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再生的文創策略

李永萍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2013年牽頭成立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
有些人認為文創是發展一些衍生性商品。其實不是的,文創是一種策略,是用文化和創意的力量去改變原來的生態,賦予它新的生命,因此它一定帶有旅游功能。但是在古村再生過程中,怎么導入文創?怎么活化?我講一些案例。
臺北市內有些歷史聚落,村內大部分人都離開了,只留下些弱勢人群。為了激發這些聚落的活力,“政府”出資修舊如舊。房子修好后,三分之一空間由原住民搬回繼續住,剩下三分之二的空間,引入國際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引入背包客旅館。村內的老人們除了開農產品小店外,還整理了村莊和家族的歷史,成為村里的導覽員,向游客講述村莊的故事。這樣,藝術家、青年背包客和村民一起在村內共生、共融。而這些聚落在改善了經濟的同時,也保護了自己的村莊和文化。
臺灣南投桃米村原是一個凋敝的村莊,當地農民沒有第二專長,又不愿意去城市打工。在這種情況下,桃米村的山林與生態資源就成為它最重要的資本。廖嘉展老師團隊發現國外有以生態旅游和生態社區為發展模式的成功案例,于是就思考在桃米村發展以生態保育為前提的生態旅游。桃米村生態物種豐富,單青蛙就有23種,針對這種情況,廖嘉展老師團隊邀請專家到當地進行生態物種的調查,并號召村中的年輕人參與,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他們花了兩年時間給村民上生態課程,培養了30位青蛙、蜻蜓、植物、鳥類方面的解說員。村民們通過解說拿到了
收入,形成了新的經濟模式。

臺灣屏東彩稻生活節

臺灣桃米村
福建嵩口古鎮是由臺灣團隊操作的。他們經過鉆研考證,用古法復舊了當地的一個城墻,使當地村民掌握了生存的新技藝,有了新的經濟來源。
除了硬件方面,還可以通過軟件——文化性的訴求讓時尚的城市跟鄉村做對話。比如,屏東的彩稻生活節,當地運用高科技,跟當地農民不斷探討,培育出不同顏色的水稻,并引入藝術家,最終使稻田呈現出美麗的圖案,成為具有創意的風景。“稻田餐桌”還把臺北最具有國際視野的名廚帶到鄉下,和當地的原住民用當地的食材比賽做菜,借此吸引游客,并讓游客了解當地的食材和物產。
在臺灣還有三位有機的農夫。他們在鄉下開了一間有機蔬菜書店,整間書店全是和有機農耕有關的書。早上,他們會把從地里采摘回來的新鮮的有機蔬菜放到書店里賣。在這間書店,你可以和這幾位農夫聊聊天,喝杯茶或者咖啡。這間書店現在已經成為當地一個非常重要的旅游景點。
臺灣的旅游非常有趣,我們所講的旅游不是大公司營運的,更多是很具創意的路邊風景。而我親身的經驗是,再尖端的藝術家都會被農民接受,而平凡的農民都非常有可能變成很具國際性的藝術家,所以藝術是一個最好切入的點。連路邊賣東西的阿婆,也可以經過年輕學生的創意,用廢棄的木板,為自己搭建一個時尚而充滿藝術氣息的小攤子。
通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農創、鄉創成功的關鍵是:大景點中要有小景點,小景點中要有令人感動的人文故事;要有高端創意的活動設計和公共藝術的置入;要提高農民、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和實行再教育。
在大陸,有些村莊在引入投資商后,雖然經濟提升了,但農民由主人成為雇員。而臺灣的經驗簡單來說就是:政府先制訂政策方向、標準化編列預算,聘請專家團隊進行教育。頂層設計、人才培育、產業孵化跟公共服務,這四項全部做好了,才會對接企業,引入商業。那時候,就算投資商進入,也不會出現大家一直擔心的喧賓奪主的問題。
我的觀點總結來說,就是古村項目改造要成功,必須要仰賴專家團隊活動策展,鄉村創客跟當地農民合作,農民自我提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財政引導,才能實現真正的活化與再生。
農創、鄉創成功的關鍵是:大景點中要有小景點,小景點中要有令人感動的人文故事;要有高端創意的活動設計和公共藝術的置入;要提高農民、村民參與的積極性與和實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