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以各地生態紅線不得逾越為基準原則對煤炭生產和消費進行約束,最終將全國“十三五”控煤目標分解到了各個省份。
35億噸煤炭消費量,34億噸煤炭生產量,控煤背景下,每個地區、每座城市都必須給出自己的控煤目標和路徑,這已經是大勢所趨。
我國“十二五”時期就啟動了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工作,將總量目標分解到省,并作為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占據一定分值。“‘十三五時期經濟進入新常態,在能源消費增速和增量降低的背景下,對能源消費總量特別是煤炭消費總量的控制依然不會放松。”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張有生表示。
中國煤控項目第三期選擇了內蒙古、陜西、山東三省份以及西安、石家莊、武漢三市為地方示范,以各地生態紅線不得逾越為基準原則對煤炭生產和消費進行約束,最終將全國“十三五”控煤目標分解到了各個省份。
行動遠比目標分解難得多。在內蒙古、陜西、山西等產煤大省份,如何做好煤炭與非煤兩篇文章?如何擺脫固有路徑依賴?在濟南、石家莊等空氣質量排名后十的城市如何治理散煤、尋求潔凈的替代能源?不同地區有不同難題,控煤成為地方主政者一道不易解的難題。
飯碗問題
從2000年到2010年,依靠煤炭、火電等產業,內蒙古經濟經歷了高速增長的10年。這10年被外界稱為內蒙古的“黃金十年”,奠定了內蒙古現有的產業基礎和經濟格局,也形成了煤炭、電力、煤化工三大產業的支柱地位。2010年后,隨著外部需求放緩以及大氣環境治理、煤炭進口等因素的出現,內蒙古經濟受到沖擊,開始降速。
作為煤炭生產和輸出大省份,中國煤控項目給內蒙古的“十三五”煤炭產能控制目標是3.2億噸(央企另計),消費總量為3.54億噸。
“煤控是大勢所趨,但跳出內蒙古看煤控是正確的,嚴格的煤控對于我們是一種壓力和負擔,可能更多是飯碗的問題。”內蒙古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趙海東說。他介紹,內蒙古確定了煤控三大原則,一是生態紅線原則;二是合理性原則,即針對內蒙古的產業結構,控煤時協調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特征和生態紅線之間的關系;三是差異性原則,即針對不同地區采用差異性的方法。
陜西是西部煤炭生產和消費大省,煤炭產量位居全國第三,但陜西煤炭70%以上用于外調,當地消費不到30%。經過測算,陜西煤炭產能目標是2.1億噸(央企另計),消費總量為1.76億噸。
陜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白永秀談道,控煤應兩手并用,煤炭生產應市場化,產量低、成本高、煤炭資源不好的自然就會被淘汰,煤炭消費則應靠政府。陜西控煤,“應采取清潔化為主、減量和替代化為輔的思路。其次,控煤的過程也是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兩方面要結合起來。”
霧霾之下
1—10月,74個城市中空氣質量排名較差的后10座城市中,山東省會濟南和河北省會石家莊共同在列。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山東省PM2.5排名為全國倒數第五,2016年上半年是倒數第三,山東面臨的空氣污染治理壓力巨大。“從2015年濟南的解析情況看,燃煤和高耗煤工業的PM2.5比重達到47%,因此抓燃煤和高耗煤工業是能夠持續見效的關鍵領域。”山東省科學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勇說。
山東是全國煤炭消費量最高省份,高耗煤行業集中,糟糕的空氣質量是山東控煤的最大約束因素。“如何權衡煤炭消費總量和高耗煤產業PM2.5排放量下降與山東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周勇說。
而在石家莊,由于地處京津冀重地,當地減煤、控煤工作早在2013年就已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而開始,陸續出臺了多項控煤政策。
據了解,石家莊PM2.5污染物中70%~77%來自本地,其中煤炭占比最高,達28.5%。通過治理散煤、氣化石家莊等措施,2013年到2015年石家莊煤炭量顯著下降,能源消耗從4809.03萬噸降至3872.5萬噸,PM2.5也從每立方米155微克降到89微克。
“隨著河北省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建立,全省總體目標是2020年PM2.5平均值達到每立方米64微克,石家莊的目標是2018年退出空氣質量排名后十位,任務很艱巨。”石家莊節能監察中心副主任趙輝說。
分類控煤
據了解,目前全國已有20個省份、30多座城市按照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制定了煤控規劃。對應全國35億噸煤控總目標,中國煤控項目將2020年地方煤控目標確定為41.4億噸,全面建立了30個省級煤控規劃。
依據我國現有產業布局,煤控項目建立了以空氣質量約束為主導、以水資源約束為主導、以環境生態改善為主導的區域煤控規劃。
我國有兩個煤耗高的連片區域,一個區域包括北京、天津、山東、山西、上海等10省市,另一個包括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和貴州,這也是空氣質量區域聯防聯控的基礎。
根據2020年全國PM2.5年度濃度每立方米45微克的目標,煤控項目認為,京津冀地區2020年煤控量應比2012年降低1.63億噸,長三角地區降低0.88億噸以上,其他地區應遵循空氣質量不得惡化的原則,在煤炭清潔化和末端處理上加大力度。
包括陜西、內蒙古、青海等6省區的西北部地區盡管空氣環境容量大,但水資源是這一地區的重要生態約束紅線。目前,西北地區煤炭產業正在提速,新開工項目占全國87%,重點建設的14個億噸級煤炭基地有6個在西北。
煤炭產業的發展無疑會進一步加劇這一地區的水資源短缺狀況。煤控項目建議,對西北的煤炭項目應進行嚴格再審核,該緩建的緩建,該停建的停建,該取消的取消。
相比上述區域,東北、東南、西南地區10個省份環境生態的約束較為寬松,但現狀與2020年和2030年環境生態和資源改善目標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中國煤控項目認為,這些地區仍要加強煤控,以生態環境不得惡化并努力改善為原則,爭取率先達到2020年生態環境目標要求。尤其東北地區冬季采暖和工業用煤應注意高效清潔利用,提高清潔能源替代率。
城市是區域、省和市三級煤控規劃落實的關鍵。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2020年城市人口將占總人口的61%。基于城市規模和煤炭消費強度指標,中國煤控項目將293個地級市分為13類,2020年13類城市煤炭消費總量應從2015年的31.2億噸標煤降至29.1億噸。
值得關注的是,“十二五”期間,環保部針對主要城市空氣污染問題提出“三區十群”的治理目標,之后河南中原城市群加入其中。2015年上半年,中原城市群平均PM2.5濃度較2014年惡化,整體空氣污染程度躍居全國第二,居京津冀城市群之后。
對此,中國煤控項目認為,全國對城市群的治理范圍應做出調整,海西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可以“畢業”,中原城市群的空氣污染應重點監督,遼寧中部、烏魯木齊、山西中北部城市群則應加強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