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市政協副主席、市總工會主席 許靜
小微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實踐與思考
□浙江省平湖市政協副主席、市總工會主席 許靜

近年來,浙江省平湖市在推進“兩個普遍”工作中,著眼于解決勞動關系中深層次的矛盾,不斷深化小微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機制,通過建立小微企業工資支付形式、時間、發放標準等制度,確保職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減少勞資糾紛等矛盾發生,達到勞資雙方“互利共贏、和諧發展”目的。截至目前,全市已簽訂工資集體專項協議1549份,覆蓋企業5513家,涉及職工24.83萬人,占全市建會企業總數的96.2%。小微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受到嘉興市祝亞偉副市長肯定;花園村村域小微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被全國總工會列入全國典型案例。
(一)加強領導,建立隊伍,確保協商機制落地開花
強化組織,搭建工作網絡。平湖市專門成立推進集體協商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辦、勞動、工商、工會等10多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各鎮(街道)系統(局)等相應成立工資集體協商小組和工作指導員隊伍,建立起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工作網絡。建立市、鎮(街道)、企業三級742名組成的工資協商指導員隊伍,定期聽取職工意見,完善和充實職工工資協商事項,做到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有班子、有機構、有隊伍,確保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有序推進。
落實責任,創建工作平臺。平湖市政府出臺《關于在全市企業中進一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若干意見》,將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列入市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議題進行專題討論,完善制定目標管理考核制度、合同備案制度和執法檢查制度,將推進非公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制度考核,并與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
創新載體,營造工作氛圍。依托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會議和區域(行業)協會平臺,建立覆蓋村(社區)小微非公企業區域性職代會和集體合同制度,實現制度建立全覆蓋,形成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協調勞動關系的新型服務載體和工作平臺。同時,充分利用工會網、工會報刊、工會信息的作用,宣傳工資集體協的典型經驗。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營造簽訂工資集體協商的濃厚氛圍,為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夯實基礎。
(二)因企制宜,分類建制,推進協商機制全覆蓋
分類指導,建立全方位的協商體系。對2400多家獨立建工會企業采取由企業行政與工會平等協商的方式簽訂工資集體協議。針對鎮(街道)、村(社區)所轄的小企業,按屬地原則在企業建立聯合工會,并由聯合工會出面分別與企業主、職工代表進行協商簽訂工資集體協議。根據類別,建立區域(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先后在企業比較集中的服裝、箱包、童車、潔具、光機電等行業推行行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
分層管理,形成多層次的協商體系。積極探索和推廣以鎮(街道)、村(社區)區域、行業為主體,由鎮、村工會直接組織指導的工資集體協商新機制和新模式,由鎮(街道)總工會或村(社區)聯合工會與各小企業業主代表和職工代表進行協商,建立工資集體協商機制。
分步推進,實現廣覆蓋的協商體系。通過工會、勞動保障局、行業協會等組織,建立三方協調會議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嚴格“協商、簽字、蓋章、公示”等各個環節。先后制訂工資集體協商職代會報告制、行業工會巡視制、職工代表監督制、職工意見建議反饋制等制度。針對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積極創新思路和方式,不斷鞏固完善,著力克服部分企業勞資力量對比不平衡、工會與行政之間地位不平等的現象。
(三)夯實基礎,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協商機制作用
開展要約行動,確保協商落到實處。對未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或工資協議已超過有效期限或無正當理由未能履行協議的企業、行業或區域,要求其所在工會主動代表職工方及時啟動“要約行動”,以書面形式向企業行政、企業代表發出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要約。
建立工資增長機制,確保勞資水漲船高。平湖市總工會專門組織人員對近年來全市各行業職工工資增長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在此基礎上根據工資指導價,建立健全非公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為在協商中確定企業普通職工工資增長率提供依據,改變以往職工工資增長由企業單方面說了算的局面。
明確協商條款標準,確保勞資都不差錢。在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中,針對部分企業對最低工資標準采取繞道走,將加班費、用餐補貼費、過年費等計入工資基數等典型問題,在工資集體協商中明確規定,簽訂的區域、行業工資集體協商中的底線必須高于該市的最低工資標準,明確最低工資標準所包含的具體項目,由勞動部門負責監督、檢查,從而保證了全市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落實。
強化協商指導力度,確保工作有序開展。把工資集體協商列入平湖市人大與工會聯系會議主要議題內容,不斷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和督查力度。對部分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趨于形式化,區域、行業工資集體協商操作不規范等問題,不定期地開展檢查督導工作,及時予以糾正,真正實現企業與職工“共決、共建、共享、共贏”新型勞動關系。
建立工資彈性協商,確保雙方同舟共濟。平湖市在原有工資集體協商基礎上建立了以集體協商為主導,包括集體性糾紛預警、職工工資協商彈性制、職工培訓、幫困救助、建筑施工企業工資保障金等五大制度在內的應急調處彈性機制。推動企業和職工在協商中“同舟共濟”。
當前,在一些生產經營狀況良好、管理制度較為完善、工會工作扎實開展的企業,集體協商工作全面推開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縱觀全局,推行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尤其是在外資企業及非公小企業推行仍困難重重。
(一)企業用工制度,有待于進一步規范。當前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整體局面使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對于企業的勞動侵權行為常常“敢怒不敢言”。在這種不平等的關系下,協商時職工往往不能理直氣壯、直抒胸臆。作為談判代表的工會人員、職工代表,也都是企業內部職工,必要考慮自己的飯碗,難免有這樣那樣的顧慮,這無疑會影響工資集體協商的效果。
(二)推行步履維艱,有待于進一步重視。企業行政方對工資集體協商了解不多,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工作中難免形式化;有的企業負責人擔心工資集體協商后,按照合同約定履行支付工資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降低企業收益,因而拒絕執行;部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后勁不足,經濟效益下滑,擔心實行工資集體協商后,會雪上加霜,因而借故拖延。
(三)推行流于形式,有待于進一步監管。部分企業雖然簽訂了《工資集體協商合同》,但有關政府部門后期監管缺位,造成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并沒有真正按合同約定的條款實施,拖欠工資,不繳社保現象依然存在。
(四)工會職能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在一些民企中,工會領導多由企業主任命或變相任命,有些行政干部兼任工會主席,在解決勞動爭議時,由他們代表職工同管理者協商,難以實現真正的平等。
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專業要求高、工作難度大,既關系企業長遠發展,又關系職工切身利益,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做到統籌安排、從長計議,積極穩妥、堅持不懈地加以推進。
(一)健全黨政主導的工作機制。依法治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提出的精神。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是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的重要內容。應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切實擔負起定政策、作部署、抓落實的責任,把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與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做到人員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責任到位。發揮好政府的主導推動作用,及時制定規則、規范程序、提供信息、引導進程、化解爭議,特別是盡快建立完善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勞動用工成本、勞動生產率水平等相關信息的定期調查測算、統計發布制度,為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提供數據支撐。科學合理界定協調勞動關系相關各方在推進工資集體協商中的職責任務,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企業和職工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夯實依法開展的制度基礎。健全的制度對于規范和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具有基礎性作用。對于未建工會的非公企業,一方面要抓緊時間,按《工會法》要求,建立健全企業工會組織;另一方面,可由區域性或行業性工會組織代行與企業方集體協商的權利,走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之路。在工資集體協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職代會的作用,廣泛聽取職工的意見。工資集體協商合同草案要經職代會討論通過,協商情況及履行情況要及時向職工公開,強化職工對企業內部分配的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使工資集體協商的過程成為職工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參加民主管理的過程。同時,建立完善積極穩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長效機制,保證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在規范、理性、有序的前提下穩妥開展。
(三)營造關心支持的良好氛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政策性強,敏感點多,社會關注度高,需要用正確輿論加以倡導。要通過廣泛宣傳引導,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工資集體協商的良好氛圍。在選樹先進典型的基礎上,借助各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加大對工資集體協商的宣傳引導力度,既發揮典型對各類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示范作用,促進企業樹立“協商促和諧,共同謀發展”的協商理念,又借助典型引導職工通過參與工資集體協商正確認識和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的關系,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把企業經營者和職工群眾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四)發揮工會組織的獨特作用。各級工會組織要著眼于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發展,依法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會組織,依法推動企業普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把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作為履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這一工會基本職責的核心工作來抓,作為工會組織發揮作用的重要著力點,作為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主要切入點;按照《中華全國總工會2011—2013年深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工作規劃》的安排部署,堅持分步實施、穩步推進、典型引路、分類指導,逐步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機制,切實把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工會和勞動保障部門要加大對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依法規范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行為,促進企業方與職工方平等協商,從根本上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五)扎實推進,綜合施策。要達到推進工資集體協商的目標,需要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在范圍上,要不斷擴大工資集體協商覆蓋范圍和集體合同覆蓋面,建會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和勞動合同簽訂率分別達到90%和100%;在標準上,通過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推動工資制度改革,形成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機制和增長機制,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在內容上,先以工資集體協商為主,逐漸發展到勞動安全衛生以及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最終達到涉及職工利益的所有事情都通過集體協商、協調、溝通來確定,實現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