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辨風正俗】
解讀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家庭教育觀
陳曉紅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有豐富的有關家庭教育的內容。本文從中國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入手,從傳統家庭教育的內容與方法兩方面來闡釋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觀。
家庭教育;古代文化;教育理念
我國古代的文化教育內涵豐富,單看教字,其由“孝”和“文”字組成,先教“孝”才教“文”的構成順序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縱觀他一生的經歷與言行,其實就是有關如何珍愛生命、如何敬畏生命、如何感恩生命、如何享受生命的生命觀教育。“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謂孔子一生品格的真實寫照,其實這也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觀的根本目的。總之,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文化中主要是針對生命觀的教育。本文擬從傳統家庭教育的內容與方法兩方面來加以闡釋。
(一)豐富而莊重的生命禮儀教育
倉央嘉措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閑事”。“養生喪死”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禮儀文化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古代傳統家庭教育觀的重要部分。
在古代,不論是形容新添男孩的“弄璋之喜”,還是形容新添女孩的“弄瓦之喜”,都寄托了香火承繼、血脈相續的欣喜之情。而“三歲看老”的獨有教育理念又十分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在古代家庭教育的“舐犢情深”中更多的是嚴肅與責任,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期待。從少男的加冠禮到少女的加笄禮,從慎重的擇婿到隆重的迎娶,有關個體生命里最重要的儀式中無不包含著對平安幸福一生的祈愿,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希冀。
(二)完美的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弘一法師在臨終時用“悲欣交集”來概括自己的一生,其實這是每個個體生命過程的總結。“和若春風,肅似秋霜”是黃炎培送給自己兒子的座右銘,也是中國古代教育所追求的完美人格的寫照。
“和若春風”是說在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時要謙卑、謙讓、謙虛。就像春風拂面一樣令人舒暢、溫暖;“肅似秋霜”則是說在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時要有原則、有底線、有限度,就像秋風從大地上掃過,毫不留情,無所顧忌。一言以蔽之,一個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是為人處事中靈活性與原則性的統一體。
(三)勤儉修德的人生目標教育
品德教育是古代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在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之間,我們會堅定地選擇后者。孔子說:“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又如“勤能補拙,省能補貧”,“成由勤儉敗由奢”等,更是勤儉修德的人生目標教育的最精辟詮釋。
(四)勵精圖治的生命過程教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傳統文化將人們所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賦予了君子。君子的反面便是小人。古代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就有很多有關如何成為正人君子的教育,并且總是將君子與小人對比,如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等。
而韓愈的“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更是對樹立終身學習重要性的認識。“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里的這句名言是針對不同天分根性的學習者最大的安慰。另外,還有來源于《論語》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來源于蘇軾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等等。
(五)為人處世的生存規則教育
儒家文化領軍人物孔子已經離開我們約兩千五百多年了,但他留給后人的感恩生命、敬畏生命、珍愛生命、享受生命的生命觀教育的價值力量是永澤后世的。“安貧樂道”“樂以忘憂”,就是孔子對為人處世生存規則的最好說明。
談及處事之道,首先就要提到《論語》這一句話:“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堅決做到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另外,漢·劉向《說苑·談叢》中所說的“小快害義,小慧害道,小辨害治,茍心傷德”也是這個意思,即微小的稱心得意會損害大義,小聰明會戕害大道理,狡黠的語言會損害對事情的治理,不正當的行為會傷害大的德行。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自幼施教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千里長堤,毀于蟻穴”。我國古代注重對孩子的啟蒙教育,起始教育是古代家庭教育的切入點。一般說來,成長至三歲以后的孩子就要接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漸進式教育。
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總結自己是在少年時期就立志高遠,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就能立大志,這肯定與其自幼良好的教育息息相關。因為只有不擇細流方能匯成汪洋大海,即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二)“信其所親,行其所服”的言傳身教
孔子說:“父在觀其行,父沒想其志,三年無改父之道,是謂孝也。”“言傳身教”一詞恰當地詮釋了家庭成員間父母與孩子、社會關系上長輩對晚輩間的關系。在《論語·季氏》中孔子還說過這樣的話:“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主張有教養的人應有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師長、敬畏前人傳承下來的所有智慧與經驗。
(三)“恩威并施,一以貫之”的因材施教
嚴愛相濟、恩威并施是中國古代傳統家庭教育觀的主要內容。
隨緣任運、和光同塵、順其自然這些反映中國古代處世原則的詞語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則。孔子教育思想的兩個基礎就是“教學相長”與“因材施教”。每個孩子終將會是一朵怒放、絢麗的花朵,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也要采取中庸的態度,不偏不倚,不急不緩,不快不慢,就若一年四季時序的更替一樣:明媚的春天不走,熱烈的夏天就不會來;豐碩的秋天不到,就談不上凜冽的冬天。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也講究順應實際,恩威并施,一以貫之,因材施教。
在《論語》中孔子曾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段話包含了漸進式家庭教育的三個層次。
首先是教育孩子識倫理、知進退。血脈倫理是生命群體生生不息的源動力,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個體的起點。其次是教育孩子識社會、知榮辱。在人與人的紛繁復雜的關系里,能起到主導作用的歸根結底是每個人道德品行。是約定俗成的道德體系讓每個不同的生命個體有了共同的依賴感與歸屬感。最后是教育孩子識生存、知進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關于生物世界的進化論理論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適合于人類社會。其實,“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生活的另一種詮釋。
【責任編輯:周 丹】

漢 漢并天下
G78;B823.1
A
1673-7725(2016)11-0093-03
2016-09-06
陳曉紅(1969-),女,甘肅蘭州人,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民俗學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