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姝
【摘要】目的:評估婦科臨床中慢性盆腔炎診療方法和療效情況。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因患有慢性盆腔炎進入我社區衛生服務站婦科施行診療的73例女性病人為探究對象,隨機將其劃分成實驗組、對比組,經醫師確診以后,實驗組39例選用腹腔灌注方式展開治療,對比組34例選用給服抗生素藥展開治療,對比兩種療法的運用療效及有關指標情況。結果:評估發現,實驗組藥物起效平均時間、總體療效均優越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灌注中,出現不適反應的病例占5.13%(2/39);對比組用藥期內,出現不適反應的病例占23.53%(8/34)。兩組組間對比差異較大(P<0.05)。結論:對確診患有慢性盆腔炎癥的病人展開治療時,適宜選用盆腔灌注方式,可取得較佳成效。
【關鍵詞】婦科病;慢性;盆腔炎;診治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5-0118-02
婦科臨床中的盆腔炎癥分成急性、慢性兩種,當中慢性的盆腔炎在發作初期不具典型病征,但伴隨病情蔓延發展,會對病人機體構成較大的負性影響。本文隨機抽選2015年5月-2016年5月因患有慢性盆腔炎進入我社區衛生服務站婦科施行診療的73例女性病人,將其劃分成實驗組、對比組,經醫師確診以后,實驗組39例選用腹腔灌注方式展開治療,對比組34例選用給服抗生素藥展開治療,對比兩種療法的運用療效及有關指標情況,現將此次調研情況闡述如下:
1.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5年5月-2016年5月因患有慢性盆腔炎進入我社區衛生服務站婦科施行診療的73例女性病人為探究對象,入選病人遵醫進行盆腔B超及相應檢查,并依循慢性盆腔炎權威診治標準展開病癥判別。隨機將其劃分成實驗組、對比組,實驗組39例:年齡間于21-53歲,平均(34±7.42)歲,患病時長在4個月-7年間,平均(3.4±0.72)年。對比組34例:年齡間于23-55歲,平均(35±6.94)歲,患病時長在5個月-8年間,平均(3.8±0.66)年。對兩組女性病人一般性資料展開比較,未見突出差異(P>0.05),可進行同期對照研討。
1.2方法
1.2.1疾病確診
醫師依循婦科醫學中有關慢性盆腔炎癥的規范化診治內容,對兩組病人展開各項體/病征鑒別,同時參照盆腔B超探查所得的結果,綜合評定每例病人的疾病準確狀況。若病人之前患過盆腔炎,需探查其有無過度疲累、下腹部脹墜、腰骶處酸痛等病征;同期檢查病人月經狀況(經期紊亂、白帶較多、痛經等),進而探查子宮內是否出現異常病變,典型征象屬條索狀,壓痛感覺顯著,且可觸及雙側亦或單側的炎性包狀腫塊;在子宮旁伴有結締性片狀組織變厚現象,帶有顯著壓痛。
1.2.2治療方法
實驗組病人經期過后,將膀胱尿液排出并平臥于操作臺上,對其腹部相應位置實施消毒,取臍連線、髂前上棘中間三分之一交界位置作為入針點,當病人鼓起腹部時,以垂直入針方式刺進一次性穿刺針,待出現落空感后移出針芯,再將輸液管按接在留置針上,注入200ml替硝唑+250ml生理鹽水+10ml地塞米松+16 萬U慶大霉素+4000 萬U糜蛋白酶,滴注完后拔掉針頭,用消毒紗布蓋住針眼,1周以后復診,若療效不顯著,還可考慮施行二次灌注。
對比組病人予以500mg左氧氟沙星,每日1次;400mg甲硝唑,每日2次,持續給服14天。
1.3效果評估
如果病人各種病/體征徹底消除,判定作治愈;如果病人各種病/體征部分得以消除,判定作有效;如果病人各種病/體征沒有消除或出現惡化跡象,判定作無效。
1.4數據處理研究
運用SPSS21.0版統計軟件對本次所有相關的調查數據予以整合處理,當中,( ±s)表示計量數據,(n/%)表示計數資料;運用 2檢驗組間計數資料的對比,計量資料比較通過t檢驗,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時表示為P<0.05。
2.結果
2.1兩組病例實施治療后的總體療效
實驗組藥物起效時間平均是(2.1±1.4)d,對比組藥物起效時間平均是(5.4±2.6)d;兩組病例實施治療后總體療效數據如表1所示,由表得知,實驗組總有效37例,占94.87%;對照組總有效24例,占70.59%。評估發現,實驗組藥物起效平均時間、總體療效均優越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病例實施治療后的不適反應情況
實驗組灌注中,有1例出現腹部疼痛、1例出現惡心現象,占5.13%(2/39);對比組用藥期內,有8例出現胃、腸道應激癥狀,占23.53%(8/34)。比較可知,兩組組間對比差異較大(P<0.05)。
3.討論
對慢性的盆腔炎癥進行對癥施藥時,腹腔灌注方式更具運用優勢,具體表現于以下幾點:(1)藥物直接抵達盆腔患處,既可加速血循環,又可提升給藥療效。(2)操作流程簡易,創傷小,病人依從性高。(3)藥物不對胃、腸道形成顯著刺激,預后成效相對較好[1]。如果對病人予以廣譜性強的抗生素藥,則需給服更多藥劑,且發揮藥物所需的時間較長,預后效果也不夠明顯,加之,口服藥劑會給胃、腸道形成較大的刺激負擔,干擾了藥物吸納及發揮的整體效率[2]。
本調研活動結果是,實驗組總有效37例,占94.87%;對照組總有效24例,占70.59%。實驗組藥物起效時間平均是(2.1±1.4)d,對比組藥物起效時間平均是(5.4±2.6)d。經評估,實驗組藥物起效平均時間、總體療效均優越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灌注中,出現不適反應的病例占5.13%;對比組用藥期內,出現不適反應的病例占23.53%。兩組組間對比差異較大(P<0.05)。
綜合所述,治療慢性盆腔炎癥適宜選用盆腔灌注方式,此醫療方法的起效速度快、總體療效好、施藥后不適癥狀少,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豐華,鐘穎.不同致病菌感染的慢性盆腔炎患者應用灌腸液的抗菌作用及對陰道微生態的影響[J].中國綜合臨床,2016,32(1):85-89.
[2]賀敏,鄭蓉.當歸芍藥散聯合三黃洗劑熏洗對慢性盆腔炎患者TGF-β1、IL-4及IL-10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6,36(4):130-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