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題型特點】
所謂“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種與以往的材料作文有很大區別的,以在材料范圍內自主確定角度、立意、文體、標題為特征的命題形式。這種題型讓審題不是從“題目”(話題或標題)出發,而是從“材料”出發,更能激發學生的發現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題的材料是:
泉水在地下蓄積,一旦有機會,它便驕傲地涌出地面,成為眾人矚目的噴泉,繼而匯成溪流,奔向遠方。但人們對地下的泉水鮮有關注,其實,正是因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語的泉水的不斷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本段材料敘述的主要內容是:泉水在地下默默地蓄積,一旦噴涌而出,便匯成溪流,奔向遠方。沒有地下泉水的默默聚集,就沒有地上清泉的淙淙流淌。然而,地上的噴泉引人矚目,地下的泉水卻鮮有人關注。同一種泉水竟有如此不同的“際遇”,其中所隱含的人生哲理,很容易引發考生的聯想,使考生聯系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驗,富有個性和創意地表達自己對人生、生命、成長等的認識和思考。具體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思路:
1.關注泉水與清泉的相互關系(包括位置關系)。泉水在地下蓄積,清泉在地上噴涌,“正是因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語的泉水的不斷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這一句是旨意標向性的語句,是文章立意應該把握的重點。據此,我們可以把立意點確定在“厚積薄發”上。這一立意點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寫作時要注意辨明一個關系,即“泉水與噴泉”之間“積”與“發”的關系,二者是條件關系。有了泉水默默不語的蓄積,才有機會噴涌出令人矚目的噴泉;泉水要想成為噴泉,必須在地下蓄勢待發。比如:梅花春夏秋三季的默默醞釀,只為了冬天懸崖百丈冰上的俏麗與芬芳,這是自然現象向我們詮釋“厚積”是“薄發”前的醞釀;李時珍跋山涉水,歷盡千難萬險,終于寫成巨著《本草綱目》,這是人生的“三年不飛,一飛沖天”的成功之道。寫作時無論是記敘還是議論,處理好“積”與“發”、“不積”與“不發”的關系,就會切合題意。
2.關注泉水與噴泉的情態與形態。泉水默默不語,噴泉驕傲地涌出,這是情態的對比;泉水不斷地聚集,噴泉不斷地噴涌,這是形態的對照。“泉水”是試題材料的中心物象,命 題人用“蓄積”、“默默不語”、“不斷聚集”等帶有褒義傾向的詞語對其進行描述,很明顯是對泉水的頌揚,是對“泉水”在背后默默付出、積淀、積蓄、準備、努力等精神品質的贊美。據此,我們可以把立意點確定在“默默奉獻者的偉大”上。由此拓展,也可以認為,泉水的忍耐、默然無語、甘居地下是一種素養和智慧,是變成眾人矚目的噴泉的序曲。但泉水是沒有掌聲的,他知道成功的真諦不在于鮮花和掌聲,也非別人的認可或肯定,而是來自內心的升華。據此展開“現象與本質”、“靜止與發展”、“眼前與長遠”等哲理的思辨,也不失為好的立意點。
需要提醒的是,考生如果從個別詞語出發,而不從材料整體出發,可能會造成審題偏差。比如抓住材料中的“一旦有機會”而談“機會”;或就材料中的“聚集”而談“團結”;或就材料中的“默默”泛泛而談親情、感恩等,都不符合題意。
【方法指要】
一、故事類新材料作文題審題立意指要
新材料作文的供料,大致有“故事類”、“言論類”、“新聞報道、生活場景類”、“文藝類”、“圖畫類”幾種。其中“故事(含寓言故事)類”最為常見。考生在審讀此類考題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其一,弄清題意,把握指向。面對故事類新材料作文題,務必通讀供料,全面理解,整體把握,準確領會“故事”的內涵。盡管角度可以自選,但立意必須在材料所涉及的范圍之內。事實上,命題人在選擇“故事”材料時,總是有所預設的,命題人的意圖與傾向是我們在審題時一定要“審”出來的。請看2015年重慶卷的供料:
一個剛上車的小男孩請公交司機等一等他媽媽。過了一分鐘,孩子媽媽還沒到,車上乘客開始埋怨,說母子倆耽誤了大家時間。這時,那位腿有殘疾的母親一瘸一拐地上了車,所有人都沉默了。
這段材料展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事情雖小,但貼近現實,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出親情的珍貴、理解的可貴,反映、傳播了正能量。對考生而言,本題切入點很多。比如從關鍵詞入手,可以找出“等一等”、“埋怨”、“殘疾”、“沉默”等核心詞語。題目材料在情節上有一個突轉,那就是先前“埋怨”的乘客“沉默”了。他們為什么會沉默?追本溯源,可得出答案: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埋怨”是不恰當的。那么先前他們為什么會“埋怨”呢?因為他們不知情,也因為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人們往往不愿慢下來或慢不下來(注意“過了一分鐘”這一信息)。當然,也可從“濃濃的母子情”、“規則與融通”等角度立意。
其二,吃透字面,領悟深意。對于以寓言故事、哲思小品等為供料的作文題,審題時必須透過字面去理解其蘊含的比喻或象征意義,以避免就事論事而“離題”。例如下面的材料:
有個船夫在急流中駕駛小船,船上坐著一位要渡河的哲學家,于是發生了下面的對話。
哲學家:“船夫,你懂歷史嗎?”船夫:“不懂。”哲學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學家又問:“你研究過數學嗎?”船夫:“沒有。”哲學家:“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這時一股巨浪撲來,擊翻了小船,哲學家和船夫兩人都落入水中。于是船夫喊道:“你會游泳嗎?”哲學家:“不會。”船夫:“那你就失去了整個生命。”
該則寓言的隱喻義是什么?有人說,這是比喻那些表面上有知識而實際上沒有知識的人最終沒有好結果;也有人說,寓言比喻了生活中沒有知識的人比有知識的人更吃香。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符合材料蘊含的寓意。因為不能武斷地說哲學家就是那種表面上有知識而實際上沒有知識的人,而“更吃香”的看法更是脫離了材料實際,據此類推,那么一個不會游泳的讀書人,偶爾失足溺水,就能得出“讀書無用”的觀點嗎?這顯然是不對的。仔細想一想,寓言中關于生命的三段話,實際上構成了鮮明的對比,而最后船夫講的“那你就失去了整個生命”是關鍵語句,它的隱喻義是:你知識再多,如果不能解決眼前溺水的問題,又有什么用呢!明白了這一點,就可用來比喻說明任何科學,如果不能解決現實問題,就都是無用的科學;由此提出“理論必須結合實際”的主旨,就十分自然貼切了。可見,明確關鍵語句的隱喻義,有時可成為理解整個故事隱喻義的一把“鑰匙”。
二、言論類新材料作文題審題立意指要
“言論類”新材料作文題,即題目材料為文字精簡而富于思辨性的言論。如近三年高考上海語文卷作文題(先后考查“心靈中閃過的微光”、“重要的事情與更重要的事”及“自由與不自由”),提供的話語材料均充滿辯證的哲思。面對“言論類”題型,可以按“整體觀照”、“分層梳理”、“精準概括”、“回顧反思”四個步驟審題立意。試結合材料“三種人生”加以解說。
有位哲人說:社會是鍋沸騰的開水,看投入什么材料。放入不同材料,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以如下三種材料為例:第一種是生雞蛋,第二種是胡蘿卜,第三種是干茶葉。結果呢?第一種被煮硬了,不再有夢想與希望。第二種被煮軟了,變成軟軟的胡蘿卜泥,隨遇而安,遷就規則。而第三種呢,干巴巴的茶葉漸漸舒展開來,一鍋清水變成噴香的茶水。當人被世界改造時,應該是一種滋潤的、舒展的、找到自我的狀態,同時憑自己的力量又一次次改變世界。
步驟一:整體觀照。即通過捕捉“言論”主題詞等途徑,整體把握材料含意,找到思維的聚合點。在“三種人生”中,“當人被世界改造時”是核心信息,由此可整體把握供料含意:一個人呈現出什么樣的人生狀態,是成為庸才還是人才,決定因素并不是外在的社會環境,而在于自身。有些同學立意為“必須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這就有違言論的整體意蘊了。
步驟二:分層梳理。即切分材料層次,為多角度分析材料打好基礎。言論類題目的材料雖然精短,但還是有層次可劃分的(一般話語有幾層意思,就可從幾個角度立意,當然,其中也有高下、優劣之分)。如針對“三種人生”分層梳理,可發現“生雞蛋”、“胡蘿卜”、“干茶葉”實際上是人進入社會后的三種不同狀態。
步驟三:精準概括。即精準概述材料某一層次具體說的是什么,據此確定自己的作文立意。以“三種人生”為例,前兩種人生狀態無疑是應該否定的,我們應選擇第三種人生狀態(即“茶葉人生”)。寫作立意參考:1.找回失落的人生夢想;2.對“隨遇而安,遷就規則”的人生態度說“不”;3.內心冷漠還是堅毅不屈,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狀態……
步驟四:回顧反思。考生確定立意后,動筆寫作之前,還要回看材料,再靜心反思一下:這一立意在供料中究竟有沒有依據?相關說法與“言論”內涵保持一致了嗎?這一步著實不可或缺——在寫“三種人生”時,有些同學之所以錯誤地將論點確立為“‘茶葉人生講究的是堅持自我、保持不變”、“心態要樂觀”等,就是因為沒有落實好“回顧反思”的步驟。反過來說,有了這一步,審題環節中你即使不能命中“靶心”、贏得“十環”,至少,“射”中“靶子”是不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