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惠 姚玉娟
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策略
◎孔 惠 姚玉娟
高等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辦學目標。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期間已經取得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基本問題嚴重制約著高職教育的順利發展。其中探索成熟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便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問題,院校并未形成科學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不但有利于職業學校及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有助于企業實行人才占了,更是生產力的基本客觀要求。為此,我國高職院校應深入研究國內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并積極開展與企業的聯合辦學機制,規劃校企合作的教育體系,從而確保校企合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政府及財政支持方面。發達國家主要依靠制定法律法規支持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德國不僅頒布了嚴密詳細的職業教育體系,還規定了企業應在職業教育中應僅的義務與權利。而我國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則基本處于自由狀態,產學結合的模式根本得不到有效解決,企業在高職教育中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同時,我國職業教育的經費方面也存在問題,校企合作成本要遠高于普通大學經費,資金短缺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企業開辦目的是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學校則屬于公益性組織,兩者本身便存在較大矛盾。同時,企業對校企合作的認識也不夠深刻,加之短時間內無法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以致企業將高職學生看做負擔。還有部分企業只關注名校及名專業,合作內容也僅僅局限于技術開發以及科技成果等方面,比較偏重學生的就業培訓,并不重視人才的合作機制。
校企合作具體問題。首先,高職院校并未將校企合作落實到教育體系的每一個環節,以致教學課程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現嚴重脫節,且企業并未參與學校課程設置、教育計劃以及人才培養等教學體系。其次,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訓活動與企業出現斷層,校內的實訓實驗室僅用于局部的案例訓練,且考慮時間即空間條件的限制,簡化了很多現實中的影響因素,無法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當前我國多數高職院校都是新建,多數由中專或普通高校改制而成,培養場所基本是教學樓及實訓樓,但其設計卻流于表面,實訓課程內容也與教學嚴重脫軌,無法獲得預期的實訓意義。即使學生在實訓室中按照案例要求進行業務的培訓活動,但這種實訓也僅僅分環節進行,學生無法真正體會到實際工作的復雜性與多變性,以致沒有真正進入工作角色。再次,當前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基本是本科畢業生,嚴重缺乏實際的工作經驗。但在國外教育中,學校都具備專職與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且其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有利于促進企業與高職的合作。但我國卻嚴重缺乏具備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對校企合作而言無疑于雪上加霜。最后,高職教育體系內部缺乏基本的溝通與交流,院校在設置專業時往往以自我為出發點,以致形成畸形的競爭環境。同時,職業院校的綜合實力也較弱,校企合作無法達到實際水平,為此高職院校應重點關注產品開發以及新技術的應用等問題。
加強法治法規建設,實現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政府在職業教育中具備比較重要的主導作用,為此應承擔主要責任,比如制定政策內容、提供經費、協調關系以及制定標準等,同時也應關心職業教育的宏觀與微觀問題,創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圍,規范深化校企合作,實現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途徑多元化。
適應經濟發展,學校主動與企業展開合作。企業應該成為高職院校的辦學主體,以增強其培養人才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便為企業提供全程的辦學服務。同時,學校也應加大宣傳力度,讓企業充分了解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并做好與企業的溝通交流工作,善于總結,不斷改進。同時,高職院校還應增強服務意識,主動關心企業對科技人才的需求,幫助企業開發出更具利益率的產品,從而形成校企合作的互動機制,構建校企合作的專業機構。
建設校企合作的質量評價機制。校企合作機制是確保高職教育質量的基礎,也是保證校企深入合作的標尺。為此,企業應與學校開展聯合考試制度,并設置專門的作業評估方法。同時,企業與學校共同決定學生是否可以獲得相關技術證書,且畢業設計也應在企業內部完成,具體包括實際環境、教師指導等方面,畢業答辯環節的評定也應由企業與學校共同決定。
促進師資隊伍轉向雙師型。優秀的師資是高職院校辦學的根本保證,為此,職業教育應重視實現師資的雙師型,一方面可以在企業內部聘請兼職教師,緩解職業教師與專業教師結構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校的專職教師到企業內部進行深入學習,與企業工作人員在課程、專業、企業管理以及技術等方面進行交流,并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經驗。
高職院校應建立雙導師與雙基地的培養模式,且企業也應積極參與學生的培養與管理過程,并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結合實際職業要求,共同研究制定課程的設置計劃及教學安排。同時,學校與企業也應共同協商,并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將學生安排至企業不繁忙的季節進行實習,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在課程設置方面,也應根據企業需求,增加一些實用性的選修課程,這樣才可以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并確保企業成為學校的產學基地。而學校也可以為企業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從而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
(作者單位: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