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靈,肖富群
(廣西師范大學 法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
法學本科生“四種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探究
——“內涵式發展理念下法學類本科生‘四種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系列論文之一
李慶靈,肖富群
(廣西師范大學 法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法學畢業生是中國法學教育的迫切需要和現實要求。通過對法學本科生“四種能力”的描述和現狀考察,我國法學本科生在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相關分析表明,當前中國法律本科生“四種能力”的獲取與提升需要通過高校專業教育才能實現。
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影響因素
法學學科是一個社會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法學畢業生是中國法學教育的迫切需要和現實要求。實證調查表明,法學本科生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已經連續幾年的就業率偏低[1]。令人值得深思的是,中國近年法學專業呈現擴招的狀態,這使得法學專業畢業生嚴重供大于求。但在另一方面,大量涉及法律職業的高端領域( 如有能力跨境執業、解決重大復雜的法律糾紛) 卻頻現人才緊缺的狀況。因此,對在校的法學專業本科生而言,要改變這一境況,除了提升其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之外,還需要培養和提升自身的創造能力和創業能力,以便在增強自己在傳統法學職業領域的競爭力之外,還能為自己創造新的、有效的就業機會。據此,中國高校對法學本科學生的能力培養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實踐能力。法律實踐能力是對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也是法學專業學生法律知識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換言之,學生在掌握豐富法律知識的同時,還能掌握法律實踐技能和操作技巧,并能嫻熟地處理社會當中各種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這種以經驗為內涵的知識運用能力包括:法律規范的運用知識及經驗、法律方法的適用知識和經驗、法律事實的判斷知識和經驗、法律辯論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對突發事件的應變知識和經驗、與當事人進行交往的溝通知識和經驗等[2]。
二是創造能力。法律是高度抽象的規則體系,而社會卻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因此,法律人一方面需要在靜態的現有的法律規范與動態的社會現實之間尋找規則與個案的聯結點,這要求法律人需要具備一定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時,法律人需要提供可以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和政策,這要求法律人學會如何制定地區、國家和國際層面的法律和政策。換言之,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學生僅僅擁有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必須掌握調查研究和比較分析的方法,習慣于透過表象努力探究事物的法律本質,從“個別”法律問題、司法活動中努力發現和創造“一般”法律規則、司法經驗與規律。
三是就業能力。就業能力是指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學生獲得工作的能力,這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晉升的能力。一般說來,這一能力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基本工作能力、崗位的勝任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基本工作能力是指從事任何一種法學職業都需具備的能力,包括語言表達、溝通協調、基本操作等能力;崗位勝任能力指能夠勝任法律職業的能力,包括掌握必要的法律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并運用所學的法律理論與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職業道德修養,這是法學學生順利就業并保持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法律職業體現著對公平、正義、秩序、效率等基本價值理念的追求,這要求學生必須具有理性與寬容的精神、剛正與廉潔的品格,忠于法律、事實、社會的高尚情懷,以確保法律的公正能夠得以實現[3]。
四是創業能力,即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創業人員應該具備創造力和創造精神、學習能力、技術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問題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銳的洞察力等[4]。歸納起來,創業能力包含四個維度:(1)創業人格,包括踏實執著、責任擔當、勇氣膽識和自信樂觀;(2)基本創業能力,包括實踐、學習與分析能力;(3)核心創業能力,包括資源整合能力、領導能力、創造能力和機遇把握能力;(4)社會應對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抗壓能力[5]。對于法學專業的畢業生而言,法律職業本身就包含有創業能力的要求,比如律師這個職業就對從業者的創業能力有所要求,除了拓展案源之外,律師事務所更多以合伙的形式存在,律所合伙人也因此是不少法律畢業生創業的主要選擇。經過系統法學思維和法學實踐的訓練,法科學生應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協商談判的技巧。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種能力并不是各自獨立的,它們相互關聯,互相影響。實踐能力是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前提與基礎,創造能力是則是學生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得以實現的保障。
經過數年的本科學習之后,法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但由于各種主觀或者客觀的原因,在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他們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一)實踐能力不足
實務界普遍反映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動手”能力明顯不足,大部分畢業生缺乏實際運用能力,不能很快地適應法律工作。這些畢業生對案件的具體情形缺乏全面的分析,而只是單純地生搬硬套法律條文,欠缺突發事件、疑難復雜案件的應對能力。北京市律師協會的相關人員曾反映,剛出道的律師的實踐能力與預期的要求差距很大,需要花費至少半年的時間來培養。實踐也表明,法學本科畢業生從政法院校出來到成為一名真正的律師,一般需要花費的時間為4年[6]。同樣情況也在司法部門當中存在。不少司法部門反饋,法學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至少需要三到四年才能夠獨立處理和裁判案件,以及處理各種法律事務[7]。
(二)創造能力不強
大多數法學專業的學生在整個專業學習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即便是在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模擬法庭等教學環節中,他們習慣依賴教師提供的思路去尋找所謂的標準答案。不少老師反映,學生在教學當中,經常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更多地是教條地接受書本上的知識,極少主動地展開思考,舉一反三,被動地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甚至在完成課外作業時,直接利用電腦的百度等網絡搜索工具查找答案。在學位論文寫作的過程中也習慣于依賴二手資料,而非一手資料,直接照搬他人觀點的情況時有出現。正是由于洞察問題的能力、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缺失,不少學生在就業之后的后續發展潛力不足。
(三)就業能力有限
據麥可思的研究表明,自2009年以來,法學專業畢業生持續就業率排名最低。對2014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的去向分布研究顯示,法學專業中“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為71.2%,比全國本科平均水平(76.6%)低了5.4個百分點;處于“無工作,繼續尋找工作”狀態的比例為4.8%,比全國本科平均水平(2.7%)高2.1個百分點(見下圖)[1]。

圖 2014屆法學本科畢業半年后去向分布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分析指出,除了“供大于求”之外,法科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法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不足。不少法學本科畢業生存在法律專業功底不扎實、實際工作經驗欠缺、法律以外的知識儲備不夠的問題,讓用人單位覺得他們“不可用”。例如,北京一家社會團體的負責人曾指出,在聘用法學專業畢業生時發現,他們存在不少問題,最后不得不放棄聘用他們。這些問題包括:一是,所學的法律專業功底不夠扎實的問題。“來這里的學生包括一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都沒有通過司法考試,很多法律專業上的問題也是似懂非懂。”二是,實際工作經驗有所欠缺,絕大部分人沒有實際處理法律問題的經驗。三是,法律以外的知識儲備不夠。“我們這里的法律問題大都是‘管錢’的時候遇到的,很多法科學生的經濟知識之匱乏令我感到吃驚。”
在另一方面,法學類的本科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的對口率也不高。通過對2014屆本科法學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的分析可以看到,有62%的畢業生從事與專業對口工作,比全國本科平均水平(69%)低了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接近一半的法學本科畢業生沒有從事與法律有關的工作。而導致法學本科畢業生專業不對口最主要的三個原因分別為“迫于現實先就業再擇業”(31%)、“達不到專業相關工作的要求”(23%)和“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21%)。
(四)創業能力欠缺
與其他文科專業相比,法學本科畢業生的自主創業率相對較高。東北師范大學日前公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顯示,在2015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創業者中,法學的自主創業率(15.43%)僅次于經濟學(19.70%),排在所有專業的第二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學生創業率與其創業能力并無實質性的關聯。因為,目前,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為1%-2%[8]。有研究在考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創業活動活躍的上海地區的高校的學生創業能力狀況后指出,與其他專業相比,法學本科生的總體創業能力較差。由下表可知,法學本科生在“適應和承受挫折能力”“發現和使用人才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三個維度上,均弱于與理科、工科、其他人文專業的學生[9]。因此,盡管專業與職業的特性使然,法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率較高,其創業意識也較強,但更多情況是其就業壓力下的一種被動選擇,而沒有把自主創業當成一種職業理想。

表 法學專業與其他專業大學生創業能力比較
注: *表示存在差異
總體而言,中國法學本科生創業整體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創業實際能力缺乏,學生的創業實際能力與其自我感覺的能力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校大學生以書本知識見長,但缺少社會實踐,在遇到現實問題時,時常會眼高手低[8]。可以說,社會經驗不足,自身素質不高,是法學畢業生創業時普遍面臨的主要困境。二是技術含量低,大部分創業的學生所學專業和自己創業的內容沒太多關聯性。例如,一項有關中國大學生創業的研究數據表明,只有23.76%的創業者選擇自身專業相結合的領域,大部分選擇的則是自己感興趣、當前熱門的以及容易開業且風險相對較低的領域。在創業行業選擇方面,除了科技含量較高的信息傳輸和計算機服務業(18.54%)之外,更多的大學生寧愿在成本、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收效相對較快的快速消費品和批發零售行業中尋找機遇。如文化體育娛樂業(14.64%)、批發和零售業(11.53%)[10]。法學畢業生的情況同樣如此。北京大學法學碩士轉行賣米粉的例子不時見諸報端。盡管職業不分貴賤,每一個職業都值得尊敬,學生轉行創業的勇氣與創業理念之努力踐行更是值得肯定。但是,縱觀中國的發展史,不乏創造巨額財富的成功商人,卻嚴重匱乏高端科技、人文社科人才。依據管理學中的經典理論“木桶原理”,一個木桶容量取決于水桶中長度最短的木板,這意味著,一國的繁榮富強,僅依靠商業繁榮是不夠的,各個專業和領域都需要頂尖專業人才和領軍人物,不能有短板,否則很有可能受制于人,危及整個國家發展與安全,大國更是如此[11]。因此,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大學生的創業應該更多地強調在自身專業相結合的領域。
總體而言,法學本科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水平不盡如人意,這是法學本科生就業難的一個主因。那么,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的能力一般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只有確認影響學生能力的各個因素,才能對癥下藥,提升法學本科生的就業與創業成功率。考慮到大學生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個體自身素質與外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影響因素有內因和外因之分,本文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探討,一是學生自身因素,二是大學教育因素。
(一)學生自身因素
能力的形成與發生歸根究底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外在因素最終還是要通過大學生自身的表現才能體現,因而,大學生自身的因素是決定其能力培養效果的重要因素。
1. 專業認知水平
對于專業能力教育而言,學生自身的態度是關鍵。一般認為,學生只有對所學專業的認知是積極的,才會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目前我國高校的許多在校生對所學專業了解不深,以至于跟專業缺乏適合性。不少學生在入學填報專業時對于要選擇的專業知之甚少,所以專業的選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既不考慮自己的興趣和條件,也不考慮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往往是聽從家長或者老師的建議。而家長或老師關注的更多的是這個專業的就業難易度和未來前景。
在十多年前,法學專業的畢業生進入國家司法機關的機會普遍較大,即使不能進入司法體制,以其“萬金油”的專業特性,進入到國家公職體制從事與其相關的工作也不是難事。久而久之,讀法學在國人眼中乃是“干祿之終南捷徑”,成為很多家長心目之中的熱門專業。例如,在2011年廣州6所高校就業抽樣調查報告中,公務員是不少學校的法學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向。而這些考入公務員隊伍的學生,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同學并不多。例如,華南農業大學法學專業的絕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公務員,其中還有學生放棄了其他已經應聘的工作,其原因便是大部分的家長都希望子女能有一份被人羨慕的“鐵飯碗”[12]。因此,在“依法治國”被確立為國家方略之后,盡管現在法學專業就業遇冷,但每年報考法學專業的學生不減反增。專業選擇的盲目性必然會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能力培養埋下隱患。法學專業并非是一個大眾學科,其專業學習是一個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需要終身學習與思考的學科,也是一個要求永遠抱持理想和信念的學科。當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后,才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不適合自己或者是自己難以掌握的,想要變更專業為時已晚,因為另一個未知領域同樣需要摸索和適應期,學生只能將就完成學業。此種情況下,其專業學習的專注度與認真度如何,可想而知,就更加談不上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了。
2. 對社會、教育環境的認識水平
大學生對社會需求和對大學教育環境的看法和態度是影響其就業能力等四種能力的重要因素。例如,為了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很多高校在課堂教學之外,日益注重課外實踐的教學。大多數的法學院會安排學生到法院、律師事務所、政府部門等單位實習,或鼓勵學生參加暑期的社會實踐,但是收效與預期的差距普遍較大。其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部分學生基本上沒有參加實習,而是找熟人所在的律所、法院在實習報告上蓋上公章便完事。即便參加實習的學生,也常常會借故說要完成論文等缺席實習。導致這個情況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專業學習和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認識存在誤區。他們認為,學業才是最為重要的,而這些主要是通過考試成績分值、獎學金、各種證書來體現,實踐課程并不能轉化成直接的量化標準,會浪費時間,甚至會影響上述所謂的正常學習。是以,雖然學生的個人態度不是影響其能力培養的全部因素,但個體心態的差異的確會影響學習和能力培養的效果。一般認為,如果大學生認為大學是培養“精英”的學府,將自己定位于“天之驕子”的位置之上,那么,他們學習和能力培養方向上很可能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重視課堂知識學習而忽視動手實踐的情況。相反,學生如果能意識到自己的學習和能力培養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則會更多地關注實際動手技能訓練,也會減少對社會環境的抱怨,端正學習、就業和創業的態度。而目前法學本科生的就業雖然面臨著困境,但這種困境只是表面的。畢竟,無論就法律從業者的擁有量,還是研究領域而言,中國的法學人才供應存在很大的缺口。如果法學本科生能了解到這樣一個現實,就不會坐以待斃,也不會將責任全部推到學校和社會身上,而是專注于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努力開拓,挖掘自己的潛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3. 職業規劃的清晰度
大學生如果在入學伊始便有明確的職業方向,那么他會主動了解自身的能力、素質與未來的職業的匹配度,明白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在此基礎上確定相應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擬定大學學習期間實現目標的工作、教育、培訓計劃和行動方案,并加以實施。這一階段本身就是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與鍛煉的階段。有研究表明,“學生畢業發展方向”對學生創造能力具有顯著影響。以“學生畢業后選擇創業或者自由職業”為例,越希望畢業后創業或自由職業的學生創造能力得分越高,其中希望的程度每上升一個層次(如從“一般希望”到“很希望”),創造能力的分值也相應提升接近兩個分值。如選擇“學生畢業后去外企就業”,學生創造能力增加的分值接近一分多。相反,選擇“畢業后去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就業學生的創造能力則僅增加0.761分[13]。相比較其他專業而言,法學專業對人才素質和職業資格都有較高要求,其從業資格采取的是嚴格準入制度,必須通過全國司法考試才能獲得。換言之,他們不僅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還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跨學科的行業知識。如果法學本科生在入學伊始便已認識到這一現實要求,那么,他們可以通過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和社會實踐安排,逐步掌握相關知識和能力,并獲取必要的從業資格證書。
(二)大學教育因素
高等法學教育是我國培養法律專業人才的主要途徑,一方面,法學本科生各種能力的獲取需要通過本科階段的教育和培養,另一方面,學生的專業認知、社會、教育環境的認識以及自身職業規劃的確定都是在大學階段形成的。是以,大學教育是法學本科生影響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形成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1. 課程的設置
學生接觸法學知識主要是在課堂上,課程的設置決定著學生所接觸的知識范圍,法學本科生的專業知識體系也因此與課程設置密切相關。但實踐卻表明,中國高校法學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專業課程設置混亂。在教育部指定的法學十四門核心課程當中,除了法理學、中國法制史、憲法、民法、刑法、民訴、刑訴的課程安排,各高校的實踐基本一致之外,其余課程的設置均存在較大差異。例如,經濟法、商法等課程何時開設、如何開設,以及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勞動與社會資源保障法、“三國法”等課程是否列為必修課等。這十四門核心課程尚且如此,其他課程的開設和講授,更加是五花八門。在當前各高校的法學本科教育當中,學生所學的課程并未面對社會的現實需要,也沒有考慮這些行業的不同需求并作出相應的回應。有學者甚至認為,現有中國高校的法學課程設置遵循這樣的一個原則,即現有教師講不了的課程基本不開設,現有教師能講授的課程就盡量多開[14]。
此外,知識源于實踐,能力與素質更需要在實踐中形成。實踐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途徑。是以,各類實習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尤為重要。現有的法學專業課程設置中普遍忽視實踐和研究課程。法學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即公共政治理論課、公共外語、公共計算機、公共體育、專業必修課等所占學分為本科教學全部學分的95%以上,相對而言,實踐教學所占學分比例不足5%。除了計劃學時少之外,法學專業實踐教學還存在形式單一的問題[15]。麥可思近幾年對本科生教學滿意度的研究均發現,70%的2014屆本科法學畢業生均認為“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是學校教學最應該改進的地方[1]。
2. 課程教學的水平
當前大學本科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都是在課堂之上,課程教學的水平將會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專業興趣產生直接影響,相應地,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能力培養。一項相關研究表明,目前學校的教學情況對學生的創造能力產生影響。其中,學校教學行為中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獨立研究的陳述”對于學生創造能力的提升最為明顯。學校越經常采用此類教學方式,學生創造能力的得分就會提高0.818分。其他影響因素分別為教學行為中的“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0.609分)、教學工作中的“實踐教學課程充實、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0.504分)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0.401分)[13]。
從現有的教學情況而言,我國高校的法學課程教學仍有較大改進的空間。一方面,在教學方法方面,大部分的課程依賴講授式教學,從概念、原理、原則出發,通過舉例、解釋、說明將抽象的概念、規則和原理運用于具體的案例當中。這種從一般到特殊的教學方法可鍛煉學生記憶基礎理論知識和法律條文,有助于他們系統掌握法律的概念及原理原則,也比較適合于當前法學院本科生大班上課。但在這種教學方式下,課程主要依賴老師的講授,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情況,他們的思考和動手操作能力極少有機會得到鍛煉,更談不上對法律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鍛煉與培養。這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學生探知法律事實、運用法律知識思考和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能力。雖然有不少學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嘗試引入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法、診所式教學法等方法,但在當前的法學教材體系、教學和考試模式下,其實踐也僅限于探索階段,遠沒有形成高校法律人才培養的主流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在社會實踐參與環節上,盡管技能訓練已經提到不少高校的日程當中,但現有師資力量不具備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在當前的職稱和教學評估體系下,90%以上的老師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科研之上,無法分身參與法律實務。由于長期脫離法律實務,老師既沒有實務經驗,也沒有職業技能訓練的能力,很難向學生提供必需的技能訓練,實踐鍛煉環節的教學效果不佳。當然,不少高校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在公檢法司等實務部門建立的實習基地,鼓勵學生參與課題調研,以便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法律實踐。但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不少實務部門因為工作壓力和人手不足而缺乏足夠的督導,使得社會實踐流于形式。
3. 課程考核的方式
課程考核是教學環節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每個學期的課程考核,課程考核可以檢查、評估學生的學業成績,也可以檢查教學的質量,對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和調節作用。課程考核的導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學期間的具體奮斗目標和內容。也因此,課程考核模式對于整個法學本科教育發展影響深遠。遺憾的是,麥可思近幾年對本科生教學滿意度的研究均表明,法學本科的課程考核方式存在較大的問題。有30%的法學專業畢業生認為“課程考核方式不合理”需要改進,高出全國本科平均水平的6個百分點。
當前,大部分的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把考核當作決定學生是否升級、畢業的標準,對考核是否有利于教學、有利于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等缺乏重視,忽略對課程考核模式的有效評價,出現“教為考、考為學、學為證”的惡性鏈條,從而造成高校大學生考試能力較強,而其整體素質與實踐能力較弱的現象。由于當前的課程考核模式主要以考試成績來檢測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加上當前學生的激勵機制,如保研、獎學金、榮譽獎勵等,均與學生的考試成績掛鉤。成績高低便成為評價學生能力的重要指標,這點對法學專業學生的能力培養產生重要影響。當前法學研究生在就業時比本科生呈現出相當大的優勢,本科生修完學分取得優異的成績,可獲得保研的資格或者更容易取得考研的成功。是以,學生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爭取高分獲取獎學金或為其他榮譽打下基礎。在某些院校,法學本科生甚至從一開始就為保研或考研全力以赴地規劃,花費絕大多數時間和精力來確保取得考試高分。這種情況下,實踐鍛煉的時間被嚴重擠壓。
目前法學專業的課程考核內容的結構不盡合理。在題型方面,多數考試以客觀題為主,客觀性試題比例過大。即便是司法考試也不例外。以2005年司法考試為例,前3張試卷客觀題占總分的75%,最后一張試卷主觀題占25%,為了拉開差距,考試引入了不少偏題和怪題。這樣考試結果是受過系統法學教育的人反而難以通過考試[16]。司法考試這種全國性的職業考試尚且如此,各院校的課程考試更不用說了。雖然當前不少學校在考試當中也納入了綜合性思考題、案例分析或論述題,但題量較少。更有甚者,教師納入主觀性試題的原因是由于客觀題給分過于明確,為了避免學生知識點掌握不全面容易掛科的情況,預留改卷彈性空間而設置的。此種情況下,學生只要不留空白,老師都會盡量給分,以至于出現學生答非所問的情況。在考試內容方面,多數集中于對教科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考核,記憶性知識點比例過高,教師按照所謂的標準答案改卷。這種以書本為核心的考核內容,嚴重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性考核。學生要獲得高分就需要死記硬背上課時老師歸納的重點,因而“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的情況時常出現。
上述研究表明,當前中國法學本科生在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總體存在較大的不足。通過相關數據的分析可知,影響法學本科生“四種能力”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學生自身和大學教育兩個方面。通常而言,學生的專業認知越高,對社會、教育環境越了解,職業規劃越明晰,其在學校期間越注重個人的各種技能的培養和鍛煉。在另一方面,由于法學專業的特性要求,學生自身因素對其能力的正向影響需要借助外部因素完成。換言之,學生“四種能力”的獲取與提升需要通過高校專業教育才能實現。有鑒于此,中國的法學本科教育應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以及課程考核體系上進行全面改革,倡導基于職業實際環境的學習和創新創業教育。
(責任編輯:呂建萍)
[1] 麥可思研究. 如何助法學專業摘掉“紅牌”走出就業“困境”[EB/OL]. [2016-05-30]. http://learning.sohu.com/20160218/n437729756.shtml.
[2] 尹奎杰. 法律人應有五種素質. [EB/OL]. [2016-05-30]. 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3-01/23/content_4143784.htm.
[3] 周志榮. 從法學專業畢業生的素質缺陷看法學教育[N]. 法制日報,2006-07-25(4).
[4] 王一兵. 學會關心——面向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J]. 教育研究,1990,12(7):73-76.
[5] 王培蓮,宗姣姣. 半數創業者對自己的能力挺自信[N]. 中國青年報,2015-12-22(10).
[6] 肖粟菲,萬興亞. 本科應取消法學專業?[N]. 中國青年報,2006-08-24(5).
[7] 周志榮. 從法學專業畢業生的素質缺陷看法學教育[N]. 法制日報,2006-07-25(4).
[8] 繆友銀.走近《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N]. 吉林日報,2015-12-19(6).
[9] 高桂娟,韓德麗,蘇洋. 大學生創業能力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以上海高校為例[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5):818-823.
[10] 劉懷,孫亞楠. 打開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N]. 吉林日報,2015-01-12(6).
[11] 劉云. “逃離工科”造成頂尖技術人才匱乏[N]. 光明日報,2016-03-01(13).
[12] 李瓊,鄧仲謀,黃瑤. 2011年廣州6所高校就業抽樣調查報告[N]. 廣州日報,2011-08-01(5).
[13] 劉強. 學生創新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010年“首都高校學生發展狀況調查”相關數據的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1):30-32.
[14] 李仁玉,張龍. 論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EB/OL]. [2016-05-30]. http://www.chinalegaleducation.com/jyyj/ShowArticle.asp ArticleID=44435.
[15] 哈書菊,曹熹. 論法學人才實踐能力培養[J]. 學理論,2013. 11(33):222-224.
[16] 張西瑞,徐玲. 關于完善國家司法考試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司法,2009,(14) 2:77-78.
To Explore the “Four Abilities”Status Quo and its Infucence Factors of Law undergraduates ——The First The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Four Abilities”Education Model of Law Undergraduates under the Concept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LI Qing-ling, XIAO Fu-qun
(School of Law,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Cultivating the high-quality law undergraduates to meet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is the urgent need and current demand of Chinese law education. Thnough the description of "four dbilities"and the status quo investigation, the practice ability, creative ability,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China’s law undergraduates are generally insufficient. The relevant analysis shows that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the indispensable approaches to acquire and promote the "four abilities" of Chinese law undergraduates.
practical ability;creative ability;employment ability;entrepreneurship ability;determinants
G642
A
1671-9719(2016)10-0035-07
李慶靈(1979-),女,廣西玉林人,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法學。
2016-07-14
2016-08-01
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內涵式發展理念下法學類本科生‘四種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014JGA113);廣西師范大學本科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大學生‘四種能力’培養的社會研究方法系列課程體驗式教學改革研究”(師政教學〔2011〕69號);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北部灣經濟區‘三位一體’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ZD201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