力隨之釋放。另一方面,電視節目也是孩子之間交流的話題,使他們的關系更加緊密。
二、如何處理這個矛盾?
1.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和伙伴玩
看一看小區里有沒有同齡的孩子,給他們創造機會一起玩。也可以為孩子報個興趣班,一是發展興趣,二是有一個伙伴群體的氛圍。
2.為孩子篩選電視節目
有些電視節目不利于孩子的主動思考和創造力發展,甚至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所以不能放任孩子隨便看,家長要適當地參與和把控。鎖定同齡人都看的電視節目或者適合一家人看的節目,是一個好辦法。
3.學會和孩子制定契約
與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契約,并有意去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家長一定要信任孩子,可以說:“哦,那我們說好了。媽媽相信你,你一定可以到時間自己關掉。”家長也要遵守家庭契約,比如孩子做作業時,大人也不去看電視等等。
浙江杭州一讀者來信咨詢:我家兒子5歲,最近他拿回家一個玩具,說是小朋友送的,后來證實是他偷偷拿別人的。之后又出現過幾次類似行為。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出現這種不良行為呢?
答:一、孩子為什么干壞事?
心理學家說,孩子3歲左右,就能意識到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是錯的。但是,孩子就是這樣,明知是錯,還要去做。而干壞事的背后,有更深層的原因。
1.關系出現了問題。如果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玩得很好,可以通過借或者交換的方式,來獲得這個玩具,他可能不會去偷。如果孩子和家長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表達愿望和想法,不用擔心被懲罰,也可能不會撒謊。所以,當孩子干壞事時,我們也需要反思,是不是孩子與其他人的關系出現了問題。
2.干壞事背后隱藏著破壞欲和創造力。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認為,孩子的壞行為跟人的創造性有關。我們生存的世界,早已形成了應該有的秩序。當孩子明知規矩不允許,還要偷拿和撒謊,心中有著一股沖動,就是要打破什么。孩子往往通過一些失敗的體驗,才知道怎么去遵守規則。
二、父母要怎么做呢?
1.通過表達真實情感,來修復關系。孩子干了壞事,父母會很生氣,很傷心,這是正常的,父母不需要向孩子隱藏。恰恰相反,父母需要跟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講一堆大道理。真情實感比道理更能觸動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除此之外,孩子可能害怕認錯后父母將不再愛自己。此時,父母可以抱抱孩子,告訴孩子父母還是愛他的。處理得當,壞事變好事,孩子會感受到與父母的關系更加緊密了。
2.讓孩子體驗,干了壞事就要承擔責任。你可以要求孩子把玩具還回去,并向對方道歉。5歲的孩子,可能會很害怕一個人面對這樣的場景。所以,你可以陪著孩子去,給孩子支持,但不能代替孩子道歉。
(作者系復旦大學心理學碩士)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編輯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