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婧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
論廣告作品的意義空白
曹 婧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
接受美學的理論大師沃爾夫岡·伊瑟爾提出了意義空白的相關概念。而在廣告作品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意義空白,召喚著受眾的填補與解讀。本文試圖解析一些廣告作品中的意義空白,探析廣告作品與受眾的具體關系,闡釋意義空白的功能,并對未來廣告的創造提出合理、有價值的建議。
廣告作品;意義空白;受眾
“廣告作品是以促進銷售為目的,包含著商品信息,具有被傳播或自我傳播能力,在廣告人的主觀創作下,通過技術手段所制作完成的,以大眾媒介為渠道的符號集合體。”[1]它包括了廣告的文案(例如廣告詞、文本解說等)、平面廣告、視頻廣告、音頻廣告,等等。廣告作品也是一種交流形式,廣告的最終完成期待受眾的加入,這種參與性來源于廣告作品中的意義空白,以及最終對商品的消費。
接受美學的理論大師沃爾夫岡·伊瑟爾感興趣的是本文如何、在什么條件下對讀者才具有意義這個問題。他試圖把意義當作本文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結果,當作“被經驗的結果”而非“被解釋的客體”。“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2]
1.1 想象與經典——廣告文本層的空白
伊瑟爾認為,文本中的空白是促使讀者想象、實現文本審美價值的前提。如果文學沒有空白,讀者便“不可避免地產生厭煩”,從而“離開游戲領域”。[3]廣告文本中的空白尤其表現在廣告詞中的空白,許多經典廣告詞的誕生便在于作者很好地召喚了受眾的好奇、迎合、期待心理,以下是三種不同類型的例子。
第一種是結構缺少型。如Jeep的汽車廣告語:“豪氣頓生”;大眾邁騰3.2L廣告語:“真正優尚,無需陪襯。”這些汽車廣告詞無一例外,都缺少了主語。因此,受眾在接受這類廣告詞時,很容易將主角聯想到自己,不管自己在真正使用了這款產品后,是真的會“豪氣頓生”,還是“無需陪襯”,受眾根本不在意,受眾在乎的是自己想象出來的這種高端的感覺。
第二種疑問句型。如迷你(MINI)汽車廣告語:“她可愛嗎?”;溫迪漢堡包:“牛肉在哪兒?”;派伯索丹牙膏廣告語:“你也許會奇怪,黃斑哪里去了?”以上三條廣告都以疑問句式很好地引起受眾的注意,帶有引導性質的語氣,讓受眾不由自主地積極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然后證實到,原來是這款商品“如此可愛”“藏了牛肉”“可以去除牙齒黃斑。”
第三種畫面感極強型。如美國音樂學校的廣告語:“當我坐到琴凳上時,他們都在笑我,直到我開始彈起來。”;美國聯邦快遞公司:“快腿勤務員。”;偉斯科清潔劑:“請涂在領子上。”畫面感強的廣告詞單純表達出一句話,在瞬間調動了受眾的想象力,但在最后揭示答案時,往往會令人恍然大悟,畫面感很好地召喚了受眾的參與想象能力,從而大大提升了傳播效果。
1.2 形象與蘊意——平面廣告層的空白
伊瑟夫說,“這一未定性的程度,實際上決定著審美效果的程度,并因此決定著一部作品的藝術特點。”[4]平面廣告作品上的空白點不能太多,且傳達的這個未定性必須是人們熟悉的一些常規慣例,這樣平面廣告傳達的銷售點才能被受眾理解并且接受。

圖1 百事可樂廣告
在百事可樂廣告展示的平面廣告中(如圖1所示),存在的意義空白就是“為什么老鼠洞會出現一只貓尾巴?”這時受眾便需要根據平面廣告上提供的關鍵點和常識進行聯想。原來是貓咪喝了這罐飲料,鉆進了老鼠洞。所有的未定點形成一個結構,暗示百事可樂的這款產品具有瘦身、減肥的功效。
1.3 懸念與啟示——視頻廣告層的空白
想象學美學大師英伽登說,“每部藝術作品,不論屬于何種類型,它都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它自身包含具有顯著特征的空白,即各種未定之域。”[5]影視廣告作品以蒙太奇的鏡頭組接方式,本身就設置了許多空白點,如果以設置懸念的方式來呈現作品,更需要受眾全程接觸作品,填補問題的答案。
如麥當勞的嬰兒篇廣告,畫面一開始是一個嬰兒伴隨著音樂隨搖籃晃動,嬰兒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母親走過來看到窗外的麥當勞標志后才明白小孩子哭笑的原因,受眾也是為之一笑。這樣的影視廣告設計在視頻開始階段完美設計出了意義空白點,然后吸引受眾觀看、揣測,最后恍然大悟,感悟出麥當勞如此富有童心、魅力,連嬰兒也為之沉迷。
現在國內比較流行的是連載廣告片,如益達口香糖、飄柔洗發水、德芙巧克力,等等。此類廣告片大多以男女愛情為線路,以系列的形式推出,無形中也增加了廣告的空白。受眾在分段觀看中增加了對故事性的渴望,增強了對下文的好奇心理、想象能動性,甚至去腦補未曾目睹的情節來得到心理安慰。
受眾在接受一部廣告片時,廣告片的人物、場地、情景和音樂組合在一起,各個元素相互襯托,反映故事,而空白正作為各部分空缺的空間填補、組織,使整個故事完整起來,并構成情節的發展。緊接著,在下一秒再次利用各個要素進行鋪墊,設置空白,令受眾專注于新的情節部分,直到所有的故事完結。例如:泰國人壽保險的視頻廣告,講述一個啞巴老爸對女兒深沉的父愛。在廣告開頭,出現了站在一個鏡子前的小女孩說:“我想要一個更好的爸爸。”緊接著,旁白:“而不是一個啞巴的爸爸”。創作者即刻給出了答案,但卻更加勾起了受眾的好奇心,啞巴爸爸到底怎么樣?
女孩的爸爸與一般的爸爸確實不同,天生啞巴、貧窮、單身,但是他真實的父愛卻征服了一切,包括叛逆的女兒。一些簡單的日常對白讓主人公在不同場景下講出,并設定一定的空白供觀眾腦補,能感覺到主人公濃濃的父愛,結尾出現了人壽保險的字幕,樹立品牌形象。
廣告片中的空白設置很好地把多個片段連在一起,形成整個和諧的故事結構。依靠這種和諧,感動了觀眾,達到了廣告需要傳達的效果。意義空白的設置最終目的還是對核心信息的加強傳播,依靠受眾的思維慣例所生產。
3.1 減少廣告作品中的意義空白
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加大了作品的未定性和意義空白,給人們的思維留下想象的空間,激發人們去積極地理解和想象。但是,廣告作品講究的是快、狠、準,在這個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快捷的時代里,廣告傳達的信息要一目了然,簡單明了,受眾在過目后才可以瞬間理解,加以記憶,最好是能快速產生形成消費意識或欲望。
因此,廣告作品的意義空白應盡可能少,廣告的意義傳達應該清晰、簡潔,對于核心信息的傳達更是應該盡量避免意義空白。
3.2 加強對受眾的審美教育
受眾對廣告作品的欣賞就是對廣告作品的創造,受眾就是作者,廣告作品的最終完成也有賴于受眾的理解和接受,那么受眾的頭腦是一片空白顯然是不行的。這就要求受眾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質修養,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審美水平,而這些需要后天各式各樣的審美教育才能達到。因此,加強對受眾的審美教育也是迫在眉睫。
3.3 滿足受眾的期待視野
接受美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視野融合”。所以,只有當廣告受眾的期待視野與廣告作品相融合時,才能談得上接受和理解。這里所謂的期待視野,包括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同時也包括人們的直覺能力和接受水平等。因此,創造者在創作廣告作品時,應充分考慮到當代受眾的流行趨勢、審美趣味和接受水平,然后創造出適宜的廣告作品。滿足創作的時代性和群眾性的要求,達到最大廣告傳播效果。而廣告作品的效果在于受眾接受廣告中的信息,最大的廣告效果是受眾能夠自覺地轉化為消費者,即使是潛在的消費者。
總之,廣告傳達的真正目的只有一個,讓受眾知曉商品,或者讓其直接成為商品顧客。因此,廣告作品里設置的意義空白都是精心設計,一切都掌握在創作者手中。受眾對于作品的想象、參與,其實都是受引導的一種行為,是一種“偽參與”。重點還是不讓受眾去偏離商品推銷這個核心圈子,因此關鍵核心的信息不能設置意義空白。同時,恰當、合理的意義空白設計也會讓廣告作品更具看點和吸引力,同時也要考慮到受眾的理解、接受程度、審美程度,過于矯情的空白設計會適得其反,陷入令受眾看不懂、理解不了的尷尬境地,從而影響了整個傳播效果。
[1]高山.廣告作品的重新定義[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7).
[2]童慶炳.文學活動的美學闡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法]羅伯-格里耶.羅伯-格里耶作品選集(第三卷)[M].余中先,等,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678.
[4][德]沃爾夫岡·伊瑟夫.本文的召喚結構:文學中的未定性[A].康斯坦茨大學研究論文匯編:第28卷[C].1970.
[5][波蘭]英伽登.藝術的和審美的價值[J].美學,1964.
曹婧(1992-),女,漢族,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