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逸飛
《F1速報》雜志“封面故事”專欄分析
◎羅逸飛
本文以《F1速報》雜志的封面故事專欄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封面故事報道的選題、內容、特點、標題、語言、圖片的等內容的分析,探索封面故事報道的趨向,以及封面故事報道與雜志品牌建立的關系。從這一課題的研究中,可以探索其他小眾體育項目的傳播,同時可以對其他專業型雜志的編排和運營產生借鑒意義。一本專業性極強的小眾消費型雜志能夠一步步走到今天,并且成為中國車迷心中專業報道賽車的品牌,必然具有分析和研究的價值。
《F1速報》從2004年9月創刊以來,一直都在為國內的F1車迷提供最新的F1賽車資訊,在其創刊之初,還只是一份十分小眾的體育雜志,但是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后,《F1速報》已經成長為一本月發行量超過15萬份的雜志,在國內的車迷心中有了穩固的地位。
《F1速報》是我國唯一一家得到FOM(F1運營公司)授權的雜志,它于2010年取得F1采訪年證,成為我國唯一一家獲得此項資格的平面媒體。《F1速報》雜志以封面故事作為其特色板塊,在雜志發展的不同時期,呈現出了不同的報道風格。在雜志創刊之初,由于F1這項運動在中國的普及度十分低,所以當時的封面故事主要集中于介紹車手,在經歷幾年的發展之后,其封面故事的主題開始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除了車手,還會介紹賽車,新技術規格等眾多內容,使雜志的內容更加豐富。
選題分析。《F1速報》封面故事的英文名在創刊之初并不叫“cover story”,而是叫做“top story”,其內容性質也與改版后的封面故事有所不同,在2010年改版前,封面故事的報道主題基本都是當月F1車壇的熱點人物,比如2006年舒馬赫退役、2007年庫比卡奪得分站冠軍等。并且人物報道主要集中于他在賽場上的表現和他過去的參賽經歷,主要表現方法是正面報道,表現出的人物形象在對于F1不熟悉的讀者面前顯得有些許臉譜化。在創刊之初的幾年中,由于F1這項運動在中國的普及度非常低,大部分觀眾只認識例如舒馬赫、阿隆索等明星車手,所以在那幾年中,《F1速報》的封面圖片主要是單人高清圖片,故事內容也主要是介紹車手們。
改版前,每一年的12月刊作為“年終總結”系列,封面故事的內容和年內其它11期的內容會有較大差異,除了介紹各個車隊中車手的大致情況,還會對本賽季車隊的表現,下賽季的準備情況等內容進行介紹。而每一年的1、2月刊,由于處于休賽期,所以在這段時間內的封面故事多聚焦于新人車手和各支車隊在冬季為新賽季的籌備狀況,例如:2006年的1月號雜志的封面是豐田為賽季準備的新車TF106;2007年的2月號雜志則是關于寶馬索伯車隊的新車手陣容;2009年2月號是法拉利的F60賽車和車手陣容。改版后的《F1速報》除了改變封面故事的英文名之外,還對整體板塊的安排做了大的變動,取消了許多花邊內容,取而代之的是更貼近F1比賽本身的內容。改版后,封面故事不僅局限于
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多的回歸了比賽本身,從賽車研發,到規則變動,再到車隊的發展歷程。其內容變得更加多元化,使車迷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這項賽事。《F1速報》2010年改版后,“封面故事”的主題由人物為主,逐步轉變為人物、賽事、賽車兼顧的模式。而且每一年的“年終總結”部分有時不在12月刊上刊登,而會轉移到下一年的第一期,如2014年的“總結”,被推遲到了2015年一月才出版。
改版后,《F1速報》的封面故事中,對某一車手的介紹相對減少,會出現封面人物或賽車并不是封面故事的核心內容,如2016年4月刊,以開賽4連勝的德國車手羅斯博格作為封面人物,但是封面故事的內容中,有關他的內容只占到了1/5,更多的版面是來介紹新賽季的變化。另外,在改版之后,雜志更多地將賽車作為封面圖片,并且大多數情況下都在1、2月刊中出現,而這段時間正好是處于各車隊發布新車的時間,在賽季開始后,各種事件不斷發生,賽車作為封面圖片的比例大大減少,這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F1速報》雜志封面故事選題與賽事報道密不可分,是根據賽事變化做出的決策。
報道態度。在報道封面故事時,雜志的報道一直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從04年至今,所有的封面報道里,沒有出現過過激的字眼和表達,始終是一種旁觀者和傾聽者的態度去報道新聞,這是一家負責任的、中肯的媒體應有的態度。并且雜志在故事中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背景的詳細闡述。如在2016年6月刊中對維斯塔潘的介紹中大量地進行側面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更加凸顯人物的個性。《F1速報》能夠一步步走到今天,與其詳實,有深度的客觀報道是分不開的。
敘事視角。《F1速報》的封面故事中,記者多采用第三人稱的方式來講述故事,更多地是采用直接引語來敘事,在介紹人物時尤其如此。當各支車隊發布新賽季賽車時,封面故事更多地會關注賽車,但是更多的間接引語和平鋪直敘占到了一大部分。在遇到特殊事件時,如車隊周年紀念,車手逝世,規則發生變動等,雜志的語言風格又會發生改變,正面報道與嚴肅的風格占到了絕大部分,在2015年8月刊的封面故事中,由于法國車手比安奇的逝世,整篇封面報道都呈現出悲傷的氣氛。
圖片應用。《F1速報》在封面報道中也會有大量圖片的應用,早期的封面報道由于大多數是介紹車手,插圖的內容大部分也是車手在領獎臺上的慶祝照片,或者是比賽過程中的抓拍。轉型后,插圖的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除了原有的領獎臺和比賽抓拍,也會有車手在比賽之余的照片,使人物形象在讀者面前顯得更加飽滿。封面報道中,賽車圖片也逐漸增多,會出現一整版的圖片,多為封面故事主角的照片,或是相關人士的照片,除了特殊情況,圖片均呈現出亮麗的色彩,充滿視覺沖擊感。還會有賽車部件的特寫圖片,使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車輛,比賽,及車手。

《F1速報》“封面故事”大多數的標題都是簡明有力的,有時候會是一個簡短的問句,有時候在介紹人物時只會用一個四字或三字詞,這種封面故事的標題可以使人一目了然,而且會對故事內容產生一定的閱讀興趣。而且每一期的封面故事標題都會在中文標題之下標上主角名字、外文標題或者是一句和文章相關的英、法語。如2015年8月刊,車手比安奇的去世新聞被作為封面報道,在中文標題下加入了“Au revoir,Jules”字樣,這種做法可以使文章格調有所提升,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外國讀者。
一個好的標題對于文章,以及雜志的生存是很重要的,《F1速報》“封面故事”的標題既可以點明文章中心,又可以吸引讀者興趣,值得其他雜志借鑒。
《F1速報》在不同的封面主題上,語言特點會有很大的不同。占大多數比例的人物報道上,整篇報道的語言基本是對人物的原話進行翻譯。在對話之中會加入一部分的對于該人物的評價,可能是來自車隊的同事,可能是來自家人,也可能是來自競爭對手。
在每年的“年終總結”時,封面故事都會關注各支車隊本賽季的整體表現,并且做出一個中肯的評價。在這種主題下,封面故事的語言特點與人物報道有很大的不同,大段的議論之中會加入小部分的對話,但是幾乎每一年的“年終總結”部分會以一段人物的話開始,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以車隊經理或者工程師的話開頭,在插圖部分同樣會在角落加入車隊領隊的結語,學習西方的報道手法,采用華爾街日報體,即以一個具體的事例,一個小故事、小場景、小細節開頭,再自然過渡,進入新聞的主體部分。
在有關于重大事件的封面故事中,《F1速報》多會用插圖,事件的表現更加詳細,例如2015年4月刊的封面故事,在法拉利經歷2014年的低谷后,2015年在馬來西亞再次獲得分站冠軍,作為當月的重大事件,被選為4月的封面。文章中以輕松的語言向讀者介紹法拉利之前的車隊人事變動,接著引用了車隊領隊阿德里巴貝內和公司前主席蒙特澤莫羅的話來引出正文,第二部分介紹為法拉利實現分站冠軍目標的車手維特爾,接下來介紹二號車手萊科寧當賽季的掙扎,最后作為故事的結語,雜志用兩個問句結束,使讀者意猶未盡,同時使車迷對接下來法拉利的表現充滿期待。
《F1速報》在“封面故事”之中,會把雜志編輯的文章與外籍特約記者文章的摘錄結合,并以社內編輯和記者撰寫的內容為主。不同于轉型前,轉型后的“封面故事”不再由外國記者撰寫,雜志進行翻譯,這表明《速報》雜志已經變得更加獨立和成熟,而對外國記者關于特殊細節的描寫,以及一些雜志本身無法采訪到的內容的引用也是雜志的特點之一,這可以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有深度。可以說“封面故事”已經成為了《速報》雜志的“靈魂板塊”,雜志的品牌建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封面故事”的支撐。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附屬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