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敬+王擁昊
近年來,針對誠信缺失已經成為制約寧津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頑疾的現狀,寧津縣委、縣政府以打造“誠信寧津”為目標,著力推進以政務誠信為先導、企業誠信為重點、社會誠信為核心的“三位一體”誠信體系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其經驗做法先后被新華社內參、《農民日報》、山東電視臺等30多家中央、省市級媒體報道,2016年,省發改委將寧津縣列為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縣。為深入了解誠信寧津建設情況,客觀分析“誠信寧津”建設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復制作用和借鑒意義,我們對此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誠信寧津”建設主要做法
1.組織領導明確有力,運行、督導環環相扣
(1)健全保障機構。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主任的“誠信寧津”建設工作委員會,分層面建立政務誠信建設、社會誠信建設和企業誠信建設3個專項指導組,鄉鎮、部門和村級都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和工作機構。相應明確了3個指導組的牽頭部門和責任分工。
(2)頂層設計開展。強化縣委推動功能,把建設“誠信寧津”寫進了黨代會報告,高規格開展誠信寧津建設活動。先后9次召開縣委常委會專題研究誠信建設工作,研究制定的實施意見、工作方案、誠信標準、獎懲政策、考核辦法等文件達47個、近11萬字。
(3)加大檢查監督。縣紀委負責對《寧津縣誠信信息錄入管理辦法(試行)》中的所有責任單位進行監督檢查,縣委縣政府督查室負責對各級各部門“誠信寧津”建設的組織情況、日常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不定期督促檢查,縣誠信辦負責對誠信信息錄入工作、各類誠信主體的評選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同時,在政府網站開設舉報信箱,在縣電視臺、《寧津報》開設曝光臺,在縣“誠信辦”設立舉報電話及舉報短信平臺,進一步加大社會監督力度。
2.上線誠信建設綜合管理系統,數據采集確立了基本原則
(1)搭建征信、服務信息化平臺,實現智能化管理。聘請專業公司研發了“誠信建設綜合管理系統”,統一設定了兩級征信端口,按權限實行分級管理,主要包括四項功能:一是基礎信息;二是加減分信息;三是根據加減分信息的錄入自動生成誠信主體的誠信成績;四是網絡公開查詢誠信主體誠信分數和等級。
(2)明確信用主體,確立信息采集機制。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明確了對各成員單位采集和錄入信息的明細,基礎信息由一級端口部門(設在鄉鎮和縣直部門單位)負責采集錄入、初審確認,實行了信息錄入告知制度;失信信息“誰制定標準、誰負責錄入”。縣誠信辦對一級端口錄入的失信信息完整性、真實性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系統自動生成誠信評價。
(3)落實責任主體,建立不良信息采集、申訴、復議機制。鄉鎮(開發區、街道)和縣直部門單位對發現的失信行為,向失信主體進行書面告知無異議后,進行錄入并上傳相應的證據。信用主體認為信息錄入機關錄入、對外提供的信息存在錯誤的,有權提出申訴。申訴人對信息錄入機關回復不服的,可持相關證據向縣誠信辦申請復議。
3.完善系列制度,確保誠信寧津建設成果和誠信系統深入應用
(1)制定了針對企業和個人的誠信評定辦法。印發了《寧津縣“誠信企業”評定辦法(試行)》,《寧津縣“誠信個人”評定辦法(試行)》,及誠信公職人員、誠信市民、誠信村民3個“誠信標準100條”,企業“誠信標準30條”。
(2)制定了信息管理和錄入的管理辦法。印發了《寧津縣誠信信息管理辦法(試行)》《寧津縣誠信信息錄入管理辦法(試行)》。制定了寧津縣誠信建設綜合管理系統錄入標準。分為管理服務對象加分標準、管理服務對象減分標準兩大類,涵蓋個人、單位、企業、農村兩委加減分標準共計860條。縣誠信辦研究制定了加分標準50條。
(3)力促互通互認機制建設。制定了《關于對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信用信息征詢使用的辦法(試行)》,在人員招聘、干部選拔任用、招投標工程、資質審核、融資信貸等10個方面推行信用信息征詢使用,全縣各級各單位在行使職責、提供服務過程中,均把查詢信用信息作為必須一環,并對失信主體進行必要的制約和限制。
二、“誠信寧津”建設的缺點分析
1.側重道德層面約束,誠信報告不展示客觀記錄。誠信寧津建設更側重對該縣個人、企業及相關組織在道德層面進行約束,更側重通過標準的量化,將原本模糊的道德指標變成可查、可看、可用的實際分值。以“誠信公職人員”100條標準為例子,金融誠信僅有10條標準,占10%,愛黨愛國、遵紀守法、道德誠信、愛崗敬業四項占到了90%。同時,誠信報告展示較為簡單,僅將各類主體劃分為A、B、C、D 4個等級,顯示個人、企業的評級和得分,而不顯示相關誠信數據記錄。
2.存在行政許可前置之嫌,信息共享性差。所采集信息均為駐地信息未覆蓋到駐地在縣域之外的對象。對外地到寧津辦理業務的個人或企業而言,必須到誠信辦提交相關證件、錄入基礎信息、開出基礎分為100分的誠信報告才能辦理后續業務,增加了外地人(企業)辦理業務的環節,變相提高了準入門檻,有設置前置環節的嫌疑。同時,該系統與域外類似機構信息難以共享,形成了信息建設的一座孤島,在發展大數據的今天,其后續運行前景并不特別樂觀。
3.縣委縣府文件開展建設,持續性不能保障。《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依法推進本地區、本行業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由于縣人大沒有立法權,誠信寧津建設活動均以縣委縣府文件名義開展,遭遇縣委縣府換屆或者上級政府部門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統一部署,其現行做法是否繼續進行不得而知。另外,各部門匯總上報的加減分評價標準部分有遺漏或欠缺公平,使得對個人、企業評級及分數容易引發社會公眾質疑。
三、對“誠信寧津”建設的思考與借鑒
1.政府重視,強力推進,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順利推進的關鍵。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為一項系統的社會化工程,首要原則強調的就是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組織、引導、推動作用,并立足頂層設計、整合歸并資源、強化行政推動。當前,人民銀行各級行都在積極推動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以地市為單位構建小微企業數據庫,以縣(市)為單位構建農村數據庫,在省級層面搭建省域征信服務平臺。這有效避免了信息孤立存在、后續發展乏力的情形,但是在數據采集方面往往遭遇瓶頸。解決這種困難,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統籌推動尤為關鍵,只有當地黨委政府對人民銀行區域征信系統建設給予支持,并以數據標準化和應用標準化為原則,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強力開展信用信息采集活動和電子化存儲工作,加大行業間信用信息資源的互通互聯互享力度,才能使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快速、有序推進。
2.統一行動,多方努力,加快推進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數據庫建設是重點。“誠信寧津”建設的實踐告訴我們,統一征信平臺建設是信息交換與共享的基礎。當前,由于地市征信管理部門分設時間較短,縣域征信崗位人員多為兼職,多數地域缺乏數據庫建設專業人員和現成經驗,需要在工作思路上統一、工作節奏上平衡,統一相關信用指標目錄、分類管理標準和建設規范,理清統籌規劃、分布實施,重點突破、強化應用的推進思路,并進一步加大對下的指導和輔導力度。對于各地市建設的可行性經驗做法,建議上級行及時總結編發。同時,基層人行征信部門要積極爭取當地政府支持,推動政府出臺相關工作方案,加快數據庫建設進程。在信息共享方面,建議借鑒誠信寧津信息錄入方式,為相關信用信息共享單位設置錄入或信息導入端口,解決數據傳輸過程的保密問題。同時,設定錄入本部門數據和查詢其他數據的權限,提高部門參與的積極性。
3.加大對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的力度,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序推進的保障。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運行的核心機制。建議今后在區域征信系統建設方面,應加快圍繞省域平臺的相關制度建設。同時,針對省域平臺數據采集、查詢應用及非銀行信息異議處理等相關制度尚未出臺,易造成基層混亂操作,引發客戶投訴的現狀,可探索在省域征信服務平臺中引入評級機制,對信息主體試行級別管理,并借鑒“誠信寧津”建設經驗,推動在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的市場準入、資質認定、行政審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實施信用分類監管,推動形成市場性、社會性約束和懲戒,以此提高信息主體的失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