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柏云
工會理論研究課題招標的啟示
◎ 董柏云

董柏云 漫畫
2月24日《工人日報》登載中華全國總工會理論研究會開展2016年度委托課題招標信息,委托課題的研究方向有:關于如何進一步保持和增強工會工作和工會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研究,關于如何克服工會工作中存在的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現象研究,關于新形勢下工會改革問題研究等6個研究課題。參與申報的對象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
工會理論課題交由社會組織來研究,這是新形勢下工會工作社會化的新探索、新嘗試。其實,工會理論研究年年在搞,是一項常規性的工作。一直以來,工會理論研究課題多由工會內部的相關人員承辦,因此工會理論研究沒有從根本上融入社會化工作體系,形成聯動效應,只是工會內部開展工作,講的多是工會自身的一些專業術語、“工會方言”。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工會理論只在工會內部研究,局外人往往不怎么懂“工會理論”。
在新的形勢下,工會理論研究放到重大的歷史性變化的大背景下,僅憑工會自己的單方面研究未免捉襟見肘,必須把眼光投放到工會之外,依托社會力量,把工會理論研究的空間向社會領域拓展,既發揮工會組織特有的社會動員、組織能力,又利用社會力量共同做好工會理論研究這項工作。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群眾組織要牢固樹立以群眾為本的理念,健全依靠所聯系群眾推進工作制度”。工會理論研究的社會化,就是要用社會力量,通過“社會話”來改變工會“自說自話”“自言自語”的現狀,通過廣泛宣傳,擴大社會影響,提高社會認知。
把工會實踐提升為理論,又通過理論來進一步指導工會工作,既是加強和改進工會工作、開創工會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也是用正確理論指導工作的客觀要求。從目前情況看,系統的工會理論研究似乎尚嫌不足。加之由于基層工會干部更替頻繁、專職少兼職多;另一方面,隨著歲月的遞增,一些有一定理論功底又熱心工運研究的工會干部相繼退休,使工會理論隊伍參差不齊,青黃不接,常常會出現“任務完成后,理論研究擱一邊”的狀態。這次工會理論研究課題向社會招標,打破了就工會研究工會的自我封閉狀態,工會主動置身于整個社會的有機整體中,加強了與社會各界的聯系,為工會工作者帶了好頭,促使工會工作者在做每項工作的時候都要考慮它的社會效應。總之,工會理論融入社會工作體系,形成“跳出工會看工會”的聯動效應,也使社會大眾更了解工會,熱情參與工會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