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敬終如始,不當“兩截人”
■桑林峰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說“兩面人”,就是臺上宣誓、臺下放肆,臺上認真、臺下任性,臺上反腐、臺下貪腐之人。這樣的人,很多都在黨規黨紀的高壓下落了馬。除了“兩面人”,還有一種人,不可不察也。那就是“兩截人”。此種人的人生一般可以劃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心中有戒,行為謹慎,能保持本色、不忘角色,也干出了一些名堂。但在后半部分中,卻因驕傲自滿、利欲熏心、權力放縱、貪圖享樂等,伸了手、違了規、犯了法。這種人,不能做到始終如一、善始善終,令人可悲可嘆。
翻開史書,很多“兩截人”都被記錄在案,引人深思。唐人李紳,曾寫下名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就是這個作詩憫農之人,發跡之后卻最不憐農,濫施淫威,生活奢靡,一餐宰殺300只雞只為吃雞舌。最后還結黨營私,成了李黨骨干,落了個“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我們黨的歷史上,也有一些這樣的“兩截人”,書寫了兩段不同人生。
我們評價一個人,不僅看他的初心、他的開始,更看他的發展、他的結果。那些“兩截人”,無論其前半生多么輝煌,一旦忘記初心、背離初衷,放棄理想、喪失信仰,不講官德、不重品行,無一例外地會淪為貪腐者、背叛者、不忠者。
當下,這樣的“兩截人”在我們黨內依然存在。一些貪腐的官員,他們在懺悔錄中說得最多的就是“我是農民的孩子”“起初,我心懷理想”“剛開始,我始終堅守紀律的底線”……這說明,這些人都有一個好的起點。然而,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一旦不能慎終,心中無戒,左攀右比,永不滿足,就不可避免會淪為“兩截人”。
真正的共產黨人,永遠是表里如一的透明人,是善始善終的干凈人,譬如焦裕祿、楊善洲、谷文昌、王伯祥、楊業功等。他們因為篤定信仰、初心不變,前后一致、始終如一,浩浩青史留美名,百姓心中樹豐碑。每名共產黨員,都要像他們那樣一輩子忠誠、干凈、擔當,一輩子不棄本來、不失本色、不忘本真,而堅決不能成為背棄信仰、貪圖名利的“兩截人”。
不做“兩截人”,在于永遠保持“第一次”的定力。黨員的保質期是一輩子,廉政勤政也應保持一生一世。我們黨的好干部鄭培民始終堅持“不給別人送禮的念頭,不給自己收禮的理由”。正因此,很多“鄭培民”們才清廉一世、清白一生。
不做“兩截人”,在于腦中有主義、心中有信仰,不因環境而改變,不因誘惑而下水,不因圍獵而落阱,不因流光而失色。要想成為“五好”“四有”“四鐵”“三嚴三實”干部,不僅要慎初慎獨,還要慎終慎染;不僅要扣好人生第一個“扣子”,還要把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總開關”。
作為黨員干部,黨性應隨黨齡長,品性應隨年歲增,而不能脫綱離譜、背向成長。只要立志學習、修養道德,篤定志向、永不變向,堅守底線、追求高線,必定能立德、立功、立言,書寫出清清爽爽、干干凈凈的人生篇章。
【作者系解放軍報社評論部編輯】