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柏云
員工期待怎樣的心理援助
◎董柏云

董柏云 漫畫
近日,上海外服健康管理中心和上海外服人力資源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2016年上海白領健康指數白皮書》。該書顯示,企業正越來越重視員工心理健康在內的健康管理。職場壓力下,近半員工期待心理援助。此次調研發現,有40.5%的企業正在考慮為員工提供心理咨詢相關服務。(據4月5日《組織人事報》)
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心理健康管理是激烈競爭環境下員工的必然需求,將成為員工的普遍福利,也是企業吸引和保留員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據了解,現今有不少工會組織對員工開展心理健康講座,以緩解員工職場的競爭壓力。
尋覓良方,“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是應對員工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前不久,某公司工會考慮到員工工作壓力比較大,特地邀請了社會上的EAP(企業員工心理援助)組織為大家進行了一場心理健康講座,還為員工發放了一張可以免費體驗心理咨詢的服務卡。結果幾個月下來,前去體驗的員工寥寥無幾。問其何故?原來是不少員工對“心理服務”有誤解,生怕被同事視為另類。接受此次教訓后,公司工會又辦起了職工心理健康培訓班,讓員工自己具備心理調節的知識和能力。工作方式的稍微改變,員工參與熱情比EAP活動有了明顯變化。這說明,要做好員工的心理援助,要隨時觀察,適時調整應對策略。
其實,心理援助有許多時候是事在人為。筆者在20多年的工會職業生涯中,接觸了眾多企業和員工,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企業在“肯定員工的貢獻”這方面普遍做得不夠好。我經常聽到員工說,我并不看重錢,但是,當我把事情做得很好時,如果老板肯說一聲“謝謝”“辛苦了”“拜托”,肯承認我的存在,那就好了。然而,我們總是感覺到,只要老板不說我們的錯,就很不錯了。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贊賞。”贊賞,實質就是一種心理效應,是激發員工勞動熱情的有效措施。
企業為員工心理“解壓”,通過外在的心理健康培訓等手段固然重要,但依愚之見,關鍵還是企業管理者要多與員工溝通、交流。早些年,我去瑞典學習考察企業勞動關系時,看到愛立信公司十分重視“心理按摩”。一位負責公司俱樂部的工作人員帶我們到該公司的健身房,這里配有可聽優美舒緩音樂的音響器材及各種健身器具。據介紹,員工和管理人員很喜歡來健身,一則為健身鍛煉;二則這里環境寬松,能增進員工與領導層的友情。通過溝通關系、聯絡感情,對員工起到“心理調適”的作用。
總之,重視員工的心理援助,也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可或缺的工作。但愿有更多的企業多關心、重視員工的心理援助,并努力為體現員工的意愿和利益,多做一些具體而實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