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不僅顛覆了傳統的交易模式和支付方式,更是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成為了聯結融合三次產業發展的新興業態,在經濟社會變革中形成了巨大的“漩渦效應”。電子商務能夠有效促進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對于擴消費、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增就業、惠民生具有重要導向作用。“農村電子商務”作為一種與時俱進的新興業態,正在逐漸轉變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式,對于農村設施建設、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就業創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據統計, 2016年初全國網民規模達6.88億,農村地區人數達 1.95 億,占比為28.4%,;農村網購用戶為9251萬,占全部網購用戶的22.4%,年增速達19.92%,遠高于城鎮;2015年1-11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34526億,同比增長34.5%;2015年全國電子商務帶動直接就業人數達到1000萬。
我國電子商務市場雖然基本面向好,發展態勢迅猛,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制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既有政府認識不足、思維模式落后、發展計劃不明等行政因素所致,也有因為企業對行業定位研判不準、發展決策失誤以及內部管理不善所致。
一是缺少電商氛圍。因領導換屆調動等政治因素和財政困難等經濟因素影響,造成政策的持續性不強,農村電商工作存在虎頭蛇尾的狀態,所以電商產業近期暫得到大力宣傳,影響力未到達預期效果。由于受文化水平、信息模式、交易方式等因素影響,農村地區普遍對電商認識模糊,接受度不高。在西部某省調研中,電商企業普遍反映該市電商市場開發難度較大,這與江浙滬普遍采取的網絡營銷的模式相比,效率和成本都大大增加。在調研中,經統計零售商觸網意向率約為30%,農村種養業主約為10%。部分農民思想觀念保守,認為網絡交易和在線支付存在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電商普及發展。
二是缺乏統籌監管。在西部某省的調研中發現,由于電子商務產業園、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倉儲物流配送中心還未建成投入運營,相關企業較為分散,行業間的聯系交流較少,導致缺少縣級電子商務聚集區的示范引領作用,缺乏發展電商必要的集聚效應。農村電商線涉及點多,覆蓋面長,同時涉及商務、農業、經信、郵政等多個部門,形成了由多點組成的決策面,決策單元眾多、決策程序繁瑣、決策方式不一。難以有效整合資源項目,易造成項目同質化和資源內部耗損。同時由于缺少市場監管,電商企業加速“跑馬圈地”,有的地方已經出現電商企業“水火不容”的競爭跡象。目前,農村電商市場缺乏統籌和監管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全國性問題。
三是專業人才缺乏。工作人員普遍反映缺少專業懂行的領導帶動農村電商發展,一些工作流于形式化,決策存在失誤,未能實現既定功能及目標。目前,農村電商運營、營銷和倉儲等服務類人才缺乏,電商人才培養交流機制不完善,形成了農村電商人才基數少、技術缺、成長慢的局面。在調研中,有意觸網企業和個體商戶普遍反映不懂業務,也沒有專業人員指導,無法開展線上業務,從而選擇回歸線下模式。此外,相對于城市區域,農村地區信息流薄弱,若專業人才支持不足,農村地區開展電商業務難度也將更大。
四是物流體系落后。在西部某省調研中發現,物流到村情況各縣市區相同,均不能實現村村通,絕大部分物流只能到達鄉鎮一級,由村級驛站工作人員取回。由于農村人口多且分散,農村市場廣,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流體系不健全,加之近年來勞動力價格上升,導致商品運輸費用高,額外成本增加,最終轉加至消費者身上,影響了消費者購買意愿。企業普遍反映,物流成本過高,產品成本增加,對企業市場競爭力造成了較大影響。由于農村電商網售率低,以產品下行為主要形式,產品上線渠道不通暢,配送車輛回程空駛率高, 也增加了物流企業的負擔,不利于農村電商健康發展。
五是數據統計不準。目前,缺少統一的、科學的電子商務統計指標體系,以至于電子商務發展的實際情況難以客觀呈現。由于電子商務屬于新興產業,政府重視程度的提高、具體業務的開展需要一定時間,數據統計體系建設和完善周期由此被拉長。專業知識的匱乏也是主要成因,體現為單個概念認識錯誤、概念意義混淆、概念間基本關系認識不清等方面,有的地區統計數據中甚至出現了“電子商務交易額”小于“網絡零售額”的情況。此外,統計指標體系的建設存在投入巨大、成效緩慢等特點,難以提起各級政府對于指標體系建設的興致。
六是關鍵把控不足。大部分縣市區服務類電商企業數量嚴重不足,缺乏大型的綜合服務商,整體業務質量偏低,導致創業成本過高,產品資源無法與消費市場有效對接,難以將潛在需求轉化為電商流量。部分企業對電商的認識僅為網上開店,沒有意識到相關配套體系的重要性。加大本土服務商的培育,提升創業人群基數,是最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然而大部分行政主管單位工作重點中,對創業者和服務商培育不足,各層級的文件也很少提及對其的扶持與鼓勵。
七是資金問題嚴重。在調研據統計得出,村級電商服務站點的建設運營費大約每年需要2萬元,以一個縣100個網點來計算,一年需200萬元,普通電商企業難以負擔,因此只能采取大型電商企業投資與政府補貼、合作投入相結合的模式,必然加重財政負擔。政府如全力建設農村電商渠道,每年僅這一項補貼投入可能會超過1000萬元的專項補貼,若加上其他性質的補貼,市級各類補貼總額很可能超過5000萬元,對于任何一個市級政府都將形成巨大的財政壓力。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還存在企業商業模式單一、設施利用率不高、自營平臺待整合、冷鏈物流待解決、運營成本待降低等問題,為推動農村地區電子商務進一步普及,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阻礙困難進一步解決,實現健康、快速、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宣傳引導,營造電商氛圍。采取農村易接受的宣傳模式,加大輿論引導,如阿里巴巴、京東普遍采取的“刷墻”模式,加上傳統電視、手機以及流動宣傳車等媒體媒介,進行多頻度、高次數、全覆蓋的農村電商宣傳。定期舉辦各類活動普及電子商務知識,重點針對留守農村的未成年人與老年人,逐步扭轉中老年人既定的傳統思維模式,培養未成年人形成互聯網思維和電商意識。還要引導農村居民使用手機上網、網上購物,讓農戶了解農村電商,形成信任網上交易的整體氣氛,從而提高農村居民的商業意識,營造積極濃厚的電商氛圍。
2.建全監管機制,凈化市場環境。一方面,國家層面需建全法律體系,借鑒國外互聯網立法經驗,建立監管機制,用制度規范和保障農村電商發展;另一方面,市、縣政府要因地制宜出臺監管方案,創新監管理念,強化監管舉措,配備專業監管隊伍,健全政府引導、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電商發展體系,建立追溯和賠付制度;創建農產品電商協會,探索“農戶+合作社+協會”的質量管控模式,統一實行采購、倉儲、配送標準,保證農產品質量,徹底扭轉市場秩序混亂、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現狀。
3.完善人才體系,強化技術支持。人才隊伍是農村電商建設的重中之重,政府必須加大對農村電商從業人員培訓力度,組織他們學習先進的知識、理念、技術,在實踐中發揮引領作用;設立電商培訓專項資金,定期對縣市區、部門主要領導、相關行業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可分為包括形勢政策、發展潮流、熱點話題、前沿思想等宏觀的領導培訓和包括運營、推廣、操作、營銷、服務等系統的實操培訓;加強與高校的交流聯系,建立專家咨詢系統,提供完備的智力支持;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畢業生、技術人才到村創業。
4.深化行業合作,突破物流瓶頸。要充分利用各電商企業競爭現狀,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由電商行業協會或其他相關部門組織牽頭,與區域內物流公司進行協商,制定合理高效的配送計劃,改變一條物流線路存在多輛運輸車輛、反空率高居不下的情況,防止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將有限的物流資源相整合,從而降低企業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形成管理有序、統一配送的現代化物流體系。要建設區域物流配送中心,引進企業入駐,優化重組物流體系,學習借鑒類先進發展經驗,與本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5.強化政企聯系,建立統計機制。一方面,由行業協會搜集本地區內電商企業信息,建立統一系統的企業信息檔案,由主管部門審核加印,錄入主管部門官方網站進行公示。從而形成一套詳細、準確、權威的本地電商企業檔案,下發至鄉鎮一級政府,保證正規企業的權益得到保障,能夠在區域內正常開展相關業務。定期組織開展區域內行業交流沙龍,促進企業聯系交流,實現區域內電商企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局面;另一方面,政府要組織專業團隊,深入農村市場,通過調研統計、走訪座談等方法對市場需求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引導市場需求與供給的高效對接。此外,各級政府部門要通力合作,充分與市場、企業聯系,積極與國、省大數據統計機構以及軟件開發商對接,建立我市數據統計體系,探育我省農村電商的大數據庫的建立機制。
6.提升配套服務,鼓勵電商創業。首先,要將服務商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列為現階段電商發展的重要任務,引導各級電商園區集中辦公,形成行業聚集區域,為企業營銷提供公信力支持。設立服務商發展專項資金,鼓勵創業者積極投身電商服務行業,尤其是深入農村地區拓展市場。其次,要建立長效智力、技術支撐體系,鼓勵大學生村官、農村留守青年等受過系統教育、熟悉當地情況、志愿服務家鄉的人群在農村地區就業創業。再次,要鼓勵經濟發達地區的本地青年回鄉就業創業,尤其是有過電商從業經歷的人員回家鄉創辦服務商企業。
7.借力資本市場,優化獎補機制。要充分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利用目前整體利率下行、優質資產匱乏的市場契機,通過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通過設立PPP專項基金、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開展夾層投資,通過發行離岸人民幣產品、與傳統銀行、信托渠道開展間接融資等多種模式相結合的形式來強化金融支持,在解決扶持投入的同時與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及非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探索在我市農村電商供應鏈體系開展金融服務,廣泛為生產者、網商、服務商以及消費終端提供信貸服務。在獎補政策方面,必須強化激勵和懲罰機制的設計,對于來自財政的獎勵補貼,一律采取后端補貼的形式,中間投入過大的項目,可采取事中、事后多批次、小規模的獎補方式,以最終成果及階段性成果作為獎補依據。
作者簡介:
戚哲(1995—),男,漢族,四川南充,大學本科,就讀于成都東軟學院電子商務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