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網貸在高校的迅猛發展給學生權益保護、高校管理秩序、有關立法與監管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其背后存在一系列顯而易見的風險,亟需得到防控。以學生為中心,以企業自律為重點,充分發揮法律保護無可比擬的優勢,是破解我國校園網貸困境的應然選擇;建立以立法為保障,監管為重點,企業自律為補充的校園網貸多維度風險防控機制是現實需要,需從立法、執法、自律等各個維度防控校園網貸風險,推動校園網貸有序發展。
【關鍵詞】校園網貸;存在風險;防控對策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大批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軍校園市場,推出了一些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分期消費和借貸的網絡平臺,這種網絡借貸平臺因在高校開展業務活動也被稱為校園網貸。校園網貸作為新生事物,一方面順應大學生嘗試新鮮、追求時尚的潮流被部分大學生所接受;另一方面也因立法與監管缺位、程序違規、信息不透明等問題飽受爭議。尤其在2016年出現了一系列慘痛案例之后,關于校園網貸的爭論更是達到頂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校園網貸潛在的風險
1.學生權益保護風險
網絡借貸公司不斷向高校拓展業務,部分校園網貸平臺為了占領市場,存在虛假宣傳、誘導消費、隱瞞實際資費等不良現象,侵犯了學生權益。同時也存在信息泄露的等其他風險。
2.高校管理秩序風險
校園網貸憑借著門檻低、程序簡單和圈占市場初期的“放水”式貸款資格審核,逐漸填充了校園金融市場。但是,隨著競爭加劇,行業內虛假宣傳、放高利貸、合同欺詐和以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方式追債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學生因為無力償還債務,背負巨大心理壓力自殺的現象時有出現。這就給高校管理秩序造成了劇烈沖擊,具體言之,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校園網貸的定性風險
目前在我國,校園網貸正處于發展階段,尚無專門的監管機構對其進行管理,也無明確的法律法規對行業發展進行規制,高校管理首先面臨著如何定性校園網貸的風險。
(2)管理校園網貸的風險
基于對校園網貸的定性,不同的學校會對校園網貸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有的號稱“零容忍”,對校園網貸采取排斥的管理方式;有的高校則不聞不問;有的則適當宣傳,進行引導。不同的管理方式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這也是高校管理的風險所在。
(3)解決校園網貸相關事件的風險
我國目前已經出現多起有關校園網貸的新聞,高校管理面臨著在相關事件出現后如何處理的難題,現實中少有高校能從容應對,很多高校直接推給了公安機關,這種做法是欠妥當的。
3.立法與監管的風險
(1)貸款人資格和償債能力審核風險
校園網貸普遍存在貸款人資格審核過寬的問題,存在借款者資格與償債能力不能得到實質審查而易導致壞賬風險,也有冒用別人身份證注冊并惡意透支消費的可能。河南的鄭姓大學生欠高額貸自殺事件就是這種風險極端的表現,作為無經濟來源的學生,校園網貸平臺借給他幾十萬,可見這種借貸風險很大。
(2)校園消費分期平臺的資質問題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經營貸款業務必須有銀監會授予的貸款資質。作為經營性借貸公司,校園網貸公司必須有合法的經營許可,但目前我國大部分網貸公司并不具備相應資質,只以普通公司的身份而從事貸款業務。
(3)信用風險問題
目前,央行征信系統尚未對互聯網金融企業開放,也沒有信用信息的共享機制,因此,校園網貸公司不具備類似商業銀行的風控和合規機制,因而存在較大風險。
(4)法律監管職責不明
校園網貸平臺融合了P2P借貸關系與商品買賣關系,這就造成了這些平臺不知應由何部門監管的尷尬局面,即銀監會與工商部門都可以監管。如果部門間的監管不協調,將會造成無人監管,或交叉管轄,這會引發監管上的風險。
4.其他風險
在上述風險之外,還存在諸多風險。學生在借貸之后,必須想辦法償還欠款,其經濟負擔由此加重,同時心理壓力加大,可能引發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另外,校園網貸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誘導學生盲目消費,造成學生消費觀畸形,出現攀比消費等不良消費現象,還可能影響學生個人的前途與家庭的和諧。
二、校園網貸風險防控之對策
目前我國校園網貸的問題迫在眉睫,必須正視校園網貸存在的風險并找出相應防控對策。本文以學生為起點,重點就校園網貸公司的自律提出以下對策。
1.學生開源節流
(1)開拓合理合法的經濟來源渠道
防控校園網貸的風險,學生應該勇于開拓網貸之外的合法經濟來源渠道,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各種各類獎助學金,也可適當從事學生兼職,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憑借自己的能力獲取一定的經濟收入。
(2)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部分大學生知識面狹窄,完全不懂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如消費常識、法律常識、金融常識等。識別風險離不開具備相應的知識儲備,大學生們需要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具備基本的信用意識、科學理財意識、誠信意識、風險防御等意識;增強社會意識、責任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辨別是非與抵御風險能力。
2.網貸公司規范營業
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已對校園網貸大念緊箍咒,國內對校園網貸也是口誅筆伐不斷,校園網貸似乎進入了寒冬,要想繼續發展,網貸公司必須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規范營業:
(1)改進宣傳推廣方式
校園網貸飽受爭議的一點就是它宣傳方式不當,不但存在誘導性、撒網式狂轟濫炸式的宣傳,而且宣傳時隱瞞利率資費等實際數額,用虛假的廣告欺騙涉世未深的學生。這種宣傳方式必須進行整改,達到廣告語的用詞妥當、數據的準確、內容的真實與全面的標準。
(2)利率公開
校園網貸的高利率已是公開的秘密,也是網貸公司需規范的重點。可通過行業自律,統一利率,明確違約金比率,盡到自己的告知義務,杜絕現今的高利貸、隱瞞信息的亂象。
(3)嚴格資格審查
校園網貸的借款人資格審查形同虛設,這不僅對網貸公司是一個巨大的風險,對學生也是一個潘多拉魔盒,所以必須嚴格審查貸款人的資質,嚴格貸款程序,有效評估借貸者的償債能力,根據貸款人的具體情況確定可貸款最高數額。
(4)合法追債
行業的健康發展需以法律為限,追債也必須采用合法方式,不能采用暴力追債,不得以學生或其他人的信息相威脅,杜絕“裸貸”式悲劇。
(5)加強信息溝通
網貸平臺之間要實現信息溝通,在法律的范圍內創建行業征信體系,避免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風險。
(6)其他方面
校園網貸是借貸與網絡的結合并在校園里發展的行業,為了公司、學生、行業的利益,建立有效的風險測評和內部監控體系至關重要。可以建立網絡借貸保險制度,減小因壞賬帶來的風險;同時完善網絡技術,保障數據安全也是行業的發展不可或缺的;注重服務的個性化,結合學生的特點提供相應產品是公司制勝法寶。
3.補足立法的空白
校園網貸的新生性致使天生具有滯后性的法律規制不及時,應對校園網貸的風險首先得補足立法上的空白。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校園網貸的立法應結合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對現行法律中與其不相適應的地方進行必要的、適當的修改;另外還應對校園網貸等網絡金融法律地位予以規定,對其行為進行規制并有相關部門承擔監管責任;國務院及相關部門,針對網絡金融發展中產生的問題修訂對應的行政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積極應對校園網貸引發的各種風險,對校園網貸資質審核、貸款額度應該做出具體規定。針對網貸公司在貸款利率上各行其是的現象要進行嚴格規定,做到進入有門檻、運營有監管、違規有處罰。
三、結語
校園網貸這一新事物因網絡的迅速發展得以在各高校跑馬圈地,其過速的發展、監管的缺失、學生與高校的猝不及防致使其風險不斷凸顯,問題之大引起全國關注,必須對其進行監管,但同時也不能一味否決其積極意義,需要在整治的基礎上加以引導,補足校園金融的空白,實現學生、企業、高校各方利益的均衡,適當、合法、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柳慶.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主要模式及法律監管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7):261-262.
[2]李芬芬.大學生網絡貸款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6):71-72.
[3]侯賽.大學生網貸現象隱憂[J].江淮法治,2016(14):46-48.
[4]梁鵬.大學生網貸風險的法律控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5):97-100.
[5]何勇海.大學生愛網貸要分清“天使”與“魔鬼”[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6年(16):5.
[6]俞林,康燦華,王龍.互聯網金融監管博弈研究:以P2P網貸模式為例[J].南開經濟研究.2015(5):126-139.
[7]杜曉.規范校園網貸 準入門檻行業標準不可缺[N].法制日報,2016-10-24(005)
作者簡介:
楊金春(1995—),男,湖北恩施人,南昌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理與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